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xùn)練1
敦煌守望者——樊錦詩
樊錦詩,1938年出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杭州,長在上海,現(xiàn)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等多種職務(wù)。40余載的守望中,她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學(xué)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她忽略了家庭,忽略了孩子,也怠慢了自己。
記者:1963年您從北京大學(xué)畢業(yè)后來到條件艱苦的敦煌,當(dāng)時您想到會終生做石窟研究嗎?
樊錦詩:我年輕時非常向往敦煌這個佛教藝術(shù)圣地。在北京大學(xué)讀考古學(xué)專業(yè),專題實習(xí)來到敦煌,當(dāng)時并沒有想到會終生搞石窟研究。
實習(xí)時,敦煌留給我兩個深刻印象:一是莫高窟;二是常書鴻、段文杰等一些老先生。他們在這個寂寞、荒涼的地方一干就是10年、20年,完全憑著一種很純的對藝術(shù)的追求。
那時的人比較單純,敦煌要人,我就去了。父母那邊有些阻力,但我覺得,要講誠信,承諾了就要做到,不能光說大話,總得有人去。不過,當(dāng)時還是有“臨陣脫逃”的想法的。現(xiàn)在看來,當(dāng)時的選擇也沒有什么不對。而且時間越長,親眼目睹莫高窟的保護工作漸有起色,就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一種魅力,一種極大的吸引力在吸引著你,讓你愿意死心塌地地留下來。現(xiàn)在對我來說,這還上升到了一種使命感。
記者:作為敦煌研究院的院長,您一定參觀過流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館里的大量藏經(jīng)洞珍品。您看到這些珍品時是什么心情?
樊錦詩:很復(fù)雜的心情。一者,我終于看到了,是興奮;二者,人家保護得好,我不得不佩服。不過我還是希望這些珍品都能還回來,我們國家現(xiàn)在有條件了,絕對能保護好。但是這個問題很復(fù)雜,因為那些博物館的展品都是從別國拿來的,如果都還回去,博物館可能就空了。
記者:2009年9月14日,您被評為“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您怎么看待這一榮譽?
樊錦詩:當(dāng)時的心情很復(fù)雜,也很激動。以我的理解,這個獎不是頒給我個人的,而是頒給整個敦煌研究院的。60年評了100位,我們名列其中,這表明我和我代表的敦煌研究院為國家作了一點貢獻,得到了人們的承認。我只是一個代表,如果沒有老前輩們,沒有幾代人做的這些保護和研究工作,沒有大家的辛勤努力,就沒有敦煌研究院和敦煌莫高窟的今天。
(選自《新民晚報》2008年3月28~29日,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1~3題。
1.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膬身検牵?)
A.文章說“她忽略了家庭,忽略了孩子,也怠慢了自己”的原因是樊錦詩自小就立下了獻身石窟研究工作的志向,從不把自己的家庭、事業(yè),更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B.樊錦詩說“我年輕時非常向往敦煌這個佛教藝術(shù)圣地”,這是作者扎根敦煌,致力于石窟研究工作的原因之一。
C.作為敦煌研究院的院長,樊錦詩參觀過流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館里的大量藏經(jīng)洞珍品,其心情很復(fù)雜:一者是興奮;二者是佩服。同時希望這些珍品都能還回來,相信國家有能力保護好。
D.當(dāng)談到自己被評為“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樊錦詩說“以我的理解,這個獎不是頒給我個人的,而是頒給整個敦煌研究院的”意在強調(diào)集體的力量,自己其實并沒有做什么。
E.本文擷取樊錦詩的若干人生片段,描寫了她在敦煌石窟研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表現(xiàn)了所有學(xué)者應(yīng)該具備的品質(zhì):淡泊名利,克己奉公。
2.文中說:“一種魅力,一種極大的吸引力在吸引著你,讓你愿意死心塌地地留下來。現(xiàn)在對我來說,這還上升到了一種使命感。”請根據(jù)文意解釋這種“魅力”是什么?樊錦詩為什么稱之為“使命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樊錦詩稱做“敦煌守望者”,請根據(jù)文意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xùn)練2
回想鐵生
□陳 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8點半,我被手機短信鬧醒,去看,才知道史鐵生去世的消息。接著的幾天有幾十家媒體要求采訪,我一一謝絕。我自己寫文章比記者寫,真實。
他跟我投緣,也許因為我們有相似的經(jīng)歷:都曾當(dāng)過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組“午餐半小時”,都屬殘疾人,都寫作。但他站不起來了,我還能彎曲地站立和難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說,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鐵生是當(dāng)代中國最好的作家。
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鐵生。在他那里坐兩三個小時,吃頓飯。他們夫婦邀我住他們家,我總推辭了。我來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說話,可是他的身體禁不住客人的打擾。他的截癱,他的腎臟萎縮,用他的話說,發(fā)動機和輪子都壞了,維持身體的運行很累。每周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不由分說地打斷他的生活和思維。除了他的體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煙,我和他的談話與常人無異,談得很快樂。殘疾其實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實現(xiàn)罷了。他常常想得比人們深入透徹,他有自己的理由和節(jié)律。他是小說家,我喜歡讀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內(nèi)心。他把自己看輕了,才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史鐵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題下的諸多奧義。別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從腿開始思想,體察心靈。他常常糾纏在那些排遣不開的命題上,時間長了,成為習(xí)慣和樂趣。他的想法都是經(jīng)過推理論證的,有明晰的線索可尋。可是,聽他說話的人,因為自己的好腿好腎,常常哼哼哈哈的,懶得跟從他的思維。
讀史鐵生的文章,和他談話,都不會越讀越狹隘。他很艱難地從生存的窄縫里走出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種嘲弄自己之流的快樂。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樂。經(jīng)過那道窄縫之后,快樂肯定不再張揚,應(yīng)該稱為喜悅了。他是用喜悅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滅。許多游戲和他無緣,他不再迷失,可以觀賞自己,觀賞上帝的手藝。史鐵生坦然寫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蕩,讀過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許多往事,也看見他的許多思索。那些困苦,經(jīng)受血的洗禮后成了他的資源,以此走向內(nèi)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問,但不控訴,不失態(tài)。
1998年1月,我?guī)畠喝タ磋F生。鐵生打開電腦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戲。他說自己有時也玩兩盤。這也是他的生存狀態(tài)。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飛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許多豆子。這個輪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實的人生,不退縮到無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對許多事情興致盎然,關(guān)心新舊科學(xué)和新舊哲學(xué),關(guān)心今天。他的敘述強調(diào)邏輯,推理嚴(yán)密,用論據(jù)論證那些看似荒謬的人生命題。他一直在思索: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他從身體的不能去想精神,想靈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是在自己心中。他是無法站立的人,但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選自《上海文學(xué)》2011年第2期,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1~3題。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我自己寫文章比記者寫,真實”這句話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文意,概括史鐵生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結(jié)尾,作者為什么特別寫到史鐵生打開電腦教自己的女兒玩吃豆子的游戲,史鐵生自己有時也玩兩盤這個細節(ji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xùn)練3
最后一課
□張春風(fēng)
3年前,18歲的珍妮,因盜竊了一枚昂貴的鉆戒,被關(guān)進女子監(jiān)獄。平安夜那天她提前獲得假釋。珍妮怯怯地走出監(jiān)獄大門,站在空蕩蕩的街道上,不知該去哪里。入獄后,父母只探望過兩回且態(tài)度冷淡,也許是怪她玷污了家族的名聲。因此,她沒有告訴父母出獄的消息。
正不知所措,蘇珊走了過來。善良的蘇珊是獄中每一個女囚的朋友。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蘇珊微笑著說:“珍妮,今晚我邀請你一起過平安夜。”
蘇珊將珍妮帶回家,熱情地介紹:“這是珍妮,今晚將跟我們一起度過平安夜。”丈夫杰森是個律師,他和藹地說:“珍妮,歡迎你。”女兒伊蓮是個典型的嘻哈族,打了聲招呼后,就去弄圣誕樹上的禮物了。蘇珊笑道:“珍妮,先上樓洗個澡吧,晚餐馬上開始。”珍妮點點頭,低頭上了樓。
在浴室,珍妮足足沖洗了25分鐘,她想沖去身上所有的晦氣。洗完后,珍妮神清氣爽,她看見伊蓮正躲在陽臺邊悄悄打電話。
蘇珊擺好餐具后,喊樓上的杰森。他疾步走了下來,迫不及待地問:“親愛的,看見我放在臥室床上的5000美元了嗎?我剛?cè)ヒ惶藭浚貋砭筒灰娏恕!碧K珊搖了搖頭。杰森狐疑地說:“奇怪,我半小時前放在那兒的。”他下意識地望了望珍妮。珍妮慌亂地說:“請相信我,我一直在浴室洗澡。”蘇珊堅定地點了點頭:“杰森,請別懷疑珍妮,雖然浴室就在臥室的隔壁。”
餐桌邊,珍妮小心翼翼地吃著烤火雞。杰森突然問:“蘇珊,珍妮從哪里來的?”珍妮大吃一驚。原來,蘇珊沒有告訴他們自己的遭遇。蘇珊淡淡地說:“今天,她剛出獄。”杰森笑瞇瞇地說:“沒什么,真的!誰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犯錯誤呢。來,咱們?yōu)檎淠葜孬@自由干杯!”珍妮感激不已。可是,伊蓮明顯不懷好意:“珍妮,當(dāng)初你因為什么入獄的?”珍妮猶豫片刻,紅著臉說:“是……是偷竊。”杰森父女雖然不說話,珍妮總覺得,他們犀利的目光讓自己臉上火辣辣的。
第二天清早,珍妮悄悄將錢壓在客廳的花瓶下。剛想開門,燈亮了。原來蘇珊正端坐在沙發(fā)上,失望地問:“珍妮,為什么要這樣做?”珍妮呆住了:“我……”杰森和伊蓮也同時走了出來。
伊蓮一改昨天不馴的裝扮,拉住珍妮,問:“你明知道那5000美元是我拿的,為什么不當(dāng)眾說出來?”原來,珍妮聽到伊蓮在陽臺上打電話,說偷拿了父親的5000美元,和幾個朋友相約去巴黎度假。
蘇珊大聲地問:“告訴我,為什么把罪名攬到自己頭上?”珍妮低頭說:“對不起,我不能破壞你們和睦的家庭。縱然我說出真相,你們也不一定會相信。我曾是個盜竊犯,伊蓮,是你們親愛的女兒……”
杰森走了過來,滿臉歉意地說:“昨晚,我們合演了一出戲。蘇珊想給你上最后一堂課。”珍妮詫異了:“為什么?”蘇珊輕輕摟住珍妮,說:“其實,大家早相信你了,可你仍不自信。記住,你已經(jīng)走出監(jiān)獄,已經(jīng)為曾經(jīng)的罪付出了代價。你現(xiàn)在和我們一樣。以后,當(dāng)再被別人誣蔑時,一定要站出來大聲地反駁。這樣,你才能真正忘掉過去。”蘇珊并不知道,她挽救了一顆絕望的心。昨晚,珍妮想:不管自己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別人歧視的目光。她決定離開蘇珊家后,繼續(xù)混日子。但現(xiàn)在,她改變主意了。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她要搭最早的一班車回家,祈求父母原諒,重新開始生活。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1年第1期,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1~3題。
1.小說一開始就寫珍妮出獄后的“怯怯”與“窘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珍妮出獄后,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的題目是“最后一課”,你怎樣看待蘇姍教育珍妮的行為?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存周、陳曉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