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縣城南。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州(今商丘)升為應天府,成為全國第二大都市,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
北宋朝廷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余名學子應考,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仁宗時,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于現在的社會科學院。后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力擴展。后由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曾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學問上堪為表率,學風甚濃,應天府書院也逐漸發展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范仲淹執教應天府書院時,經常教導學生要“從德”,不能僅以科舉仕進作為求學的最終目的。在他提出的“為學之序”中,學、問、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實到“行”上。范仲淹在書院執教時,確立了培養“以天下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推動了宋初學術、學風朝經世致用方面的轉變,進一步推動了北宋書院的發展,明確了學術在書院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