公安部近期成功破獲了“8·31”全國特大網絡吸販毒案。在此案中,公安部門共查獲直接涉毒違法犯罪嫌疑人員12125名,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繳獲各類毒品308.3千克。涉安人員中,35多以下的青少年超過65%,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其中,令人關注的是,究竟是什么心理因素使得他們去接納這些非法行為。
五花八門的網絡聚眾案例
而這次聚眾事件也不過是網絡聚眾案例的冰山一角,揭開這座冰山你能發現五花八門的聚眾者。
去年9月,有記者調查發現各種各樣的自殺網站、百度帖吧、QQ群,成為網上相約自殺行為的溫床和土壤。
基于互聯網的相約自殺現象。出現了與傳統自殺行為大相徑庭的特點——傳統相約自殺者通常為50至60歲的老年人,而互聯網相約的主角幾乎全是年輕人,他們完全不認識對方,彼此之間最多只是柏拉圖式的朋友關系,自殺的動因往往是患有抑郁癥。
一份來自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檢察院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網絡色情犯罪案件呈大幅上升趨勢。
記者發現其中一個名叫“紅磨坊”的淫穢網站,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傳播色情淫穢信息數以萬計,發展會員10萬余人;前不久,在南京警方破獲一起聚眾淫亂案中,不法分子在互聯網上通過“夫妻交換”、“夫妻情侶自助旅游”等宣揚淫亂的QQ群相互搭識,涉案達300余人,分別來自江蘇、上海、廣東、北京、浙江等省市,他們多次在南京各賓館、飯店客房進行聚眾淫亂活動。
這不禁讓人想到《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這本書里,把聚合在一起喪失自覺的個性、受集體精神支配的人群稱為“烏合之眾”。他認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群體的思想就占據了統治地位,“博學者和不學無術者都一樣沒有了觀察能力”。
網絡聚眾背后的種種心理挑戰
國家心理分析師婁朕豪表示,聚眾心理無外乎有兩種情況,一種人是當事人處在事物的中心,而不得不選擇從眾。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事人處在邊緣化的狀態,真正具有絕對力量的人群只占很少—部分,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附屬者,當發生群體性事件時這些人就會產生隨從性,但是他們并不理解事情,例如聚眾游行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婁朕豪分析,人們在自我的環境下極少會主動自愿地進行群體性犯罪,例如上述案件大規模地利用網絡進行吸毒、販毒。如果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他一定知道吸毒的危害,但當大環境能夠為他提供一種販毒、吸毒的場所,他可能就會產生兩種心態:第一,高估自己的能力,他認為他完全能夠有充足的自控能力,從而產生對自我的挑戰感;第二,就是好奇心態,在意志力相似的環境下,人們就會產生盲目的跟隨性。
“網絡無疑加快了這些人聚眾的速度。無論是聚眾吸毒、淫亂、自殺、虐殺動物,都可以了解到他們往往都是在現實世界對自我進行否定的一類人,這些人在現實中失意或是不如意,而進入這個環境后能夠與彼此產生共同感,精神得到愉悅。”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尹文剛說道。
此外,在這些聚眾事件背后我們可以找到—個共同點,那就是參與者都比較年輕。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人到25歲后腦中額葉才能發育成熟,換言之,年輕人本身會存在自控力弱的特點。而這些群體性事件中必定會有—位精神領袖,在其鼓動下,就會產生聚眾行為,自控力弱的人便很容易沉溺進去。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