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是一種思維形式,它不同于邏輯思維。它是人類思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關于靈感,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阿基米得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數學家。有一天,國王請阿基米得來鑒定他的新皇冠里黃金的成色,但要求他不能分解皇冠。阿基米得想了很久,都想不出好辦法來。有一天,他洗澡時發現,人浸入浴池以后,池中的水就會溢出來,于是靈機一動
“如果拿一塊和皇冠等重的黃金,先后放進水缸中,比較溢出水的重量,不就可以推斷出皇冠是否摻雜質了嗎?”
于是他興奮極了,沒穿衣服就沖進實驗室里,實驗結果發現皇冠果然不是純金的。這就是力學中“浮力原理”的發現過程。
阿基米得的故事表明,人的大腦可以同時進行兩種思索,一種是有意識的,另一種是無意識的。
而在認知革命的早期,科學家們對人大腦進行的多種實驗也表明,思維絕不是單一的。
其中最有名氣的實驗是美國學者詹姆斯·拉克納和梅里爾·加勒在1973年主持的一項實驗。
他們給每位志愿者都戴上耳機,要求他們只注意左耳聽到的東西,不管右耳邊播放的內容。他們左耳聽到的是含意模糊的句子,比如:“這個球員……去掉噪聲……示意……射門”;同時,如果仔細用右耳聽的話,一部分人可聽到對左耳聽到的模糊句子作出的解釋(他關上油門);另外些人聽到的卻是些與左耳聽到的內容毫不相關的句子(乘務員小姐面帶微笑)。
放下耳機后,任何一組也無法說出其右耳聽到的是什么。但當問及含義模糊的句子意義時,右耳聽到毫不相關的句子的人可分成兩組,一組認為他們聽到的是關上窗戶,另外一組卻說是把門關上,而幾乎所有聽到解釋性句子的人都說是關上油門。這種現象說明,解釋性的句子和模糊的句子同時在大腦里得到了無意識的處理。
這個實驗得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人的思維不是串行處理器——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大部分的人類認知過程將不能解釋了。
愛因斯坦曾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靈感是突然的‘頓悟’,是黑暗中的閃光,是常規的反叛,是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那么靈感,或者說是頓悟,到底是什么呢?
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靈感”確實與大腦不同尋常的工作方式有關,它與人類在常規狀態下的大腦活動不同。
為證實上述看法,美國科學家讓18名研究對象玩一種字謎游戲,內容是找出一個單詞,使它能與列出的其他3個不同英文單詞搭配,分別重新組合成3個有意義的新詞。實驗的組織者要求每名研究對象在解題過程中都要報告他們經歷“頓悟”的時刻。
結果表明,“頓悟”的出現與大腦右半球顳葉中的前上顳回區域有密切關系。當研究對象頓悟出答案時,這一區域活動明顯增強,并在“頓悟”前0.3秒左右突然產生高頻腦電波。而通過常規方式獲得答案的研究對象則沒有上述情況出現。
美國科學家首次由實驗得出結論,原來“頓悟”的產生有賴于大腦神經中樞獨特的活動機制,這一機制為大腦“頓悟”時的獨特認知過程提供了支持。科學家們進一步推斷,前上顳回區域能促進大腦將看似不相關的信息進行集成,使人們突然在其中找到早先沒有發現的聯系,從而“頓悟”出答案。
這一最新研究表明,由大腦獨特的計算和神經中樞機制導致了靈感降臨的那些“突破性時刻”,從而也揭開了蒙在“靈感”上的神秘面紗。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