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說一個人家里很窮但又怕別人笑他窮,就在家門口掛上一塊肥肉,每次出門時在嘴上擦一下,讓人家以為他頓頓吃肉,覺得這樣很有面子。
中學時代,魯迅先生筆下那個“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竊書不能算偷”的孔乙己形象鮮活地躍然紙上,是個愛面子的典型。
小時候跟父親回他的家鄉,他為親戚們準備了很多禮物,逢人便夸獎我如何如何優秀,對于父親來說,衣錦還鄉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愛人之間吵架了,誰也不愿意先說那一聲抱歉,雖然你撕心裂肺地想他,但你卻說不出那句“是我錯了”,這么沒面子的話,怎么能開口?
社交場上,不喝是不給面子,喝了是給足面子。名車名包、財富學問、身份權力等等,都是某種程度上的面子心理。
面子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從古到今,滲透在每個人的細胞里。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面子”,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那些有面子的行為,是個人期望在別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種特定的形象。人不是獨立于社會而單獨存在的,會受到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人需要通過面子來滿足我們內心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渴望被重視、渴望被贊美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周圍人心目中有好的形象,從而提升對自我的肯定。當—個人主觀地覺得”失去面子”時,他的自尊心會受損,造成情緒的不平衡。面子,其實是滿足我們的尊重需要,這也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那些要面子的行為,無非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
我們可以要面子,然而,過強的“面子”心理,會使人產生強烈的虛榮感,甚至產生自卑感、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抑郁等現象。為了在別人面前保持一個完美的自我,忽略了自身真正的需求,身體和心理就會為此付出代價。一個過于看重“面子”的人,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或者批評,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可以不顧一切,“死要面子活受罪”,使自己落入尷尬的境地。有些人在別人面前感到自卑,卻又不愿意讓人看低自己,所以只能用硬撐面子來聊以自慰,內心卻痛苦不堪。比如,現在的很多家長迷信名校,孩子不進名校就覺得沒面子,或者自己沒有實力,于是,名校的費用雖然是水漲船高,卻引得家長跟風而至,一味盲從,全然不顧自己的承受范圍和孩子的感受。有些人追求完美,對自己吹毛求疵,往往因小瑕而自責,結果產生很多內疚抑郁的情緒,受害的還是自己。
過分地追求面子,只會讓面子蒙蔽自己的視線,反而產生阻力,離自己想要的高度越來越遠。有的時候,面子就是強加給自己的一道面具,阻隔了與自己、與他人以真實面貌交流的機會,封閉在一個自我保護的空間里。
這些面子心理,看上去很美很風光,也可以獲取一時的快樂,但終歸不是現實。一個合理的要面子,是把目標和要求規定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可以贏得尊重,也懂得欣賞自己。天生萬物,天養萬物,一切其實無須擔心,自己給予自己尊重,自己給予自己呵護,做好自己,懂得保持內心的愉悅,里里外外和諧一致了,也就真正悟得平衡的生活之道。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