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冒著小雨來到河北師大附中做講座。一進學校的大門,我的頭像清晰可見地出現在了學校門口顯著的位置,里里外外圍了圈兒的家長。本來禮堂只能容下700人,當講座開始的時候,每一行的過道兒都站滿了家長,講座期間我側目一望,門口黑壓壓的一片。據說由于場地的原因,有很多家長因為進不來聽講座而憤憤不平,校領導臨時決定讓我把講座內容盡可能精煉,時間上壓縮成兩場,以滿足所有家長的需求。
中場家長換場地的時候,我的周遭圍著很多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求我專門做解答。高中階段家長們確實遇到了孩子從小到大從未遇到的麻煩——不說話、不交流、表情冷淡、動不動就關門、早戀、網絡成癮、輟學等情況普遍存在。焦慮的家長們追著問我:我那么愛我的孩子,為什么得不到他們的回報?
是啊,孩子到了中學階段,特別是經歷了初三的中考沖刺,進入到了高中,話反而少了。本來初中時在學校還處于領先地位,上了高中尤其是上了好高中,那里高手如云,壓力自然就隨之而來了。以前的優越感突然沒有了,老師不再像以前那樣每天投來贊許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排名在班里越來越靠后。是孩子的成績下降了嗎7本來性格開朗的孩子,上了高中卻變得少言寡語,整天悶悶不樂。不管大人怎么追問,孩子就是不肯說。他們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呢?
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就開始懷疑孩子、懷疑自己了:“老師,你說我們家孩子,初中的時候學習挺好的,也很陽光,到了高中就變得沒有斗志了,好像自信心都沒了,也不愛跟大人說話了,每天放學后回到自己房間,把門一關,就不出來了。成績也大不如從前了。他初中的時候一直在班里排前幾名,就因為中考沒有考好,距離上重點校差了兩分,我就花錢讓他讀了現在這所重點中學。我覺得重點學校的硬件、師資等各方面會更好一些,可是現在我在想是不是我錯了,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或許他根本沒有那個能力?難道當初就不該讓他到這所學校來?”
針對這樣的孩子,其實這位家長只說對了一半:家長寧可多花錢也要把孩子送進重點中學,無形中卻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步入高中的學生,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少年期向青年期的過渡,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新環境中的心理煩惱。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他們跨入新環境,人生地不熟,因而留戀母校,思念家人。同時,由于和陌生人朝夕相處,免不了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影響情緒,有的甚至喪失理智,行為偏激。
2.他們從依賴家庭變為獨立地過集體生活,由于缺乏艱苦生活的鍛煉,因而缺乏對問題的處理能力,不同程度地產生不安、苦悶或離群心理。
3.他們在確立“新的群體”的過程中,交際能力的不成熟使他們心理的封閉性和開放性的矛盾趨向激化,產生自我煩惱。
4.教師對新生不甚了解,有時要求超過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思想消沉、悲觀和失望。
二、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熬過一個階段的緊張學習和升學考試后,思想上一時形成“空檔”,入學后不能立即確定學習目標。
2.升入高一級學校后,學習內容有道“坎”,有的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學習被動,成績不佳,進而信心失落。
3.部分新生是原校所在班級的“佼佼者”,進校后,由于“群英薈萃”,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情緒低落,產生自卑感:有的學生想上重點學校卻“跌”進了一般中學,心理受到沖擊,學習信心不足。
三、青春期的心理困擾。
他們對身體的發育(如個子高矮、體態胖瘦、生理缺陷)和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容易引起疑慮而產生心理困擾。
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但又掌握不好分寸。
個別新生由于各種復雜因素而產生心理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多疑癥等,從而帶來苦惱。有的教師將其誤解為“思想問題”、“品質問題”而不能“對癥下藥”,以致心理疾病惡化。
以上這些心理表現,都會使他們的行為失調。為此,對處在人生轉折期的高中學生,搞好心理輔導,使心理達到最佳狀態,進而引導他們邁好這人生的關鍵一步,是極為重要的。
重點中學的師資的確好,但競爭也更加激烈和殘酷,而且又是花錢進來的,家長的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但這是不是就說明孩子沒有這個能力呢?對距離分數線只差幾分的孩子來說,我認為他們在能力上并不比其他孩子差,因為考試總是有偶然性的,每次發揮也不可能都那么穩定。尤其是面臨大考,心理素質可能是他們之間的重要差距。孩子進了高中自信心全無,這與心態和自我調節能力有直接的關系,而這也正是這樣的孩子需要補上的一課。
對于那些本來成績一般,還非要花錢找人進入重點學校的做法,專家是不贊同的。一個基礎不好、對學習又沒有興趣的孩子幾乎沒有從學習中得到過任何成就感,而我們還要把他扔到一堆比自己成績好得不是一星半點的人堆兒里,這不是對他自信心的摧殘又是什么呢?
我們的家長們哪,一邊做著摧殘孩子的事,一邊又希望孩子自信,我們用愛禁錮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更可怕的是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實際上正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這,才是最可憐的家長。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