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地理》報道,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做夢可能是一個治療的過程,能夠消除痛苦記憶,領導這研究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系統科學家馬修·沃克爾。
在他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參與者首先觀看可以激發情緒的圖片,而后進入夢鄉。此時,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現,控制情緒的大腦區域在出現夢境的快速眼動期(該時期眼球會不停地左右擺動)活躍性降低。并且,參與者次日告訴研究者,頭天看的這些圖片對情緒造成的影響有所減弱。這說明,做夢或許能幫助我們緩解生活中對不愉快經歷,的記憶。
夢境能改善人的心理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正在睡夢中游弋時,突然有人將你吵醒或者被其他的響動聲嚇醒,就會煩躁難耐,或者勃然大怒,有的人甚至還想大打出手。
“如果他們在睡覺時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就能夠安然處在夢境中,睡醒后就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說,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近四五十年來不少做實驗的心理學家都認為,良好的睡眠往往對人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還有些人和別人吵了架,或者鬧了別扭,就心理焦慮或者心情抑郁,但是晚上睡了一覺以后,他們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態要好得多了。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認為,正是睡眠中的夢境在改善、調整我們的心理狀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尹文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很多夢境,其實就是個人在現實中愿望的達成,因為人會不停地產生愿望和欲望,這些愿望和欲望在現實中常常無法得到滿足,但是會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得以表現和釋放出來。
其次,我們日常的恐懼和擔憂也可以通過夢境得到釋放,而這個過程也讓我們的心理壓力得到了釋放,因此很多時候做夢有益于我們的健康和生存,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鏈條上,做夢也一直起著重要作用。
但是做夢是不是就能夠緩解所有的情緒壓力呢?睡眠專家、美國密蘇里州塞達利亞博斯韋爾地方健康中心睡眠醫學部門負責人大衛·庫赫爾曼認為,這樣的結論可能有些草率,因為做夢并不能緩解所有的情緒壓力,雖然做夢能夠幫助提高處理應激反應的能力,但快速眼動期不太可能完全驅散人們頭腦中的不良記憶。
夢多了睡不好是錯覺
目前,對于做夢與睡眠,我們很多人也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識。
“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一夜的夢,搞得我整夜都沒有睡好,今天都疲憊得不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周邊的一些朋友這樣抱怨,而我們自己也時常這樣發牢騷。
于是,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對我們的睡覺而言,做夢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要想睡好覺,還是少做些夢為好。但是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沈政表示,夢是睡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和睡眠質量也不存在排斥關系,—個人睡眠的好壞,其實與做夢多少沒有關系。
平時,我們所記得的夢境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快速眼動期。目前美國研究人員所說的夢能夠治療痛苦記憶也主要是指這一階段的夢境。平常人的睡眠,會先從非快速眼動期開始,入睡約90分鐘后,會進入快速眼動期,約持續半小時,此后再回到非快速眼動期,完成一個睡眠周期。
“其實我們進入睡眠狀態以后,我們的很多時間都在做夢。只是有很多夢我們都沒有想起來而已。”沈政說,研究已經發現,現在我們第二天能夠回憶起來的夢境一般都是在淺睡眠狀態時所做的夢,而深度睡眠狀態所做的夢一般第二天都忘記了。
目前在全世界,我們為什么會做夢仍舊有很多不解謎團,睡眠與情緒健康之間究竟有多大的關聯,還有待繼續研究。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