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經典素材”可以證明的觀點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也就是說同一則“經典素材”,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為不同的文章主旨服務。因此,在考場上要善于抓住“經典素材”的不同角度,從熟知的“經典素材”中翻出新意,或從細微之處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義,化腐朽為神奇,達到“以少勝多”“陳材巧用”“舊材翻新”的目的。
要根據話題的需要找到經典素材與文題(觀點)的內在聯系,從而緊扣文題(觀點),選擇經典素材的可用部分。
比如,史鐵生這一經典素材:
史鐵生,男,漢族,北京人。1958年在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于清華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3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我與地壇》(1991)是作者對自己過去10年的寫作內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每時每刻我都在追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得主。
有考生以“態度”為話題作文,運用史鐵生的素材寫道:
在活到最狂妄的時候,命運之神將他拋向谷底。在風華正茂之年失去雙腿,這是多么讓人難以承受的痛苦。但這并沒有使他倒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他將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便是史鐵生。為什么命運的棄兒變成了時代的驕子?因為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正因為有了良好的生活態度,才讓一顆破碎的心重新完整;正因為有了良好的生活態度,才讓一個弱者成為強人。
經典素材與話題的契合點:面對痛苦,要有良好的生活態度。
有考生以“調整”為話題作文,運用史鐵生的素材寫道:
史鐵生,一個雙腿殘疾的年輕人,只能坐在輪椅上。開始他內心非常痛苦,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時候甚至想一死了之。后來他獨自來到地壇。這里遠離塵世的喧囂,彌漫著寧靜的味道。在這里,他想與其整天痛苦憂郁地活著,不如做一點有價值的事情。于是他調整心態,卸去了煩惱,決心以豁達的心境對待人生。正因為適時地調整心態,他才對生活充滿信心,重新站了起來。
經典素材與話題的契合點:在痛苦時,應調整好心態。
有考生以“大愛無言”為話題作文,運用史鐵生的素材寫道:
母愛無聲而又無處不在。當處于最狂妄年齡的史鐵生失去雙腿時,他被命運打昏了頭,脾氣壞到了極點,常常發了瘋似的離開家,什么話都不說。母親無言地為他的每一次外出做好一切準備,痛苦、驚恐的母親每次只能祈求,默默到地壇去尋找兒子。每次遠遠地看到兒子,卻不敢接近,她知道兒子不想讓她跟著,她只能默默地關心著他,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正確的路。真是大愛無言啊!
經典素材與話題的契合點:在苦難中,凸顯母愛的偉大。
有考生以“遺憾”為話題作文,立意是“別給自己留下遺憾”,運用史鐵生的素材寫道:
史鐵生,一個在20多歲就失去了行走能力的人。巨大的悲痛,使他封鎖了自己,面對母親無聲的愛,面對母親在地壇焦急的目光,他倔強,從不叫母親一聲。他沒有理解母親的痛苦。而當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時,母親卻離他而去,留給他的只有無盡的遺憾。試想,倘若他能在母親焦急地在地壇濃密的樹林中尋找自己時,哪怕叫上一句“媽媽”,他會遺憾嗎?假若他在母親每次送自己出門時給她一個微笑,他會遺憾嗎?別給自己留下無盡的遺憾。
經典素材與話題的契合點:因不理解母愛而感到遺憾。
有考生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作文,運用史鐵生的素材寫道:
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腦海中時常閃現一個字:“死”。一個殘疾人將來還有什么出息呢?在生與死面前,他無能為力。但是,希望重新點燃了他,他選擇活下去,并堅強地活下去。那個心靈的選擇,不知在他的腦海里徘徊了多久,也不知他跟死神較量了多久。幸運的是,他被地壇感動了,鳥兒的歡唱,花兒的競相開放,使他做出了選擇,堅強地活了下來。
經典素材與話題的契合點:面對生與死,做出心靈的選擇。
有考生將史鐵生看做當代人學習的榜樣,在以“榜樣”為話題的作文中,運用史鐵生的素材寫道:
當狂風暴雨來臨時,我不曾害怕
當無邊的黑暗乘虛而入時,我不曾恐慌
當六月的殘酷降臨時,我不曾傷心
是你,告訴我要怎樣活著
怎樣書寫自己的人生
史鐵生,一個用生命書寫人生的強者
疾病的疼痛壓不倒你,雙腿的殘廢挫不傷你
你,堅忍地活著
你是人們心中不倒的豐碑
經典素材與話題的契合點:用生命書寫人生的強者是人們的榜樣。
上面這些考生的文章,話題不一樣,但都運用史鐵生這一經典素材,很好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們都找到了經典素材與話題(觀點)的契合點,并恰當剪裁,使之很好地服務于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