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星丁導讀
習慣了漂泊的日子,思念不再擁有。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心中有根長長的細絲,另一頭,竟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故鄉。一河碧水,一片落葉,竟成了思念的源頭!靈魂早已游離出去走過千山萬水,回歸了故里,正吃著母親親手包的餃子,那種感覺好踏實。久別故鄉,思念總在心頭縈繞,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家的思鄉情結吧!
【閱讀空間】
藕與莼菜
□葉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
在故鄉,每當新秋的早晨,門前就經過許多的鄉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底青花的頭巾,赤腳,穿短短的夏布裙,別有一種健康的美的風致;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他們稍稍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擔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揀擇擔里的藕大口地嚼著解渴。過路的人就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一節,白頭發的老公公買兩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撲遍于家家戶戶了。
在上海,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的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早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閑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較大一點的水果鋪里,專待善價而沽。因此,除了僅有的一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這僅有的一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這藕離開它的家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復呈玉樣的顏色,卻滿披著許多銹斑。切成片送入口里嚼著,有些兒甘味,但是沒有一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只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鐘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莼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足以令人心醉。而在上海不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叨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送給我一瓶,我才算也嘗了新了。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里,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會起這么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的: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系著不能割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依戀?怎得不懷念?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莼菜所牽系,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選自《葉圣陶集》(第五卷),有改動]
哈星丁賞析
故鄉極平常的藕與莼菜,離開了它們的生長地,變得面目全非,使作者不禁懷念起故鄉淳樸的民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由藕寫到莼菜,寫到鄉情,過渡自然。文章的結尾也頗具特色,幾個問句,是葉圣陶寫作時少見的直抒情懷,那份鄉思離情令人動容。幾個問句,意思層層遞進,最后點出自己所戀為何。結尾處的“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又與文章開頭的“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前后照應,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思鄉之情躍然紙上,貫串始終。
【寫作指津】
抓場景,寫真情
葉圣陶先生在《藕與莼菜》一文中,通過一個偶然的吃藕事件,引起了對家鄉的回憶,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故鄉清秋圖。而后又自然而然地生發出“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系著不能割舍了”的思鄉之情。這給我們寫以“家鄉”為主題的文章,提供了一個范例。
一、從寫作目的談選材。寫家鄉的文章,一是能讓游子產生共鳴,二是要抒發自己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從這兩點上來說,具體的生活場景,會讓游子對家鄉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從而引起他們對家鄉最美好、最溫情的回憶。因此選材時,一定要選擇恰到好處的生活場景。
二、從主題要求談選材。每一個人的家鄉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在寫家鄉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有特色的人、物、景、事。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寫出的文章枯燥乏味。因此,選材一定要突出家鄉的特色。
三、寫作時要注意兩個問題。1.語言要樸實,親切自然。打動人心的,不是華麗的辭藻,不是浪漫和有趣的語言,而是樸素、真實、自然、親切的語言。2.感情要自然流露,要直抒胸臆。寫以“家鄉”為主題的文章,要透過字里行間,讓人品味出你的真情,這樣才能使文章韻味雋永,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