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1年6月末,一名12歲的少年吳致旭通過各大網絡論壇、社區及微博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他品學兼優,樂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擁有爐火純青的才藝,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國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繪畫、節目主持、指揮、演講、吹小號等方面在國際、全國、省、市各項大賽中都分別獲獎……從5歲到12歲,他所獲得的舞蹈、聲樂、體育等各種比賽證書,僅一等獎就超過100個。
你對“才與藝”有什么看法?請將你的想法寫成一篇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方向一】
考生可以從讓孩子多學一些藝術,提高孩子素質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從“如此見啥學啥,而且非得出人頭地不可,孩子究竟有多少精力去學?”的角度立意。宜寫成議論文,對這種現象進行評論。
佳作展示:
讓藝術之光照亮生命
□劉 凡
藝術不等于一個人的素質,但一個人的素質絕對離不開藝術。我始終這樣認為。
從媒體上讀到“特長帝”吳致旭的故事時,我實在難掩心中的贊嘆:為他的“十八般技藝”樣樣精通,為他超過百枚的金質獎章,更為他的“品學兼優”——因為他沒有因諸多的文體愛好而落下自己的學業。這一定會打消許多學生和家長心中“課余愛好會影響學業”的顧慮,使他們有充足的理由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從繁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他們用自己的愛好來驅除疲憊,尋找靈感,煥發生命的活力!
其實,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多才多藝的。有“萬事師表”之稱的孔老夫子精通禮、樂、射、御、書、數,一人充當著文學、數學、政治、音樂、書法、體育多門學科的老師,培養出了許多叱咤風云的人物。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畫家,還是一位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物理學家,創立了相對論,而且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與愛因斯坦有著相同的愛好,業余時間多與小提琴為伴……雖不能說是各種興趣讓他們的事業成功,但至少可以證明興趣愛好不會分散一個人的精力,反會使一個人的生命更加豐富多彩,使他學習工作起來更投入,更觸類旁通,更有質量,也更有效率。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馬克思在研究經濟學、哲學感到困乏的時候,就會鉆研一會兒高等數學,因為換換腦子對他來說是最好的休息。現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一生中能夠將自己的大腦完全開發利用,許多人直到臨終時其大腦的很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而發展一個人的興趣愛好非但不會分散人的精力,反而會促進大腦特別是右腦的開發,進而開發智力。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論:達·芬奇、愛因斯坦、馬克思等人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或許正是得益于他們的興趣愛好,特別是對藝術的喜好?
吳致旭的身上還有一個特別讓人稱道的地方:對各種愛好毫無功利之心。他參加比賽和演出,并不是為了獲獎或者出名,他說自己“沒想過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當歌唱家,體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堅持認為,自己只是喜歡學點東西,“跟長大后的工作沒關系”。與今天那些為靠藝術生、特長生身份進入各類高校而將藝術當敲門磚的孩子相比,吳致旭這種為提升自身素質而發展興趣愛好的行為更令人贊賞。唯其如此,藝術才會成為一種美好的因子鑲嵌在他的身上,成為他身上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吳致旭的一生未必輝煌燦爛,也一定不會是枯燥乏味的,因為有藝術照亮他的生命,他一定會活得精彩。
點評
本文以吳致旭的故事為由頭,闡述了作者對這位熱點人物的看法,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觀點:發展興趣愛好不會影響,反而有助于文化知識的學習。接著作者以古今中外諸多成功者的例子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為論據,進一步論證了對藝術的愛好不但無礙學業與事業,反而有助于一個人的發展。最后文章再次回到吳致旭身上,褒揚了他最為可貴的地方:無功利之心。無功利有心方能提升素質,為人生添彩。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深入,說服力強,富有文采。
【寫作方向二】
如今的藝術教育出現了一些誤區,有的家長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作為升學考試的砝碼,并功利性地將其劃分出不同等級,灌輸給孩子,以便讓孩子早出名。這就難怪孩子們學得非常痛苦,對于藝術沒有任何的熱愛。考生可以從對于藝術,只有發自內心地喜愛,而不能以功利之心待之入手,寫一個關于沒有功利之心的熱愛藝術的人的故事,表達藝術的純潔與不可褻瀆之主旨。
佳作展示:
美麗的守候
□劉予希
依然記得那年去湖南游玩,爬山時遇到的一位老人。
那時我們爬山爬得累了,便隨便找了一個地方歇腳。正好旁邊有個賣葛根粉的小攤,我們幾個孩子嘴饞了,便拿了錢去買。這個小攤,相當的簡陋,只有幾張矮小的木頭桌子,幾把破舊的小竹椅,但奇怪的是,臨時搭起的棚子里,竟掛了好幾幅水墨山水畫。棚子外擱了一張躺椅,上面有一把破舊的蒲扇。陪著我們的爸爸見沒有人,便高聲問了幾聲,這時從棚子邊的小房子里,走出來一位老人。
老人穿著白色的短袖衫,花白的頭發長長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一直垂到脖子的胡須。和我們一路上山所見的小商販不同的是,他戴了副眼鏡,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
一碗碗清甜的葛根粉端上來,我們幾個都開始狼吞虎咽,爸爸則坐在一旁,仔細端詳掛著的畫。“老人家,這畫怎么賣呀?”爸爸問。“呵呵,這畫可不是賣的,”老人爽朗地笑道,“這畫啊,只是我閑來無事消遣所作,賣了豈不是違背了創作的初衷?”我聽了有點吃驚,沒想到竟然有在山上賣小吃的藝術家。爸爸還是不肯作罷,便追問:“老人家的山水畫,畫得如此生動,一定可以賣個好價錢,大可不必再賣這葛根粉,賣畫賺錢豈不是更輕松?”“這你就不懂了吧!”老人拉過一張小凳,坐下,“我年輕時也這么想,可那時心浮氣躁,浪費了大把的時光,到老來一事無成。現在啊,只能在這半山腰,賣賣小吃。可我不甘心啊,一看見這山這水,我的心就癢癢了,兒女都想讓我回去養老,可我不愿意。”說著,老人長舒了一口氣,“人靜了下來,以前沒有的畫的靈感倒是如泉涌一般。現在我這日子過得挺好。雖說掙錢不多,但能守候著山水和筆墨,比悶在家里強多嘍!”老人又笑了起來,花白的胡子閃爍著光芒。我想,這是藝術之光,是信念之光吧。
臨走時,老人取下了一幅畫,執意送給爸爸。爸爸要給他錢,老人卻說:“我的畫,只送不賣。何況是送給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更不能收錢。”
那幅畫,至今仍掛在我家最顯眼的位置,我已不記得那座山的名字,也不記得葛根粉的味道,但我深深記住了老人的守候,對藝術的守候。他告訴我藝術從來不是功利的,也不能用金錢衡量。藝術純潔美麗如天上的云,山中的雪,只能守候,不能褻瀆。
點評
作者通過寫一位老人對藝術的守候,來寫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實在是太“機智”了。如此一來可以盡展藝術之“美麗”:用“攤”之簡陋,反襯“畫”之高潔;用“葛根粉”之有價,反襯“畫”之無價;用“擺攤”之俗務,反襯“做畫”之雅趣。二來可以盡展藝術之“守候”。老人擺攤實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藝術”也。老人守的哪里是“攤”,分明是美麗的繪畫藝術!如此構思,真可謂“一棋巧投,滿盤皆活”也。
【寫作方向三】
12歲獲得100多個冠軍,在平常人眼中無疑是神童。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年齡的限制,藝術對于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一種美,一種天性的自由美。歷史上不乏年幼就出名的藝術大家。考生可以從藝術的這種廣泛性出發,呼吁人們增強自己的藝術修養。
佳作展示:
神童的藝術之路
□馬 曉
12歲的少年吳致旭以爐火純青的才藝紅遍網絡,舞蹈、唱歌、繪畫、指揮,甚至吹小號,他無一不精。在藝術這條道路上,有人說他是“特長帝”,也有人說他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江郎,只會離藝術的道路越來越遠……其實誰也無法真正預測他的未來,只有他自己能夠。藝術神童擁有了上天賦予的才華,能否成為藝術大家,關鍵在于他是否足夠堅持與努力。
美國著名作家阿比斯曾經意味深長地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不要輕易直起腰。”比如莫扎特,比如肖邦,都曾經是被譽為神童的音樂家。他們選定了音樂這條路,便堅持到底,成為了音樂史上難以逾越的大家。
作為音樂神童,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回演出,獲得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就是因為他能夠堅定地在音樂的道路上前進,積極拓寬自己的藝術道路——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樂器,又結識了作曲家巴赫、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他才成為那個時代創作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而肖邦也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肖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在德國引起了轟動。羅伯特·舒曼在一篇音樂評論中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他19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流星中最閃亮的一顆”。然而他從不以天才自居,從小就非常勤奮地學習和作曲。名氣太容易腐蝕一個孩子的心靈了,而他能夠將其作為動力,勤奮努力地往自己定好的目標進發,這是他日后能夠成為真正的音樂大師的保證。
其實不止是天才,每一個能夠為藝術奮斗不懈的人,藝術的殿堂都不會拋棄他。14歲,夏達參加書店辦的漫畫社。16歲,她激情百倍地創作、投稿。22歲,她大學畢業,選擇畫漫畫,然而發出的稿子都無一例外地石沉大海。2000年秋天,她來到北京,在潮濕的地下室里繼續艱苦的創作。2004年,《北京卡通》開始連載她的漫畫《米特蘭的晨星》。2008年底,她的《冬日童話》等作品連續獲獎。從14歲到27歲,漫長的13年就像一個漫長的黑夜,但夏達還是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是那種專注讓夏達爆發出一種令人震撼的動力,讓她在痛苦的煎熬中磨煉了自己,讓自己變成了一棵久經風雨的大樹,扎根于繪畫廣袤的土地上,笑傲在藝術蔚藍的天空下。
藝術是這樣的博愛,它為所有愛好它的人準備好了禮物。不管你是孩子還是老人,只要你肯努力,就會贏得它豐厚的獎品。
點評
本文最大的優點在于內容豐富充實,所選取的材料非常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只要努力就會贏得藝術的豐厚獎品。文章從吳致旭的材料入手,提出了論點,然后結合莫扎特、肖邦的例子進行論證,并通過夏達的例子作了拓展,結構完整,條理清晰。
【王淦生、邱冬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