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做夢”是因為不記得夢
人在清醒狀態下是理性的,然而,理性疲勞后就要休息,進入睡眠狀態:人在睡眠狀態下是感性的,就好像將禁錮水面的冰塊撤掉一樣,平靜的水面就會蕩漾起情緒的漣漪。夢就是這些情緒的反映,記得夢就記得情緒,第二天的理性思維就會被情緒干擾,因此,過度理性的人的潛意識中就會采取記不住夢的策略,以便讓自己的理智更清醒。
其實,無論能否記住夢中的情景,夢都可以影響我們清醒以后的情緒。
自稱不做夢的人,利用“忘記”將情緒與大腦的連接阻斷,使夢中產生的情緒不干擾自己白天的理智。但是,夢依然干擾著自己白天的情緒,只是,這些被干擾的情緒以更加隱蔽的、軀體化的形式反映出來。比如:焦慮夢可誘發胃痛,恐懼夢可誘發肩背痛,悲痛的夢可誘發胸悶、心絞痛等。這些軀體的痛苦強迫夢者停下日常的繁雜事務,面對自己的身體。
曾經有一位企業家,因為一件糾結的事情找我進行心理分析。
這是一個非常干練的人,情緒平穩、頭腦清楚,他自稱自己最近幾年從不做夢。我分析他沒有夢的原因是因為情緒隔離的結果,他需要偽裝的東西增多,對自己情緒的壓抑力度增強了。對此說法他強烈反對,認為自己這幾年在商場上磨練得越來越成熟,處理事務的能力增強了,因此不像年輕時那樣心潮起伏、波瀾壯闊,所以,夢自然就減少了。
我沒和他爭論,分析繼續進行。幾次心理分析后,他告訴我自己開始做夢了。這個當初炫耀自己無夢的男人,談到自己的夢竟然像初嫁的女孩談論自己的如意郎君一樣興奮和羞澀。后來,他在咨詢室里變得越來越溫和,不知不覺間,我們之間的分歧消失了。
有一天,我引導他圍繞自己新做的一個夢進行積極想象,隨著想象的深入,我發現他的身體越來越傾斜,右手緊緊地抓住沙發扶手,右臂裸露處的皮膚隱隱看到些雞皮疙瘩,表情看起來很凝重。我感覺他似乎被恐懼震懾住了。“怎么了?”我問。“沒,沒什么”他回答。“您看過去很緊張,身體的右側不舒服嗎?”“沒有啊!”他調整一下身體姿勢,很自然地回答。但是,他的表情依然凝重。我繼續誘導他做想象,他的身體再次傾斜,看過去像是要躲避右邊的什么危險。
“看看右邊有什么過來!”我伏在他耳邊果斷地說。
“啊——車!”他幾乎是驚叫著猛地一下將身體靠到了沙發的左側,隨即,他的身體縮成一團,開始劇烈顫抖,口里呢喃著:“我不要死!我不要死!”這樣痙攣似的顫抖持續了將近十分鐘,他才慢慢安靜下來。這時,他回憶起來自己在一年前曾經遭遇過的一場車禍。其實是有驚無險的一個事故,當時身體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去醫院檢查,醫生說他心跳有點快,可能是應激反應,幾天之后就恢復了。這件事早被自己忘得一干二凈,今天怎么會被激起如此大的恐懼呢?他很是不解。還有,在那一刻他忽然意識到,自從那場事故后,他幾乎沒有自己開過車。
一個愿意將自己標榜成硬漢的人,當然在事故面前不會表現出任何畏懼。當一輛大越野奔馳從右側直沖著自己而來的一剎那,強大的恐懼襲擊了他,他本能地使出渾身解數逃離了厄運。但是,恐懼情緒并沒有消失,心跳加快是恐懼情緒軀體化的反映,是身體向他發出的信號。他沒有理會這些,用堅強的意志將恐懼壓抑下去了。
釋放了恐懼情緒后,他第一次自己開車跨省去辦事,到達目的地后他很自豪地發信息給我,那是一種超越后的喜悅。更有意義的是,他的生活和事業都有了質的飛躍。
他不再否認自己是一個善于壓抑情緒的人,并且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他依然情緒平穩、頭腦清楚,而且更有親和力了。
隔離是情緒壓抑的一種形式,是人的一種“生存策略”。也就是說,為了避免情緒影響理智,干擾人的社會判斷,或者為了避免情緒帶來的心理痛苦,于是將波動的情緒隔離在感覺區域之外,把情緒“埋葬”在軀體里封存起來,不允許它們出來“興風作浪”。這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情緒處理方式,是一種心理自欺行為。
善于隔離情緒的人表現出過度理性,他們外表看起來情感淡漠、心態平穩,好像沒有情緒波動一樣。其實,任何人都有情緒波動,這類人也有,只是他們將情緒隔離了,隔離在軀體的牢籠中。情緒都是能量,這些能量長期得不到正常宣泄就會起來反抗,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破壞性力量。
如果把我們的軀體比喻為一棟房子的話,房子的主人就是我們的主體意識,房子內養的一些小貓、小狗就是我們的情緒。每當繁忙的主人在客廳會客,或者在書房看書時,調皮的小貓、小狗就上躥下跳地干擾,主人不勝其煩,只好把小貓、小狗們關到臥室或庫房去。雖然小貓、小狗不再妨礙主客之間的談話,不再妨礙主人讀書,但是惱怒的它們卻會將關閉自己的地方搞得~團糟,這就是情緒軀體化的原因。有位女士,特別反感自己的一位領導,因為擔心領導發現自己的反感,所以每次見面都極力討好,開始時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后來應付起來便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了,但因此造成的心理壓抑,使她不得不來就醫。
有人說自己的情緒狀態一直很好,但身體狀態卻屢屢出問題。那是因為他情緒的小貓、小狗本來不好,也許是餓了、需要喂食,也許是寂寞了、需要和主人聊天,也許是委屈了、需要主人撫摸一下。在情緒不好的最初,只需要一點點關注就能搞定;但是,情緒的主人太忙了,他沒有工夫顧及這些,只好把搗亂的小貓、小狗強行關起來、壓抑下去。這使本來就痛苦著的小貓、小狗們更痛苦、更委屈,只能通過破壞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呼喚主人的關注。直到有一天,壓抑的大門被小貓、小狗破壞掉,甚至關閉小貓、小狗的房間都被搞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主人才幡然醒悟。
近年來諸多社會精英人士,比如企業家、院士、教授等英年早逝的現象很嚴重。大多忽然之間就身染重病或猝死,似乎一點前期征兆都沒有。其實不是沒有征兆,是大家沒有傾聽到那些信號。長期的情緒隔離使我們的大腦傾聽軀體的能力下降甚至喪失了。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