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大陸的快節奏,臺灣的步伐就要緩慢得多。這里并不是指經濟發展的快慢,而是指人們的心態平和,經濟基礎的平穩扎實。這種平和與扎實來源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60多年來,臺灣與大陸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截然不同。國民黨退到臺灣后,蔣介石在臺灣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并親自擔任總會長,全力推動文化復興。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的使命,致力于全面恢復中國傳統文化。
1949年以來。臺灣學校一直延續“國文”的稱謂。在小學階段,臺灣學校注重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訓練,以國文、歷史和傳統文化課程為主。在高中階段,文科的必修課程有三種:《高中國文》、《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前兩種是語文基礎知識,以及經史子集的基本介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完全是“四書”內容。
并且臺灣人一直沿用幾千年的繁體字,大陸稱之為繁體字,但是臺灣人并不這么稱呼,他們管繁體字叫“正體字”。他們表示繁體字不繁,而且很美。認為繁體字是象形,具有歷史傳承的特點,并且還舉辦豐富多彩的漢字文化藝術節。
筆者曾與一位臺灣人共過事,性情柔和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也有朋友從臺灣旅游回來,告訴筆者,只有到了臺灣,大陸游客才能體會到什么是中華民族提倡的“溫良恭儉讓”。在商店里買東西,服務人員為你提供了服務,不待你說聲感謝,人家會主動說聲謝謝。在公交站臺排隊等車,車上到站的人沒有下完之前,絕不會有人上車。上了車,車上有深藍色的“博愛座”,那是給老弱病殘孕準備的,年輕人總是寧愿站著也不占用。在餐廳用餐,人們總是非常自覺地保持餐桌和周圍的清潔,桌上和地面幾乎看不到用餐后的殘留物和紙屑。曾有大陸人這樣回憶自己在臺灣購物的經歷:臺北尚未如香港那樣通用人民幣,營業員稍有遲疑,進去問過,歡天喜地回說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煩,解決了,比我還要寬慰#8943;#8943;
接著朋友又比較了大陸和臺灣工作狀態。朋友認為,我們大陸目前的社會生存競爭激烈,各個行業與各個公司文化氣氛不相同,因此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并且大陸的同事,會有強烈表現個人能力的欲望和成長的需求。而在臺灣公司,同事安于自己本職工作,并且容易指揮和協調。
有一位臺灣作家曾講到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電視機前,一對父子面對兩位總統候選人,為誰應當選爭論得面紅耳赤,可是一到飯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饌”,立即恢復了傳統的禮讓孝悌。
其實,臺灣人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大概比大陸繼承的還多還正統。這一點可能大陸人都不相信或不愿意相信。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什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改革開放的金錢洗禮,說實話我們已經不知道了。在臺灣,你能見到許許多多在中國大陸已經絕跡的傳統,不管這種傳統是好是壞。總之,臺灣人這種平和的性格特點,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