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小范圍內做了一次關于星座的調查,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如果自己是人事經理,不會把星座當作招聘的個比較條件。不過問到“你關心同事的星座嗎”這個問題時,20~30歲的人群中有超過半的人表示知道,其中還有不少表示自己比較喜歡和摩羯座共事,好像和雙子座不合等。
近期,新浪微博的微話題“你受到水星逆行的影響了嗎”剛上線,發言數量即超過80000條。根據一個網絡調查顯示,有七八成的年輕人表示,用“你是什么星座?我是XX座”這樣的社交語言,有助于和陌生人的交流。
而在豆瓣等社交網站中,和占星相關的小組、BBS的注冊人數都非常可觀,其中的帖子內容五花八門,戀愛、事業、家庭等都和星座息息相關。
“現代占星學具有悠久歷史和非常獨立的體系,有些像中國的易經。”網名為“玫瑰”的資深占星學專欄作家告訴記者,占星不是“算命”,“即便是占星大師,也不可能一眼就看出你是什么星座,不會告訴你股票該不該拋,更不會算出一周后你的真命天子會否出現在你經常走過的某個街角。”
星座預測僅是娛樂
在西方國家,甚至是中國臺灣、香港地區,電視臺都有固定的星座運勢欄目,甚至還每天發布“星座運勢預測”。不過在占星師眼中,這種預測不是占星,僅僅是娛樂。
“很多人迷信報紙雜志上的十二星座運勢文,但這種運勢只能看個熱鬧。運勢的推算需要結合每個自己的星盤及自然界行星的運轉方向、角度等因素。要都照雜志上說下個月白羊會失戀,那全中國得多出多少人高唱‘單身情歌’啊!”持這種態度的占星師也不止“玫瑰”一個,在天文館舉辦的“天文與占星的對話”活動中,國際占星研究協會(ISAR)成員、前亞特蘭大占星協會主席大衛·瑞雷也表示這種預測不屬于占星學范疇,“在我看來,占星學的意義在于幫助你發現你自身的力量,幫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讓你生活得更好。”
“占星學肯定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玫瑰”解釋說,太陽星座是個人的人格外在表現,月亮星座決定這個人格的形成,上升星座是人的“人格面具”,通常會在中年之后得以顯現,水星掌管學習和探索世界的方法,金星和火星決定審美和愛情,木星是一生幸運的來源,此外還有各行星的相位、宮位、群星格局,其中的錯綜復雜如同人體結構。“通過占星結果,辨證地分析自己性格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命運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占星術是種技能,類似繪畫、音樂
除去了解自己,其最“實用”的功能還在于了解身邊的人。“如果你有個同事寧可遲到也不當眾追公交車,口頭禪為:好的,隨便,你看著辦。那此人多半是個天秤座:天蝎同水瓶交往,掐架的日子在后頭:雙魚戀愛失敗導致無心工作,而魔羯工作的瓶頸導致無心約會;處女座就算外表大大咧咧,內心都有挑剔‘龜毛’的精神潔癖。”“玫瑰”強調,多少了解一些星座相關知識,對人際交往有著積極的意義。
她表示,很多人來找她占卜就是因為覺得她說得有道理,覺得一點道理沒有的人肯定不會來第二次。“我倒覺得占星術比較像一種技能,可能跟學繪畫、音樂類似,成為占星師也需要一些天賦。”
另外她還介紹說,一個人的星盤需由占星師通過同當事人的互動,透過自身經驗和領悟力進行定盤,占星師也有行業門檻。
據了解,在國外很多占星師都進入專門的占星學校學習,順利畢業后,還要通過考試,取得占星執業證書。在美國有許多占星專業組織會提供執業考試,比如國際占星研究協會、職業占星師組織、美國占星師聯合會、全美占星研究委員會等,考試的標準是統一的,其中涉及一百多道問答題、龐雜的數學計算題和占星解讀題。而且,如果五年不執業,占星師還需要再次考試拿證書。
占星學不是科學
上世紀90年代,一部日本動畫片——《圣斗士星矢》攜美型主人公、精致的黃金盔甲、神秘的希臘文化與中國觀眾見面的同時,帶來了黃道十二宮和全天88個星座的概念。之后,星座的相關知識在中國開始流傳,逐漸成了一種大眾流行文化。
但遺憾的是,當時翻譯的白羊座、處女座等詞匯是天文學用語,對此天文學家表示有些不滿。
“在英文中兩者能看出明顯區別,比如金牛座Taurus這個詞,占星中寫成Taurus Sign,Sign是星宮的意思,而天文學中使用的是Constellation,意思是星座。”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表示,對黃道的理解天文和占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黃道其實共有13個星座,太陽在這些星座里停留的時間也不同。“因為占星學使用的星圖還是很早以前人們繪制的,以現在天文學的發展來看,那些星圖早已過時了。”
作為天文學學者,朱進表示很難認同星體對人產生影響的說法。“天文學的證據表明,除了太陽和月亮能夠對地球產生一定影響外,其他天體的影響都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即使是太陽和月亮,也很難對人體造成影響,月亮的影響表現在潮汐,而美麗的極光則是受到天陽影響的證據。“占星中類似木星會影響人的財運之類的論斷肯定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大衛·瑞雷對此則有另一番解釋,“如果僅憑引力來判斷星體對我們的生活是否會產生影響的話,我想朱館長的結論或許是成立的。然而,引力并不是占星師用于判斷星體影響的依據。”
說起來,朱進屬于國內少數愿意討論占星術的科學家之一,但是他也表示自己對占星術了解不多,“就我個人感覺,占星學里有一個根本的假設,那就是假設天上的星體是會對個人產生影響的,而且這個假設是非常精確的。這個影響當然是可以去研究的,但是現在從科學的角度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觀測上都沒有證據表明是有影響的。”
朱進對占星、包括中國古代算命的理解是,只要能夠構建出一個足夠復雜、宏大的體系,就可以從中得出很多結論。體系越宏大,能從中間找出的依據越多。“占星應該說是一個漂亮的體系,而且從效果上看,如果處理得好的話,不用它騙人的話,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占星術一直在流行
朱進站在天文學家立場上認為,從古至今占星術都是一種“迷信”,但從科學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有些不同。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江曉原教授表示,如果查閱一些古代的文獻會發現,那些關注天象的占星師記載了殷商時代到公元1700年間共90次新星和超新星的爆發。
就算是迷信產物,但也不能完全抹殺古代這一職業從業者的功績。江曉原表示,占星固然有迷信成分,但它在古代社會中是起過積極作用的一種知識體系。“星占學(中國古稱)是古代極少的幾種精密科學之一。”他表示,如果考慮到星占學必須利用天文學知識,并且曾經極大地促進了天文學知識的積累和發展,“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占星是人類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當然,江曉原也同樣認為星座與性格命運之間的關系,本質上與中國古代的八字算命并無不同。
到了近現代,有不少證據都不支持占星術理論。比如在1950年曾有人做過一份調查,對25000個法國人的職業和出生時間之間的關系做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職業與他們的日宮、命宮和月宮都沒有明顯的相關性。1985年《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到一個著名的雙盲實驗。即讓受驗者在占星師給出的出生天宮圖和詮釋文中找到自己的宮圖,結果找對的人只是隨機水準(總數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科學發達的現代,在這些證據都不利于占星師的情況下,占星文化依舊吸引著不少熱愛這門古樸“學問”的人,或許這也是“存在即合理”的一種佐證吧。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