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星丁導(dǎo)讀
平日里,緊張的學(xué)習(xí)生活讓我們失去了很多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jī)會,在這難得的假期里,讓我們放松一下心情,走出城市,來到山野水澗,與大自然為友,與天地萬物為伴;張開雙臂,盡情呼吸吧!
【閱讀空間】
視野的盛宴
□張承志
那一年在寧夏開會,一位朋友說你若想去哪兒就言語,他出車。我想了想回答,那就走一次阿拉善吧。
……
公路如一道細(xì)痕,嗖地劃過山脊,毫無一絲踟躕。
左手是游牧的沙漠草原,右手是農(nóng)耕的黃河灌區(qū)。左手的沙漠草原一覽無余,可是右面的灌區(qū)卻被山脊擋著。雖然被擋住了,但是那地方我走得熟:我深知村莊就在山腳,上山頂就能瞭望稻子。
在我走熟的這一側(cè),可以從這些狼牙山下去,繞西夏陵,進(jìn)回民區(qū)。秦渠、漢渠、唐徠渠,用天下黃河唯一這一股好水灌這一隅稻子。這里的人不愛吃面,離不開大米。就在賀蘭山背后沒多遠(yuǎn),回民的清真寺星羅棋布。
等走盡了一座座渠、閘、橋、堡,看遍了古老灌區(qū)的處處莊子,再過下馬關(guān),深入固海,直下涇陽,穿透它整片的黃土高原……
什么是“賀蘭山缺”?
沒走過的一側(cè),也并不陌生。沙窩子有水草,這一點(diǎn)我早就知道。說陌生,是因?yàn)槲覜]有騎馬從烏珠穆沁到達(dá)過這兒。若說文化哪里陌生,那是我的本業(yè)。綿羊、山羊、馬群,居然也和烏珠穆沁一樣膘肥毛亮。稀疏的牧民不騎馬,坐騎是摩托、駱駝。站在圓滾滾的山脊望去,灰氈包呈著深色的影子,沙窩子里炊煙裊裊。照理說從這兒一直能走到蒙古中央去,只是阿拉善人更愿意繞道銀川,到了那兒再試著搭火車。
這不像一個山口,倒像是一座橋梁,一條邊境線。
我享受著風(fēng)的呼呼推撞,享受著一字并肩的視野。山脈在此斷為一個口子,山口高踞俯瞰,地勢比蒙古寧夏高。我意識到正腳跨兩邊的文明。蒙古的知識,寧夏的經(jīng)歷,都與這山口密切相關(guān),但又語焉不明。風(fēng)抖甩著車前的小旗,飛來的云朵,染黑了山巔的鋸齒。我凝視著,讓眸子盡興,說不出心里的復(fù)雜,一陣陣徒然地沖動。
在疾走的山口的強(qiáng)風(fēng)中,我用身體做軸,端牢相機(jī),用了大約三張底片,照了一幀連接阿拉善沙漠和銀川水稻區(qū)兩個世界的——賀蘭山缺口。
這樣的地點(diǎn),有著這樣視野的例子,也許我已經(jīng)能舉出不少。當(dāng)然,沒有地理上的特殊含義、沒有介于兩塊地理區(qū)之間——但是一樣視野遼闊的地點(diǎn),就更多了。
(選自《中國當(dāng)代名家游記散文集萃》2011年2月,有改動)
哈星丁賞析
隨著作者的描述,阿拉善的風(fēng)土人情如畫卷般展開。在眾多的景物中,作者詳寫了自己看到“賀蘭山缺口”的心理感悟,民族文化悠揚(yáng)的歷史緩緩道出。讀完文章,只感覺字里行間洋溢著淡淡的大漠荒原氣息,讀起來舒緩而優(yōu)美。
【寫作指津】
按游覽順序,抓景物特點(diǎn)
游記是記敘文的一種,以寫景狀物為主,適當(dāng)穿插有關(guān)文化內(nèi)容,既可描寫山川景物,名勝古跡,也可記敘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和地方傳說。怎樣才能寫好游記呢?
一、移步換景,寫清游蹤。你先到什么地方,后到什么地方,記敘時(shí)一定要有一個清楚的順序,由近及遠(yuǎn),由遠(yuǎn)及近;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先中間后四周,先四周后中間地觀察,按照觀察的順序布局全篇文章,才能給讀者留下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
二、特征鮮明,寫好神韻。不同景區(qū),有不同的特征。如華山險(xiǎn)峻,黃山奇秀等。在描寫時(shí),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鮮明特征,寫出區(qū)別,寫出神韻。如要注意寫出時(shí)間變化的特點(diǎn)。晨曦,夕照,午日,夜色,光影的變幻,會給景物涂抹上不同的色彩。另外,要注意寫出氣候變化的特點(diǎn),陰晴雨雪會讓景物顯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和顏色。
三、融情于景,寫出觀感。游覽中,無論由情及景,還是由景觸情,都離不開情感的表達(dá)。只有把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間,才會表達(dá)出鮮明的主題,也才會打動讀者。在行文中,我們只有把心捧給讀者,才會吐真情,有真意。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給讀者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