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3日,記者聯系到河南國際副總經理張成平時,他和集團幾個負責人正在探討“關于在利比亞辦一個石料廠”的事情。
會議結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7點,次日上午,他又要飛向非洲。
往返非洲大陸已是常事。“最長的時候在那待了7年,非常熱愛非洲。”他用“熱愛”一詞,就像那里的氣候一樣熱烈。
1998年,第一次去非洲,他想象中的非洲:窮、臟、亂、差。
“去坦桑尼亞之前一直在想象它是什么樣子,結果令我始料未及,那里的氣候和天氣,人們的國際化程度,改變了我曾對它格式化的印象。”他說,“那里人善談,熱情,愿意與人溝通。”他頓了頓,“或許這與受西方文化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
探索新模式
河南國際在非洲耕耘20多年,其核心業務是境外承包工程,連續多年入圍美國機構評定的“ENR 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目前集團在非洲已經完成400~500個境外承包項目。
2008年,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但是河南國際卻早已布局好新的發展戰略,“我們提前做好了準備,當時的發展形勢是逆勢而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提速,越來越多的企業瞄準了非洲的工程承包市場,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
另一方面,非洲的交通設施已經基本完備,基礎設施領域內的建設也得以改善。在這種背景下,在非洲探索新的投資模式,成為河南國際提高企業競爭力、多元化發展以尋求至高盈利點的新課題。
“我們會固守核心業務——境外承包工程,與此同時,探索境外投資的發展方式。”張說,“在境外投資方面,首先是礦產資源開發,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我們在幾內亞獲得了鋁礬土礦的開采權;在利比里亞,我們與一家央企合作,對一個鐵礦進行資源勘探,以期將來投資開發;同時,做一些與核心業務相關聯的商業投資,例如剛剛議定的在利比里亞投資的石料廠。我們還在認真謀劃自己的發展戰略,設想盡快在非洲開展地產業務。”
本土化進程
在非洲工作多年,張深諳一個企業如何才能在非洲立足,進而做大做強之道。
雖然中國和非洲政治關系友好,非洲大陸的確是中國公司干事創業的理想之地,但是中國企業還是有一個調整自我,適應非洲的過程。
“河南企業在非洲最大的弊病就是本土化進展不夠理想,這也是中國企業的通病吧,中國企業缺乏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和技巧、國際化意識不足。”張說。
他舉例南非背景的SHOPRIGHT是一個在當地做得非常成功的企業,國際化程度比較高,“你會發現它的員工都是本地人,且管理得很好,他們比較尊重當地人,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這是值得很多國內的企業學習的。”
作為一個在非洲非常有經驗的企業,他們會給一些想要去非洲“淘金”的企業什么建議呢?
“我想最主要的還是企業領導人要具有風險防控的能力,對當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調研;要有跨國文化溝通的意識和能力,企業有國際化、綜合素質高的人才;要遵紀守法,入鄉隨俗。”他特別提到,對當地的文化,“要有敬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