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就河北省民間藝術現狀、資源產業化發展意義及其發展路徑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和探索。
河北省是北方漢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其漢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特征鮮明、豐富多樣、歷史久遠,最具發展和研究潛質,所以對其產業化發展路徑的研究勢在必行、意義深遠。
分析我省民間文化藝術產業資源化發展現狀
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經濟市場對文化行業的沖擊,河北省許多珍貴的民間藝術資源目前正處于一種被閑置、甚至幾近流失的境地,如不及時發掘和發展研究,珍貴的文化藝術形式將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而一旦流失便是無可估量的損失。
就河北省而言,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已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唐山的皮影戲就作為河北省唯一的民間藝術形式進駐到今年的世博會,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中國河北民間藝術獨一無二的魅力。另外,我省一定數量的民間藝術形式已得到了及時的保護,但還有一些民間藝術形式還是處于閑置甚至流失的境地,缺乏系統性的挖掘、研究、保護和利用。只有通過科學、有效的產業化發展路徑,發展、整合河北省民間藝術資源,使其民間藝術形式能夠既保存發展和繁衍,為今后人類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總方針,促進我省文化市場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民間藝術資源概述
河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河北民間藝術以其獨具的魅力,為凝聚人心、營造健康的精神氛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服務于經濟建設,發揮著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功能。
1.地方戲曲
河北具有古老的傳統戲曲。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安國老調、平調落子、新穎調、橫歧調、哈哈腔、四股弦劇、評劇、唐劇、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莊木偶戲、固義攤戲、絲弦戲、壩上二人臺、海興南鑼等。
2.民間舞蹈
河北省民間舞蹈蘊藏豐富、絢麗多姿,素有北方漢民族歌舞之鄉的美稱,據統計全省民間歌舞達150余種,主要有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驢、井陘的拉花、滄州的落子舞、鹽山的武術扇、邯鄲的永年小曲、曲周的花車、邢臺的秧歌鼓,保定的獅子舞、寸蹺、地平蹺和花鼓落子,張家口的插花落子、二人臺,承德的春鼓和棒棒舞等。
3.民歌
河北境內現存的主要民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吹歌是我省獨具風格、廣為流傳的民間器樂吹奏形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其演奏主要以嗩吶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鑼、鼓、鈸等打擊樂,在風格上分為冀中、冀南和冀東三個流派。山歌主要流行于北部燕山山脈和西部太行山區等地,由于地理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些山歌和晉西北的小調、內蒙古的爬山調、陜北的信天游在形式和風格上有類似之處,風格粗獷、高亢質樸、熱情奔放。小調又稱小曲,曲式結構復雜多樣,內容有反抗階級壓迫及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壯的戰歌,也有表現節日喜慶、輕快活潑的歌曲,還有多種委婉細膩的抒情歌曲,如《小白菜》、《回娘家》、《茉莉花》、《放風箏》、《繡荷包》、《對花》、《孟姜女哭長城》等都在全國廣為流傳。
4.鄉村古樂
河北鄉村古樂活躍于河北鄉村,目前完整保留下來的主要有邢臺市廣宗的太平道樂、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義和團音樂和保定淶水縣的南高洛古樂。這五種音樂的共同特點是披著宗教外衣,卻完全體現著民族文化傳統,均可以稱之為僧、儒、道三家并用的莊重典雅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以其古樸、優雅、獨特的風格在民間音樂大花園中爭奇斗艷。
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意義
從國內外發展現狀來看,國外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研究早于我國,在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進程和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競相將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作為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我國西部、云南及浙江等省走在了前列,但河北省內進行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路徑研究,有針對性地研究出適合該省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規律和路徑,科學有效地促進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進程,為河北省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河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河北省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路徑分析
民族特色文化得天獨厚,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古老的鄉土歷史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河北省地處華北中原,民間藝術形式種類多樣,但普遍具有北方漢民族文化氣息濃郁的特征,可以此為優勢,打造河北民間藝術形象和品牌,通過科學手段研究總結其資源產業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具體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以歷史悠久、資源較為豐富、地方特色較為濃厚的地域為民間藝術資源地,形成特色形象,推出特色品牌。
2.在現有民間藝術資源基礎上,繼續挖掘閑置在民間的藝術資源,整合現有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資源優勢,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搜集整合,以多種產業化路徑促進其產業化發展。
(1)同當地文化部門密切合作,從基層、民間積極采取措施,挽救瀕臨流失的民間藝術資源的同時,將現有的民間藝術資源與有關企業進行產業化聯合,形成民間藝術團和民間藝術的其他組織。
(2)民間藝術團可與相關著名旅游部門聯合,形成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互相促進的產業優勢,使我省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都得以充分展示和利用,進而形成文化品牌的產業化優勢。
(3)依靠政府支持建立民間藝術傳媒演藝公司,融合藝術創作,設計、策劃、包裝為一體,將各地區所整合的優秀民間藝術資源藝術化、產業化,在重大節日、儀式和活動中,創造展示和表演的機會,在這一方面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所編導的大型歌舞劇《云南映像》已開辟了先河,并成功實現了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這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4)形成品牌后的我省民間藝術形式,可以進一步擴大其宣傳力度,利用電視等媒體加大影響,在產業化階段后,開辦相關民間藝術專修學校,學成后的學生補充到民間藝術傳媒演藝公司、相關學校和部門,這樣不僅使我省民間藝術產業發展后繼有人,而且使我省民間藝術資源發展更加規模化、系統化,與此同時,社會就業渠道也能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加。
(5)隨著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可建立相關民間藝術研究部門,比如民間藝術研究院或研究所,建立完善的保護、發展理論和發展體系,制定完善的保護措施,來彌補河北省民間藝術研究體系欠缺的空白,比如說:河北秧歌就面臨著亟待保護研究和體系化建設這樣一個嚴峻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加快我省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進程,形成真正的品牌形象。
(6)可定期舉辦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節,從中發現、選擇具有代表性特征和鮮明的優秀民間藝術資源,參考上述產業化發展路徑,進一步促進該省民間藝術產業化進程。
(7)建立健全法律機制,民間藝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經歷數代人生產生活實踐而形成,是珍貴的民族遺產,一旦流失,就不可再生,為保證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路徑的暢通,避免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強烈沖擊,使得珍貴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所以在我國應構建健全的法律機制等等,以確保珍貴的民間藝術形式得以完善保護和發展。
民間文化藝術資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對其產業化發展的研究是時代的需要,而民間藝術產業化是時代的產物,是民間藝術資源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對于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路徑研究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它不僅為民間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更為加快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 作者單位:1.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2.河北大學
編校:王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