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背景
黃豁(化名),一個將滿1 9歲的身材高大的高中三年級男生。正備戰高考,可是高中三年的英語課幾乎都在睡覺中度過,他心中著急,卻又習慣性地裝出無所謂的樣子。深入交談和調查后發現,他在英語學習道路上經歷了鮮為人知的痛苦過程①小學剛接觸英語時,老師讓他背一到十二月的單詞,因為貪玩沒背下來,老師便懲罰他,不讓他午休。后來他看到英語老師就煩,不愿意學習英語。②初中前兩年沉迷于電腦游戲中不能自拔,經常逃課去網吧。跟老師、家長長期對立,誰的話也不聽。③初三時,班主任將班級倒數5名的學生(包括他)的座位安排到墻邊,老師認為他們肯定考不上重點高中,索性對他們不理不睬。④黃豁認為自己不比誰差,便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考出成績來給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⑤初三一年發憤努力,想考市重點高中,卻只考入縣高中。⑥高一時對英語的感覺是“仇恨”,因為自己覺得中考時英語再多考幾分就會上市重點高中,是英語耽誤了自己。⑦高中三年,沒有聽英語課,幾乎沒和英語老師有交流。⑧高二上學期,曾因為對英語和高考失去信心而約幾個同齡人到廣東陽江隨親戚打工兩個月,后被舅舅帶回學校繼續跟班。⑨距高考還有8個月時,英語只考了55分,單科成績年級第146名,班級倒數第一名。⑩此時他情緒很低落,又很容易沖動,常常出現為一兩句不中聽的話而沖著家長大喊大叫、摔東西。
障礙診斷
起初黃豁表現出易激惹反應的時候,家長很著急,帶著他去省城看西醫,做胃鏡檢查(未見異常)、打針吃藥,效果也不明顯:又回到當地找經驗豐富的老中醫看,診斷為情緒影響所致,開中藥調理并勸其找心理醫生解決根本問題。在學校推薦下,家長半信半疑地就找到了筆者。筆者通過與家長、任課教師、黃豁本人交流,了解到以下情況:
在認知方面,家長和黃豁自己都認為黃豁頭腦不聰明,反應慢導致英語學不好。
在行為方面,由于不喜歡英語老師,上課不認真聽講。偶爾聽講,一旦遇到聽不明白的,就不再聽下去。課后作業都是敷衍了事。
在情緒方面,長期在英語上的挫敗感讓黃豁一提到英語,情緒就非常低落。這次英語考了30分給他觸動很大,很多同學都得了90分以上,黃豁說就是讓他及格也行啊,考3吩太丟人了。
在學校方面,初中的英語老師非常嚴厲,有時答不上問題,老師就進行諷刺性的批評。
在家庭方面,母親對兒子的要求非常嚴格,聽說黃豁這次英語考了30分,氣就不打一處來,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該生頭部和肩部有明顯的不自覺神經性多動,形成的原因是去年有一段時間,因為該生學習的問題,與母親之間形成了敵對情緒,有時母親會在他學習不認真時,給他一巴掌,經常反復導致形成了條件反射并泛化。
據此,筆者對黃豁的學習障礙診斷為: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造成的。
臨床實操
調整認知結構,明確英語學不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礎知識,二是情緒。黃豁基礎知識不扎實,在情緒方面抵觸英語,是英語沒考好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因為他腦子笨或者不適合學英語。
在此基礎上,本人與黃豁同學一起重新塑造他學習英語的積極思維方式。然后,筆者用元認知療法為黃豁做針對性臨床放松訓練,在他肌肉深度放松、心情愉快的情況下,筆者采用“情感組織者策略”對現在的初中英語老師、上課的情景和課后做英語題的情景進行了心理干預。用積極的情緒來取代以往消極的情緒。并著力在每次干預中培養黃豁的元認知智慧。其要點是:(1)學會觀心,對刺激情境不逃避;(2)我知我心,自我知覺;(3)反省認知,掌控思維。
接下來,筆者直接教給黃豁同學克服消極情緒的幾種簡快方法:(1)深呼吸法:(2)運動法;(3)積極情緒洗滌法。
效果驗證
行為障礙的排解:在剛開始的兩次干預后,黃豁已經表示不再那樣討厭英語了,見到英語老師還能主動打招呼;第三次干預后,黃豁便很興奮地告訴筆者,說他“現在很想做英語試題”——有明顯的做英語題的沖動:第四次干預后,黃豁控制情緒的能力有所提升,同學故意惹他生氣,他只瞪了一眼,很快就平靜下來。這一階段中,筆者從其師友了解到,他確實對英語科有了積極情緒的改變:愿意做英語閱讀,每天花在英語上的時間在增加。交談中,他多次感慨:“要是在初中時遇到你們就好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從第五次到第七次干預,筆者迅速轉為以干預考試焦慮問題為主,間作小問題處理與技巧傳授。
考試成績的提升,第三次干預后,黃豁的英語科已經考到85分;往后參加的大小考試,英語科都穩穩考到90分線上。在去年6月8日全國高考中,他的英語分數是101分,考試之前,他本人對此有足夠的信心。獲知孩子以總分538分考上重點大學錄取線后,家長當眾抱著兒子激動地哭了……
專家點評
一、障礙成因:求助者學習障礙形成的心理機制的客觀分析。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是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和發生過程中,人未曾意識到的或自己的意識不容易控制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是無意識的。根據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S-E-R)原理,當某一次的刺激事件S(在課堂上沒有正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被老師罵或用了大量的時間做題,但不是不會做就是做錯)出現時,患者就認為是自己腦子笨,不適合學英語,產生一個焦慮的情緒反應E(心煩意亂,心慌),然后導致一個行為R(不想學英語,開始逃避,改學其他科)。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景,患者產生了高焦慮的情緒,又會出現一學英語就焦慮的行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條件反射,而且這種反射的形成患者當時也沒意識到,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并在以后自動地運行了,患者一直以為是自己的腦子笨,不適合學英語。
其實,黃豁同學的腦子并不笨,而是這種條件反射中有“條件性自我否定情緒”在里面,它又不能被意識所控制,這構成了他逃避英語、厭煩英語的行為系統。
針對這種狀況,我們用元認知療法中的“情感組織者策略”為黃豁同學做針對性臨床放松訓練,在他肌肉深度放松、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呈現出良性態勢。黃豁此時對英語科的學習心智模式已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了。他學會用積極的情緒來取代以往消極的情緒,并在每次干預中培養出自己的元認知智慧。讓黃豁自己運用技術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反思、評價、監督、調控,達到“越學越會學”的目的。
二、效果小結:元認知干預技術高效的秘密在哪里?
在實踐中,筆者和專家們真實地認識到,元認知干預技術高效的秘密,就在于:
1.用條件性情緒反應解釋潛意識,提高了對所有潛意識情緒、思維和行為干預的效果。
2.用程序性知識解釋思維的運行過程,看到了改變思維的內容的途徑。
3.以暗示學習概括催眠、放松本質,干預心理行為的操作更為自覺和有效。
4.思維過程的知識檢索原理,促進了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干預效果。
專家簡介:
莫倫,爸媽在線師生心理教育學院院長,爸媽在線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高級心理教練,北京感恩勵志教育中心主任,中國促學工程專家管理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醫學與心理學工作者協會心理干預技術專委會副主任。
莫倫是中國感恩勵志教育最早的倡導者,他成功地開創了“問心+互動”團輔模式,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感恩勵志教育機構,主持國家教育科研重點課題。親自培訓專職講師、培訓師百余名,在全國各地掀起了“感恩勵志教育”熱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編輯:駱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