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生的講述:
作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我的事業是完美的,也常被他人當作榜樣。而在物質生活方面,我也令人羨慕。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常感到悲傷、無助,這種感覺襲來時讓我毫無力氣去掙脫。
這種莫名的悲傷來得令人費解。當看到弱者被欺負時,一般人會產生同情心。而我卻比旁人難過許多倍,甚至會掉下眼淚,并長日可間沉浸在這種情緒中。雖然我不會因內心悲傷而放下工作,但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不明白為什么有能力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但卻不能抑制內心莫名的悲傷。
被這種悲傷情緒控制的感覺,以前偶爾出現過,但我沒有將此事告訴任何人,只是自己獨自承受。可最近一段時間,我再次陷入其中,而且感覺更為強烈,已經無法自己處理了。
心理咨詢師的講述:
為了幫助何先生找到悲傷的源頭,我從他的成長過程中去尋找創傷點。
何先生的父母是機關干部,對子女的家教幾近苛刻。尤其是文革時期,父親被下放,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母親對兒子要求很嚴格,凡是交辦的任務只要沒有圓滿完成,他必定會挨一頓打。何先生說自己當時即使很委屈也不敢說,內心懼怕母親不要自己。即便是現在,何先生與母親的感情還是很深,他堅信若沒有母親的嚴格要求,就沒有今天如此成功的事業。
何先生的講述,已經凸顯了他內心“莫名悲傷”的來由,是在他童年時期,專制的母親給他留下的心靈創傷。何先生對于弱勢群體的極度同情,其實是他對自己童年時期所受到傷害的一種心理投射。童年時期的何先生,在母親的權威下顯得很弱小。所以當他成年后,看見弱者被欺負,會身臨其境地感受弱者的委屈、無助、悲傷,而這些情感,正是以前那個害怕被母親拋棄的小男孩(童年的何先生)的心理反應。所以,雖然何先生后來接受了高品質的教育,擁有了讓人羨慕的生活,但童年的創傷卻一直在他的潛意識之中,在某個瞬間就跳出來影響他的生活。
這樣的情緒失控其實是一種焦慮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要對何先生進行脫敏治療。用簡單的催眠的技術將何先生帶回到童年時期的情境中,讓他用現在這個強大的何先生的狀態去與當年那個童年時期的他進行對話。明白那時候的無助和憂慮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接下來要采取思維中斷的方式,讓何先生進行自我監督,再次看到欺負弱小的場景而思緒紛紛的時候,要大聲對自己說“不要想”!以此來中斷自己的抑郁情緒蔓延。
專家簡介:
楊麗春,爸媽在線貴州省心理發展中心主任,爸媽在線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培訓師;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心理劇實用技術》教材主編。美國內申大學客座教授,貴陽市公安局首席心理咨詢專家,貴州電視臺《百姓關注》特邀心理咨詢專家。
(編輯:駱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