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梳理】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能夠“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這是指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幾種文言句式,包括文言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的特點、類型與翻譯方法。本考點的常見題型有兩種:一是句式辨析題,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二是語句翻譯題,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
【原題回放】
(2011年高考語文天津卷)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吾與足下并生今世。
(2)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解析:(1)“并生”,指共同生活;此處省略了介詞“于”,是省略句。(2)“汲汲”,意為急切;“名”,指名聲;“不吾知”為賓語前置。
參考答案:(1)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2)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
【解題技巧】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指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也”表示判斷。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者,……也”格式,其中“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該句可譯為: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
2.用副詞“乃”“則”“皆”等表示判斷。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中“乃”為副詞,這里譯為“是”,表判斷。該句可譯為: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3.不用判斷詞,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中“劉備”是主語,名詞性的短語“天下梟雄”是謂語,表達主語具有謂語的情狀。該句可譯為:劉備是天下勇猛的英雄。
二、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受……于……”表示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中“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人”,使主語“吾”處于被動地位。該句可譯為:我不能拿整個吳國,十萬兵馬,受別人的控制。
2.用“為”“為……所……”表示被動。如“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中用“為”引進主動者“操”,“所”引出其行為“先”。該句可譯為:現在如果不馬上前往,恐怕會被曹操搶占先機。
3.用“見”“見……于……”表示被動。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中用“見”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國君”,此處省略)及其動作行為“疑”“謗”。該句可譯為:誠信而受到(國君)的疑惑,忠心耿耿而受到(奸佞)的毀謗。
三、倒裝句
1.動詞賓語前置。動詞賓語前置的語序一般表現為“主語+賓語+謂語動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通常置于動詞前,構成一種“主語+疑問代詞(賓語)+謂語動詞”的基本格式。常見用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何、焉、奚、安、曷”等。如“吾誰欺,欺天乎?”中“誰”是疑問代詞,在句中作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欺”的前面,翻譯時,按“吾欺誰”的順序處理。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可能前置。常見的否定詞有“不、莫、未、無、毋”等。如“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中“不”是否定副詞,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軍進城”,是動詞“覺”的賓語。翻譯時,“不之覺”按“不覺之”的順序處理。
(3)借助結構助詞,將賓詞前置。有的句子為了強調賓語,利用結構助詞將賓語提到謂語動詞前。如“何陋之有”中“之”是結構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何陋”作“有”的前置賓語。翻譯時,“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順序處理。
2.介詞賓語前置。在文言文疑問句中,代詞作介詞的賓語,一般放在介詞的前面,構成“賓語+介詞+動詞”的形式。常見用作介詞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何、曷、胡、奚、安、焉”等。如“微斯人,吾誰與歸?”中“誰”是疑問代詞,作介詞“與”的賓語,提到了介詞的前面。翻譯時,“吾誰與歸”按“吾與誰歸”的順序處理。
3.謂語前置。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謂語一般置于主語之后,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這種句子就是謂語前置句。常見的謂語前置句有以下兩種情況:
(1)疑問句中,為突出疑問的重點,可將謂語前置。如“誰與哭者?”中“哭者”是句子的主語,“誰與”是句子的謂語部分。說話人為強調自己提問的部分,即“誰與”,故將其置于主語之前。
(2)感嘆句中,為了增加感情色彩,可將謂語前置。如“盆成括仕于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中的“盆成括”是主語,“死矣”是謂語,是孟子對盆成括未來人生走向的預測,是孟子講話的重點,因此前置。
4.定語后置。定語本應是主語和賓語前的修飾成分,而文言文中有時卻將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這就是定語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中“好事者”是定語,“少年”是主語中心詞。翻譯時,“村中少年好事者”按“村中好事者少年”的順序處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中“黑質而白章”“觸草木”前省略了“蛇”;“盡死”前省略了“草木”。該句可譯為:永州的郊野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它)黑色的質地,白色的花紋;(這種毒蛇)接觸到草木,(草木)沒有能存活下來的。
2.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第二個謂語也是“擇”,此句承前文省略。該句可譯為:選擇他們好的方面來學習,(選擇)他們不好的方面而改正它。
3.省略賓語。如“每字一印,火燒(印)令(之)堅”中“印”“之”兩個字,是動詞的賓語,此處省略。該句可譯為:每個字有一個印模,用火燒(字模),使(它)變得堅硬。
【答題誤區】
1.表示原因的判斷句。如果謂語部分是解釋原因的,那么考生在翻譯時要加上“因為”等詞語。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應該翻譯成“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不憑借兵力,這是因為管仲的力量啊”。
2.用“是”作主語的判斷句。在這種情況下,不可把“是”理解為判斷動詞。如“是吾師也”應該翻譯成“這個人是我的老師”。
【同步突擊】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題。
葉嘉傳
□蘇 軾
葉嘉,閩人也。其先處上谷。曾祖茂先,養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悅之,遂家焉。嘗曰:“吾植功種德,不為時采,然遺香后世,吾子孫必盛于中土,當飲其惠矣。”
至嘉,少植節操。或勸之業武,曰:“吾當為天下英武之精,一槍一旗,豈吾事哉!”因而游見陸先生①,先生奇之,為著其行錄傳于時。方漢帝嗜閱經史時,建安人為謁者侍上,上讀其行錄而善之,曰:“吾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曰:“臣邑人葉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頗負其名,有濟世之才,雖羽知猶未詳也。”上驚,敕建安太守召嘉,給傳遣詣京師。
天子見之,曰:“吾久飫②卿名,但未知其實爾,我其試哉!”因顧謂侍臣曰:“視嘉容貌如鐵,資質剛勁,難以遽用,必槌提頓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鑊在后,將以烹子,子視之如何?”嘉勃然吐氣,曰:“臣山藪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擇至此,可以利生,雖粉身碎骨,臣不辭也。”……少選間,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見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愛之。朕之精魄不覺灑然而醒。《書》曰‘啟乃心,沃朕心’,嘉之謂也。”于是封嘉鉅合侯,位尚書,曰:“尚書,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飲逾度,嘉輒苦諫,上不悅,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辭逆我,余豈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閩中。上以不見嘉月余,勞于萬機,神薾④思困,頗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鉅合侯,其忠可謂盡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擇其宗支之良者,每歲貢焉。
(選自《蘇軾文集》,有刪改)
[注]①陸先生:陸羽,唐朝人,著《茶經》,被后人稱為“茶圣”。②飫(yù):飽食,這里引申為聽聞。③山藪:深山密林。④薾(nǐ):疲困的樣子。
(1)下列各句中,屬于定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
A.有濟世之才,雖羽知猶未詳也
B.建安人為謁者侍上,上讀其行錄而善之
C.又令郡守擇其宗支之良者,每歲貢焉
D.鉅合侯,其忠可謂盡矣
(2)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祖茂先)遂家焉
B.然遺香(于)后世
C.(天子)因顧謂侍臣曰
D.(葉嘉)遂唾之
(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①砧斧在前,鼎鑊在后,將以烹子,子視之如何?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書》曰‘啟乃心,沃朕心’,嘉之謂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諸葛孔明,臥龍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B.豫州今欲何至?
C.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D.粟者,民之所種
3.下列各項中,全是判斷句的一項是( )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②呂公女乃呂后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自古及今,未之嘗聞⑤孜孜焉唯進修是急⑥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⑦夫六國與秦皆諸侯⑧相如素賤人
A.①②⑤⑥ B.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 D.①②⑦⑧
4.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申之以孝悌之義
B.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C.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D.問女何所思
5.對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說明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被動句,“執白下”即“被抓到白下”)
B.廉頗……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被動句,“聞于諸侯”即“被諸侯傳聞”)
C.牛肉可食,牛乳可飲,牛皮可用(被動句,“可食可飲可用”即“可被食被飲被用”)
D.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被動句,“領屬”后省略了表被動的詞“于”)
6.下列各項中,省略對象有別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B.席不肯入,遁赴冥府
C.相如聞之,不肯與會
D.元世祖素知天祥賢,將付以大任
7.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8.下列各項中,文言文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
譯文:趙國有一個人為鼠患而發愁,就到中山國那里去索要一只貓。
B.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
譯文:我們將挨餓受凍,不是因為沒有雞而生病了嗎?
C.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
譯文:這不是你明白的道理。我擔憂的是鼠患,不擔憂沒有雞。
D.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譯文:不因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還有什么得不到呢?
9.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A.豫州今欲何至?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