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曾在《“今”》中說:“我認為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的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這篇文章所具有的振聾發聵般的啟蒙意義是不難想象的。中華民族與西洋諸民族相比較,精神負荷之重固然來自封建歷史的漫長悠久,但作者并沒有歷數秦皇漢武以來各代封建君主的罪過,而是從古老的中華民族精神中提出一個對待“今”的態度:“吾人在世,不可厭‘今’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以耗誤‘現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現在’的努力,謀‘將來’的發展。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造。”
像我們這樣的“90后”甚至是“00后”,幾乎每天都會在虛幻的網絡世界里暢游一會兒,無時無刻不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而過于期盼未來的結果就是對現實視而不見,流于空想,把許多現在可以做到并且應該努力的事擱置一旁,置之不理,只沉溺在虛無縹緲的虛幻世界。
將近一個月的寒假,早已風馳電掣般地成為過去。記得還在學校里期待放寒假時,就已經把自己的寒假生活、學習都計劃得有條不紊,對于學校的學習總會說“寒假再努力吧”。可是當真正進入寒假,什么計劃呀,什么學習呀都被自己拋到了腦后。偶爾看到那份學習計劃時,也總是說“開學再努力吧”。寒假已經成為過去,生活重新進入正軌,心卻還在過去暢游……當我處于期待放寒假時,我屬于厭“今”的人;而當我處于寒假時,我屬于樂“今”的人。現在,寒假過去了,我又重新做回了厭“今”的人。這樣反反復復,我好像從來沒有做過一個愛“今”的人。
哲人耶曼孫說:“爾若愛千古,爾當愛現在,昨日不能換回來,明天還不確定。爾能確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當明日兩天。”日月如梭,斗轉星移,剛剛還稱它為“今”,卻轉瞬成為“過去”。而我則認為: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起點,所以“今”是最可寶貴的。掌握了“今”,方能掌握“過去”,掌握“未來”,掌握人生。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淮陽中學放飛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李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