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小學生們表演節目,我就想起了童年的那些歌謠。童謠,就像一只塞北的百靈鳥,曾陪伴我在桑干河畔度過快樂的童年。
我家住在塞北桑干河右岸一個千年古鎮里。鎮子里的小朋友很多,我們經常一邊玩耍,一邊唱童謠。玩“拍手歌”時,兩個人面對面,用手掌不斷拍著對方的手掌,嘴里說唱著:“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坐飛機。你拍二,我拍二,兩個小孩丟口袋。你拍三,我拍三,三人去上黃洋山。你拍四,我拍四,四個小孩寫大字。你拍五,我拍五,爬上西山打老虎……”玩“摔泥盆”時,每個人一邊用濕的黃泥捏成泥盆,一邊唱“西北風,東南風,我的盆子好大聲”。唱完,高高舉起泥盆,猛力摔到地面上。無論盆底炸開多大口子,對方都得用自己的黃泥給補上。玩“跳皮筋”時,一隊兩三個人原地站立,將長長的皮筋繃直,另一隊的人在皮筋圈內轉身、跳躍、勾腿……女孩們邊跳邊唱:“小皮筋,用腳踢,馬蓮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玩“丟手絹”時,孩子們唱著:“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快點快點捉住他……”
童年的游戲還有許多,如“捉迷藏”“跳房子”“推環”“拔蘿卜”“跳繩”“坐冰車”……每天,我們都換著花樣玩,卻總也玩不過來,總也玩不夠,常常是玩得“廢寢忘食”,玩得“夜以繼日”,直到一個個被母親叫回家。有些游戲,男孩兒女孩兒都能玩;有些游戲,可就“男女有別”了,只能男孩兒玩,或者只能女孩兒玩。如果哪個男孩兒去玩女孩兒玩的游戲,唱女孩兒唱的童謠,如“丟手絹”“跳皮筋”等,那么男孩兒們就會一齊朝他起哄:“噢……噢……假女子噢……”不過奇怪的是,如果是女孩兒來參加男孩兒的游戲,卻總是很受歡迎。
過年放假,是我們孩子最快樂的時光,可以糊燈籠,放鞭炮,趕廟會,吃炸糕。我還記得那時趕廟會的感覺,真是太棒了!趕廟會時,可以觀看“變戲法”“表演功夫”等大飽眼福;還可以買油餅、紅瓤蘿卜、棉花糖、糖人等,解解嘴饞;還可以買泥老虎、泥塑、木大刀等,一路玩耍。孩子們三五成群,一邊逛廟會,一邊唱童謠的情景,也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我清楚地記得,我們逛廟會時最愛唱的童謠是:“王小寶,去趕集,買了蘿卜當鴨梨。咬一口,夠辣的,回去換個帶把的。”孩童時代,我們從父輩那里受到民間歌謠的浸染,并在不知不覺中將其留在了記憶深處。
我兒時玩過的游戲和唱過的童謠,是塞北桑干河兩岸的民風民俗。而今,它們有的已經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已經很少有人唱起。可是,有時候在我腦海里斷斷續續浮現時,依然是那樣親切動人,依然是那樣令人思念。我想,這就是民俗對人的影響和魅力吧……
啊!桑干河右岸,我夢中的童謠,我心中永遠的童年。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莊市石家莊二中高三(9)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