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烈/文

郭曉君近影
今日,放眼中國電梯界,上海三菱、日立(中國)、通力、迅達……各種名牌宛如繁星,充斥著廣闊的城鄉大市場。2015年,一家遠在大西南的四川金山電梯工程有限公司,將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晶鑫”電梯推向市場,唱響了一曲振興中國民族電梯工業的頌歌。但可曾有人知曉?其領軍人物則是一位17年從軍、15年從政、18年從商的老將——郭曉君。
川南瀘縣,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聞名天下,郭曉君出生在名橋附近的太和青華村。從祖輩起,郭家人是種植蔬菜的行家,郭父沿襲家族傳統,擔任了人民公社園科所所長。兒童時代,郭曉君就跟隨父親學種菜,養成勞動習慣的同時,還獲得不少科技知識,成長為一個“小機靈”。
20世紀60年代末,中蘇邊界珍寶島發生武力沖突,戰火有越燒越旺之勢。一夜之間,國際形勢驟然緊張,一場世界級戰爭烏云翻卷。為防患于未然,1969年冬中國國防部下達增援征兵令,各地青年人掀起參軍熱潮。這天,太和中學的15歲學生郭曉君放學路過公社門前,看見一溜青年排隊體檢。一種好奇心驅使郭曉君加入體檢長隊,依次量身高、稱體重、看五官、搞胸透……一番程序全是綠燈通過。最后一關結束,擔任記錄的體檢員高興地告訴他:“體檢過了,回家等通知吧!”“天啊,我當兵了!”原本 “好奇”,卻帶來一個意外驚奇,郭曉君額頭冒出冷汗,事先沒經父母同意,一個人自作主張,這如何是好啊!天色漸漸轉暗,郭曉君一片憂心忡忡,帶著沉重的心情回家。告知父母親后不但沒被責備,反而還被大大贊揚“做得好”!因為,“參軍光榮”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共識。郭曉君的叔叔連續三年報名參軍,都因體檢不合格而“落榜”,郭曉君卻意外給郭家人增添榮耀,頓時全家一片驚喜!
“小孫孫當兵了!” 那幾天,小腳老奶奶逢人便談,成天樂得合不攏嘴。生產隊為他召開了歡送會,臨出發前一晚,郭家匯聚了眾多親友為郭曉君送行。15歲少年將奔赴軍營,一大家人喜氣洋洋。也難免有人擔憂:“小小年紀能吃得住軍隊的苦嗎?北方冬天要下大雪天又冷,你年小體弱,讓你背著背包行軍能走得動嗎?”小山村夜深人靜,郭家還燈火通明,祝福、問候、囑托、希望……一聲聲火熱的關懷直到天明。
第二天(1969年12月19日),天氣陰晴,依依不舍的心情,使得小山村一片肅靜,年邁爺爺、奶奶等親人陪著郭曉君,舍不得兒子的父母含著眼淚,從廚房揣出熱騰騰的湯圓,說什么也要兒子吃了才走。爺爺坐在堂屋的門坎上掀起衣袖直擦眼淚,纏著小腳的奶奶緊緊拉著孫子的手,走上田坎送出了很遠很遠……這時郭曉君已知時辰不早了,回頭望著奶奶說:“奶奶你回去吧,我走了!”已是淚如雨滴的他轉身向著公社集合的地方跑去。跑到公社時接兵的軍車已經出發,正在焦急中,一位公社的送兵人員說,你快跑去追,軍車在大田要停一會。胸懷從軍夢的他怎愿放棄這個機會,郭曉君一咬牙一蹬步一路小跑,穿過大田街頭沖到葛藤坡,趕上了集結的接兵部隊,他氣喘吁吁爬上軍車,從此踏上了從軍的路。
“說打就打、說干就干, 練一練手中搶、刺刀、手榴彈!”
1969年12月21日,告別家鄉的上千新兵在隆昌登上北去軍列, 接兵部隊在行進路上就分發槍支。因為,根據總參謀部安排,這批四川兵將直奔珍寶島戰場。一切戰前訓練、瞄準、射擊、刺殺等軍事技術,全在火車上訓練,一路上充滿慷慨激昂!
翻秦嶺、過渭河、越潼關,一列軍車風雪兼程,很快駛入華北平原。一個夜晚,列車進入石家莊兵站,領隊突然宣布:“接總參命令,珍寶島增援新兵就地待命!”前方發生什么情況?新兵們陸續下車休息,郭曉君站到站臺,一踩兩腳泥土,看天黑漆漆一片,分不清東南西北,心里暗想這是到了什么地方?
天亮了,一列車新兵站臺集合,接兵部隊首長宣布:“珍寶島戰爭已結束。軍委命令增援人員就近編入部隊。”這批新兵就地編入了駐在石家莊的某軍區高炮61師。上戰場殺敵衛國未逞,郭曉君帶著惋惜心情,跨入61師629團的綠色軍營。
新兵第一課,去駐地30千米外的梅花村,參觀日本鬼子侵華殘害中國人的“萬人坑”,悲憤地站在侵略者罪證前,郭曉君銘記民族深仇大恨。隨后,郭曉君分配進629團機關擔任警務員、公務員,后因高炮部隊建設需要,被選入航模隊。航模隊是高炮部隊從實戰需要出發組建。編入航模隊的老兵、新兵都是佼佼者,管理操控無人駕駛飛機,供高炮射手打靶訓練。不怕苦、練為戰,郭曉君日夜勤學苦練,反復研究無人機的俯沖、升降、滑翔、盤旋、翻滾等操作技能,很快成為一名技術能手、技術標兵,從戰士成長為軍官。
有一年,因省軍區集訓全省民兵精英,組織城市防空高炮訓練需要,郭曉君受令領隊,擔任11個軍分區11支航模隊的培訓教練 。一個軍人帥哥、出色的無人機操控技術能手,省軍區訓練結束時要將郭曉君留下,所在部隊61師師首長知道后,說什么都不同意。怎么辦?省軍區首長知道61師周清師長喜歡籃球運動,61師的籃球隊是打遍周邊無敵手,投其所好地提出,以3個省軍區籃球隊員換取郭曉君,同樣遭到師首長的硬著陸:“我的好兵,用什么也不換!”
1985年,中國一個舉動震驚世界,鄧小平同志提出“裁軍兩百萬”,61師的大小軍官一批接一批地轉業到地方。郭曉君響應黨中央號召,轉業回到家鄉瀘州市,分配到當時的瀘州市稅務局擔任紀檢業務員,后任監察科副科長。這個歷史時期,中國改革大潮剛拉開序幕,1994年郭曉君經稅務分家進入瀘州市地稅局,先后擔任支部副書記、政工科科長、紀檢員、督查局局長等職務。
1996年,中國稅務推進增收管理體制改革,瀘州市地稅局要成立注冊稅務師事務所。按照上級要求,所長必須由政治可靠、作風正派、能力強勁、熟悉稅收業務之人擔任。處于眾目睽睽下,郭曉君“毛遂自薦”,獲得了地稅局領導的批準。一些人眼目下,郭曉君從沒開過一張稅票、沒管過一家企業,能當好事務所所長嗎?但是,瀘州市地稅局領導深知,郭曉君是一個勤奮好學、勇于進取的人,在部隊補習初中、高中文化,管過后勤、管過賬目、學習過商業會計,到地方后參加過多期干部培訓班,取得了函授本科文憑,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具有勇干創新,敢于擔當的膽識,所以把所長一職委任于他!
“自籌資金、獨立經營、自主建設、自主管理。”一經上任, 郭曉君帶領事務所員工奮力打拼,同時,一舉考上全國第一批職業注冊稅務師,轟動全局。短短三年,瀘州市金橋稅務師事務所為3000多家企業提供了規范化服務,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獲得全省、全國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按照稅務師事務所脫鉤改制改革政策,郭曉君46歲以瀘州市地稅局督查局局長身份提前退休,然后參加上崗競選,擔任改制后的稅務師事務所所長, 至今仍擔任改制后自己創辦的四川金山稅務師事務所法人代表。
隨著稅務師事務所經濟收入節節攀升,作為帶頭人,郭曉君不忘群眾利益,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建設辦公樓和職工宿舍。當年,瀘州市能自籌資金修建職工宿舍的單位寥寥無幾,郭曉君此時想到,既然先行就要做出榜樣,大膽地規劃“辦公樓口岸好,要把頂樓變一樓”,由此萌發安裝電梯念頭。
那個時期,瀘州安裝電梯的高樓不多,購買什么樣電梯才能做到安全、便捷呢?經一番考察,郭曉君得知綿陽的“科萊”(當時的“環通”)電梯久享盛名,便帶隊去綿陽考察。這次赴綿陽,郭曉君同工廠老總田光全一見如故,因田光全不僅是國務院在冊專家,還是航天無人機發明者!二人一拍即合, 郭曉君決定購買環通電梯,但要求工廠來瀘州成立辦事處提供服務。可因“環通”電梯屬于軍工企業不能外設辦事機構。這時,郭曉君靈機一動對田光全說,由我在瀘州成立一家電梯公司,你為我提供技術支持。田廠長當即表態:“鼎力支持,你成立起公司,要人有人、要物有物!”
當兵的人說干就干,郭曉君回到瀘州馬上招兵買馬,很快注冊了“瀘州環通電梯有限公司”,成為了瀘州地區“環通”電梯總代理,并特意舉行了一次隆重的新聞發布會。一個在改革開放時代創辦的瀘州首家民營電梯企業誕生,郭曉君同“科萊”密切合作,在瀘州市為科萊電梯先后承接了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文化宮、少年宮、酒城賓館、王氏大酒店、山海大飯店、巨洋國際大飯店、世紀大酒店、武警支隊、長航公安局、導彈部隊、市中醫院、市人民醫院、江陽區地稅局、區檢察院等電梯工程項目,一時間聲名大振!
電梯關系著人民生活與工作、生命與財產的安全,郭曉君深知售后服務是關鍵。因此,無論是給黨政機關安裝電梯,還是給街道小區安裝電梯,總是把安全和質量放在第一。業務發展不斷拓展市場,郭曉君并不滿足,不斷引進科技人員,公司成立三年時將原公司更名為“四川金山電梯工程有限公司”,一舉申報評審獲得電梯安裝、維修B類資質,顯露出要挽起袖子大干一場的心思。

金山新員工軍訓
大國工匠精神,中國制造理念,“金山”要做大做強,必須推出獨自品牌。2013年9月,郭曉君成功注冊“金山晶鑫電梯商標”。同年,憑借多年為52個品牌電梯提供服務的經驗,金山電梯公司與“新時達”(上海)合作,研發出金山晶鑫電梯控制系統,獲得了經國家質檢中心檢測合格的控制系統型式實驗合格證。品牌確立后,金山電梯公司主動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先后委托授權斯萊德、亞太西奧(廣東)、漢普森(中國)、科萊(四川)等著名企業利用金山晶鑫商標制造生產“金山晶鑫系列電梯”,“借船出海”突破品牌夢想。 這可謂是電梯品牌的一大創舉,實現了不建工廠有品牌,服務與品牌融一體,服務與生產相結合,互助雙贏的好效果。
18個春秋潮起潮落,一個以“振新中國民族電梯工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企業精神的金山電梯公司, 堅持著這條越走越寬的道路。截至目前,金山電梯已擁有100人的團隊,竭力為200多家用戶、52個品牌、近1000多臺電梯提供全方位服務,已將業務拓展到貴州、云南、河北、重慶、成都等地。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位以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為座右銘的民營企業家的成長,既得力于改革開放的洪波奔涌,又與個人的眼光膽識密不可分。今天,面對著祝賀和鮮花,這位時代弄潮兒不忘初心,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紀念毛澤東同志誕生122周年紀念活動時說:“堅持走自己的路,永不改變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