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劉墉,號夢然,著名作家、畫家。1949年2月出生于臺灣省臺北市,現居美國。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學士,曾為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圣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圣若望學院副教授,現為水云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專業作家、畫家。著有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飛揚》和《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及華文地區最暢銷的勵志書《螢窗小語》《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學經典作品《花癡日記》《母親的傷痕》《殺手正傳》《那條時光流轉的小巷》,處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①②》《把話說到心窩里》(合訂本)《不要累死你的愛》以及《劉墉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白云堂畫論畫法》(中英文版)《成長成功》等文學、藝術作品70余種。
【素材精華】
A . 磨難:人生的考驗
劉墉有一位慈愛的父親和賢良堅強的母親。劉墉9歲那年,父親因癌癥撒手人寰,成為劉墉心中永遠的遺憾、永遠的痛。他13歲那年,家中遭遇了一場火災,母子二人僥幸逃脫,幾乎所有的貴重物品都化為灰燼。
母子二人在大火后回到住宅的時候,劉墉看見幾個趁火打劫的黑影包了幾包還沒有完全燒毀的物品越墻而逃。小劉墉在灰燼里找到幾枚夾在厚書中父親留給他的郵票,因為沒有地方存放而寄放在好友家,后來卻被賴賬不肯歸還。劉墉看見的應該是人性里最丑惡的一面,但他并未因此產生仇恨狹隘的心理,相反,他領悟到了人性中的豁達。
【點 擊】
人生難免遭遇苦難,苦難能打倒軟弱的人,卻不能打倒堅強的人。仇恨,會讓人變得狹隘,甚至毀掉一個人。小小年紀的劉墉沒有被苦難與仇恨淹沒,反而發現了美好,領悟了豁達。
【適用話題】
愛與寬容、睿智與豁達、戰勝磨難、人性本善、自強不息……
B.奮斗:人生的戰歌
17歲那年,劉墉得了咯血癥,中途輟學。劉墉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積極面對,在家里畫畫,研究詩歌。1968年,19歲的劉墉經過噩夢般的拼搏,通過聯考,進入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這是他人生嶄新的起點。
在師大學習期間,他駱駝一樣以常人難以想象的精力完成了諸如學習必修科目、做作業、考試、參加一年一度的展覽活動等,像獅子一樣不顧一切地向前沖,像新生的嬰兒一樣不斷成長。他稱這段時間為“駱駝、獅子和嬰兒并存的時期”。
他默默鞭策自己:必須把握青春年華,能看就看、能背就背、能熬夜就熬夜……唯有如此,才對得起輝煌的青春。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劉墉在藝術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1971年獲中國新詩學會頒發的“優秀青年詩人獎”;主演“紅鼻子”舞臺劇并獲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頒發的“金鼎獎”; 1972年獲臺灣師大美術系師生展國畫第一名教育部長獎;“聽蜀僧浚彈琴圖”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選送第八屆中日美術交換展。
【點 擊】
青春的名字叫奮斗;青春的精神叫樂觀;青春的表情叫超越。劉墉輟學之后,積極面對現實,通過不懈努力,不斷超越自我,創造了人生的輝煌,唱響了一支人生的拼搏之歌。
【適用話題】
樂觀豁達、奮斗拼搏、青春、超越自我、創造價值……
C.真情:人生的點綴
畢薇薇是劉墉師大的同學,在劉墉寒微之時嫁給他,婚后,畢薇薇一直致力于對劉墉事業的支持。出版《唐詩句讀》的時候,一個字只給三毛錢,畢薇薇沒有任何怨言。劉墉為內地希望小學捐款,畢薇薇和女兒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表示寧可自己不買新衣服,也要支持劉墉。無論何時,兩人始終相濡以沫。也許正是這段美好和諧的婚姻,使劉墉對青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的愛情觀有了讓人耳目一新又在情理之中的認識:戀愛、恩愛、憐愛的“三愛說”。他真正領悟了這“三愛”的精髓,并且充滿愛心地面對生活。
【點 擊】
愛情是人生枝頭一朵亮麗的花。愛情的含義耐人尋味,有人在愛情中沉淪,有人在愛情中迷失,有人在愛情中一路風雨相伴。劉墉與畢薇薇的愛情甜蜜溫馨,讓許許多多渴望幸福的人感到真情的力量和幸福的快樂。
【適用話題】
愛情、真情、奉獻、和諧、幸福、珍惜……
D. 創作:人生的動力
《螢窗小語》是劉墉先生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前后10年,共寫了7集,《螢窗小語》開啟了劉墉文學創作的大門。
后來隨著生活境遇的變化,他作品的風格也隨之變化。此時的劉墉已經漸漸形成了“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的風格。劉墉作品的魅力,在于即便屢遭挫折和困頓仍不墜青云之志,在于肯定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于貫穿于人生追求中的親切平易、簡約精當和樸實無華的文風。
【點 擊】
成長就是一個又一個死亡與新生,付出與收獲,失去與得到,思考與成熟。成長不只限于狹隘的意義,也是個人追求的體現,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一種超越、一種肯定、一種轉變、一種創造,劉墉的創作就是成長。
【適用話題】
思考感悟、成長、懂得創造、超越自己、追求與探索……
E.沉潛:人生的高度
1997年底,劉墉被《綜合電視周刊》讀者票選為“最受歡迎的電視記者”。但他覺得在中視做了4年多,心里愈做愈虛,愈做愈空,在票選結束的第二天便辭職了。在《螢窗小語》里他這樣寫道:“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理想,就會在現實生活中沉落下去。”他重新把自己變成了漂泊者,開始了忙碌辛苦的旅美生涯。 他用近乎本能的激情狂熱地在沖刺。他說,年輕人的心總望向遠方,跟著火車、跟著船、跟著長唳的雁群,希望探險、漂泊。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已經成為獅子的劉墉,不惜重新從駱駝做起。
【點 擊】
追求的極限在哪里?什么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庸者常常在爬到山腰時便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智者卻懂得沉潛的智慧,因為潛得越深,鉆出水面時,才能升得更高。放棄需要勇氣,付出必有收獲。
【適用話題】
理想、沉潛、死亡與新生、勇氣、付出與收獲……
F.奉獻:人生的快樂
1991年劉墉在臺灣成立水云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直從事繪畫、寫作、演講,并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1999年,劉墉開始在內地巡回演講,并用版稅在內地捐建小學,目標是捐足50所。到目前為止已經捐建了26所,其中23所已啟用。對于自己的慈善行為,劉墉也有獨特見解:不知道的行善才是真正的行善。為圖善報而行善,是最下等的行善。很多東西,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
【點 擊】
歷經苦難,獲得成功而不忘本,正是劉墉另一可貴之處。“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快樂也可來源于奉獻,把快樂無限放大是奉獻最神奇的力量。
【適用話題】
感恩之心、奉獻與快樂、善、付出與得到、人生觀、價值觀……
【相關鏈接】
劉墉名言集錦
1.失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得意人前,勿談失意事。失意時交的朋友,得意時常容易失去;得意時得罪的朋友,失意時也難挽回。
2.一個脆弱的心靈不敢凝視美麗,因為他知道所有的美麗都會褪色,所有的生命都將逝去。一個強壯的心靈敢于面對哀愁,因為他知道所有的哀愁都將淡遠;所有的哀愁,有一天,都能被咀嚼、被紀念、被轉化,成為大愛。
3.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要被愛,更要去愛;要獲得,更要付出。快樂就是積極的生活!
4.在我們四周,到處都可能發現自己的貴人,他們不一定是直接提拔你的尊長……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人,也不要輕視自己,因為平凡人可能是你的貴人,你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貴人!
5.對已知的環境,做進一步想;對未知的環境,做退一步想。在人生的旅途上,前進固然可喜,后退也未嘗可悲,最重要的是:前進時要知道自制,免得只能進而不能退;后退時則要知道自保,重整之后,能再向前行!
【運用示范】
人生如蝶
讀過一則寓言,蛹羨慕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便向蝴蝶討教經驗。蝴蝶回答說:“首先要有飛的渴望;其次要有離開溫暖舒適的巢穴的勇氣。”蛹擔心離開巢穴就會死亡,蝴蝶說:“對蛹的生命意義來說,你已經死亡了,但是對蝴蝶的生命意義來講,你獲得了新生。”
蝴蝶是智慧的,清醒地認識到飛翔的不易。人生亦如蝶,要飛翔,只有具備渴望、勇氣,才能化蛹為蝶,涅槃重生。劉墉,就是飛翔在人生之空的蝴蝶。
渴望的心,讓劉墉沖破生活磨難的厚繭,化蛹成蝶。
渴望是一輪皓皓明月,照亮人心中的暗影,牽引著人走向光明。劉墉的生命一開始便充滿了磨難與艱辛,慈父早逝,大火無情。生活在他最脆弱的時候露出猙獰的獠牙,讓他看到人性的黑暗與冷漠。然而,渴望向上的心,渴望美好的心,卻讓他像廢墟上開放的曼陀羅,像戈壁灘盛放的依米花,即將干涸的心靈領悟了堅強和樂觀,領悟了豁達和善良。
如果不是因為擁有渴望美好的心,劉墉也許早已經被生活打敗,被陰郁摧毀,又怎能走上后來的光明大道?渴望像澄澈的清泉,在他的人生之路上流淌出叮咚悅耳的樂章。
勇氣的力量,讓劉墉拋棄安逸生活的襁褓,浴火重生。
勇氣是把鋒利的刀,在荊棘遍生之地,開辟出蜿蜒小路,催人奮進。劉墉在幾十年的奮斗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997年底,他被《綜合電視周刊》讀者選為“最受歡迎電視記者”,次日便辭掉了這份常人艷羨不已的工作,也辭掉了那紅得發紫的中視主播光環,一切從零開始。
這需要巨大的勇氣,試想,有多少人能這樣做,這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和魄力,也只有具備常人難及的魄力和勇氣的人才能乘風破浪,成就人生輝煌。
沉潛的智慧,讓劉墉積蓄能量,沖天而起。
沉潛是塊溫潤的玉石,讓謙虛平靜的內心,休養生息,變得豐富。常年一以貫之的工作會讓人空虛,奮進的人生永遠需要“充電”。在發現自己開始沉落,甚至有些腐化的時候,他說,我要用力劃水,鉆出水面,我要上升!于是,他讓自己回歸漂泊者的角色,給小朋友講國畫課,去研究所、去交流會、去古董鑒定會。他由獅子變回駱駝,以嬰兒般好奇求知的目光,兼收并蓄,從容地縱情吸取有著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事物,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螢窗小語》里劉墉寫道:“人的偉大,在于其為橋梁而非目的;人的可愛,在于其為上升與下落。”人們常害怕波折,害怕“捧高跌重”的失落,而劉墉卻從上升與下落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
劉墉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們,人生如蝶,只有渴望飛翔,勇于放棄,懂得沉潛,才能生出斑斕的翅膀,自由飛翔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