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電視臺廣告分成的制播分離模式避免了過去的惡性循環,而為了要贏取更多的利潤,制作單位會竭盡全力制作出最好的節目來確保收視率,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晚上8點,陳默加班后往家趕,他不停地看表,心里有些著急,他要趕在9點之前從東城的單位趕到北城的家。因為他要看《中國好聲音》,這是他最近的必看節目。
陳默喜歡《中國好聲音》的原因很簡單:“看到很多人也只是再普通不過的老百姓,只要有好嗓子,他們就能成功。”
8月13日“中國藍大家庭”加V官方微博寫道:“《中國好聲音》收視再創新高達3.302%,位居同時段所有節目榜首,當晚重播收視以1.434%排名第一。”
陳默的喜歡,道出了《中國好聲音》火爆的一個原因:這個平臺給予了草根們一個實現夢想與成功的機會,他們的勵志也同樣給予眾多尚未成功的草根繼續努力、追求的動力。
而《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也重新點燃了中國本土自《超級女聲》之后音樂類節目的競賽火焰。競相推出音樂類節目的各大衛視大有再度廝殺一番的氣勢,它們不惜重金邀請頂尖的音樂人士,也有和《中國好聲音》一樣買進國外節目的版權。
節節飆升的廣告費和收視率無不證明著《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從最初的每15秒15萬,到現在的每15秒36萬廣告費,以及同時段全國收視冠軍的持續保持,《中國好聲音》儼然成了一臺賺錢的機器。
究竟什么樣的節目才能Hold住觀眾?中國好聲音選秀的生意經是什么?
歷史性創新
在《中國好聲音》重新點燃本土音樂類節目的競賽火焰之前,上一波的相互廝殺要追溯到7年前。2004年湖南衛視打造的《超級女聲》紅遍中國,待比賽舉辦到2005年以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為代表選手的第二屆時,決賽之夜的收看觀眾一度直逼3億大關。
這之后中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娛樂風暴,各種選秀類節目層出不窮,各檔節目的同質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其中也不乏諸多以低級手段吸引觀眾眼球的節目。
對于許多節目頻頻觸犯道德底線,與社會主流意識相沖突,觀眾早已麻木。2011年9月,湖南衛視宣布停辦下一屆《快樂女聲》,加之在廣電總局“限娛令”的幾番調控之下,音樂選秀類節目驟然降溫。
在同質化以及各種限令之下,觀眾迫切需要一臺更具新穎與貼近生活的節目。這也解釋了《中國好聲音》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原因。
《中國好聲音》的原版——荷蘭《The Voice》在給中方的產品說明書上花了二十多頁強調了“聲音是節目唯一的要素”。臺上沒有精致的妝容、沒有華麗的臺服,所有的一切只與聲音有關。
從國外買進版權到制作,《中國好聲音》出自 “燦星制作”之手。響當當的《中國達人秀》、《武林大會》以及《華語音樂榜中榜》均打造自這個團隊。然而不同于以往的這些節目,也不同于國外原版的 《The Voice》,燦星制作此次打造的《中國好聲音》首次引入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
以往所謂的制播分離通常是制作單位完成一檔節目的創意、理念及制作,然后由電視臺花錢購買。所以對于制作單位來說,收入是固定的,如果要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他們只能從控制自身成本的方向努力。
但這次,燦星制作卻是直接參與浙江衛視的廣告分成。燦星制作與浙江衛視達成協議,如果節目收視率在一定的標準之上將由雙方共同參與廣告的分成。
不封頂的、巨大的利潤空間無疑倒逼著燦星制作出最好的產品,不惜成本與投入。而過去的模式只會讓制作單位想盡辦法減少開支,這是形成惡性循環的開始。
參與電視臺廣告分成的制播分離模式避免了過去的惡性循環,而為了要贏取更多的利潤,制作單位會竭盡全力制作出最好的節目來確保收視率,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導師們的“分紅”
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組成了《中國好聲音》的首個導師團,而這四位明星本身在國內娛樂界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這增加了節目的震撼性和權威性,能夠借助名人效應迅速贏得觀眾和參賽者的信任。除此之外,節目一播出就吸引了包括姚晨、李玟、馮小剛、張靚穎、朱丹在內的名人通過微博為節目發布評論和轉發。
此外,不同于以往的節目對明星導師們采取付費的方式,《中國好聲音》中明星導師共同打造產業鏈的模式讓明星們長期共同投入,這無疑將使得明星效應更大作用地發揮出來。
過去邀請嘉賓的方式較為簡單,節目組打包報價或是按照場次計算,嘉賓每做一期節目算一場報酬。此前就有消息稱:《中國好聲音》花費2000萬酬勞邀請四位明星導師。
而實際上燦星制作與導師的合作模式,并不局限于這幾期節目,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共同打造。
在引入原版《The Voice》的其他國家中,節目結束于那一季冠軍的產生,除了節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之外,歌手簽約、演唱會、唱片發售等獲利環節都與節目的制作方沒有任何關系。
但燦星制作想下一盤更大的棋。燦星制作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后的商業演出等項目都收歸自己所有,而包括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明星導師們也共同投入,明星導師無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全產業鏈的打造。這在以往本土的節目制作過程中也是全新的嘗試。
能走多遠?
從已經取得的成績來看,買進國外的版權,學習國外成功節目的經驗,似乎是本土娛樂節目能走向成功的一個模式。但成功也不是必然。
各個國家購買電視節目版權也有失敗的案例。日本曾花了幾百萬購買了美國火爆的真人秀節目——《生存者》,最后卻在日本銷聲匿跡。歸結原因是節目赤裸裸的你死我活不符合東方文化。
所有引進的東西都要符合主流人群的情感與審美,因此節目的價值觀很重要,它決定了整個節目的氣質。
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引入的模式再經過本土化、適應性的改造。和電影的跨國界不同,電視的本土化是立身之本,再弱小的國家其電視產業都能把本國的觀眾給占領,就是因為它的本土化,所以引入的模式還要進行一些改變和創新使其和本土文化更加接近。
在復制過程中還需要人才和市場機制的匹配,《中國好聲音》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要做一個名牌欄目就要不惜成本去做,這個觀念也是市場觀念的育成。用好的人才和配備把節目做到一定的質量,利潤才會超倍地回報。
但中國好聲音如何能走得長遠?“所有的都取決于供求關系的變化,一旦出現大量的模仿時節目就走不了太遠,因為供給過多。”一位專業人士表示。在中國所有的節目形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