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加一如何做到這個成績?有什么管理秘籍?“學習!”面對同仁的好奇心,王剛脫口而出。“通過學習,我更清楚自己處于什么位置,學習之后,才重視企業發展規劃,品牌培育。”
每天早上7點半,王剛便會打開筆記本電腦,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認真查看幾位高管的工作日志。每個月,王剛可能只回公司兩次。剩下的時間,是學習、制定公司戰略和休閑。
這是王剛的日常管理習慣。
王剛,駐馬店人。河南一加一面粉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擁有上千名員工。親力親為、日夜勞累,在他身上已成為過去式,他目前的管理主要是郵件管理。這種方式讓他創造了3年銷售額增長13倍的速度。
一加一如何做到這個成績?有什么管理秘籍?“學習!”面對同仁的好奇心,他脫口而出。“通過學習,我更清楚自己處于什么位置,學習之后,才重視企業發展規劃,品牌培育。”
真實上演“蛇吞象”
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剛走進某培訓機構的課堂。那是王剛第一次接受培訓。講師對盈利模式的講解,讓王剛獲益匪淺。
2002年,他接管父親的面粉廠,因日產量只有150噸,生產規模和技術設備都不具有話語權。2006年,為擴大生產規模,他在駐馬店市遂平縣工業區,投資了3000多萬元引進日處理小麥550噸的生產線,這是目前國內面粉加工業單線最大的生產線。將原名“恒陽”改為“一加一”,從筆畫上看,一加一等于王。
一加一的名字寄托了王剛的事業夢想——面粉之“王”。
2009年,駐馬店唯一一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南省豐盛糧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盛”)因治理結構不合理,家族管理不善,在金融危機下瀕臨倒閉破產。后來經銀行牽線,找到一加一面粉洽談合并事宜。
一個是1000噸日加工能力的龍頭企業,一個是日產500噸的民營企業,以小吞大,與穩健經營的思路不符,引起公司股東的反對。但是,王剛想起課程上關于資本重組的意義,認為面粉業發展必然要經過戰略重組、整合的過程。
在他看來,眼前就是一個好機會。
他逐個說服公司股東。2010年6月,一加一面粉全資收購豐盛。收購之后,一加一進行了系統改造,調整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此后,一加一以日產1500噸產量,駛向快車道。
這次收購,成為王剛的得意之舉。銷量增長,產值增多,一加一面粉在業界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兩年后,一加一的業績,打破了業界的平靜。2008年到2011年,銷量增長13倍。王剛僅僅用了3年時間。
獨辟蹊徑打造品牌
在駐馬店,一加一面粉已占據半壁江山,超市、批發市場隨處可見。銷售旺季時,一個月的銷售額能達到5000萬元。
有數據顯示,最近3年,一加一在豫南的銷量位居第一。它逐漸走出來,與大型企業合作,成為思念、康師傅、陳克明等食品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隨著品牌的推廣,一加一已在信陽、許昌、漯河等城市的超市占領陣地,被駐馬店市委、市政府指定為內部餐廳專供面粉。
目前鄭州的市民還很少見到這個品牌,個別出售一加一面粉的個體戶,還遭受到廠家回收產品的情況,這讓很多知道一加一的人很驚訝。
為此,學過品牌管理的王剛作出回應:“零星銷售會給消費者似有似無的感覺,等時機成熟,我們會全面進攻鄭州,讓消費者睜眼閉眼都能想起一加一。”
王剛所說的時機是2013年。
在這之前,一加一面粉做了三件大事:2011年11月,在遂平啟動日產1000噸生產線奠基儀式,計劃建設周期14個月;12月,與許昌合作建立日產2000噸的生產線;2012年,在二七馬寨食品工業園區拿幾百畝地,作為公司的總部。
“等到2013年,一加一就能達到日產3500噸,那時再進攻鄭州自然能形成強勢品牌效應了。”
在公司的整體戰略規劃上,王剛早已準備了幾張好牌。“我以前對企業發展沒用任何規劃,對品牌也沒概念,這都是基于目標成果的學習。”王剛說。
在王剛看來,培育品牌、打造品牌是學習型企業的關鍵。
2011年,臺灣“塑化劑超標”事件發生之后,他意識到,要做到面粉真正原味安全,除了不加任何添加劑外,還要保證包裝袋的安全。同年9月8日正式使用塑化劑含量符合國家標準的全新編織袋,成為行業首家推出“不含塑化劑的安全、衛生的包裝袋”的企業。
為此,每個袋子成本增加0.3元,企業利潤每年就要減少600萬。
內部管理是核心
在一加一,高管的平均學歷為大專,更難得的是,這個企業有著進取向上的精神。不但老板學習,員工也要提升。每年花在培訓上的費用高達100萬元。
從學習突破性領導力課程,到國學,再到ALFMI(一種從目標到成果的導圖培訓),王剛就像一個優秀學生,不斷汲取精華并學以致用。
讓他最受用的一句話是,“領導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正確地做事”。從中,他感悟到作為一個管理者的重要性。除了帶領員工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要幫員工建立一個催人奮進的團隊愿景,確定所管理部門的價值定位。比如:一個部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一個部門為團隊貢獻哪些價值,細化一點,就是財務貢獻、人才培養等。
在王剛認為,績效是提升內部管理的重要方法。他將考核作為管理思想,明確部門定位之后,召集管理層對高績效的標準進行討論,對各部門制定容易達成的考核標準,比如:人力資源部每月組織3次培訓,培訓結果從培訓內容、參與人數、好評率等方面考核。
對于一個企業,高績效的標準不僅要結合企業的發展目標,還要考慮員工的職業發展要求,以激勵員工不斷創新和超越自我。這種激勵的方式,還表現在學習方面。
前不久,王剛聘請教練到企業,為100多個中層進行“領袖領導力”的培訓。還特派兩名高管遠赴深圳,向美國談判領域的頂尖專家羅杰·道森取經,再給公司其他人員傳授。
高昂的費用值不值得?王剛有著長遠的計劃。因為兩條生產線要固定投入,明年會有超過兩個億的采購訂單,還要買地等,大筆支出都需要談判。一次成功的談判可能會為企業省下很多費用。
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在一加一,公司實行“公司拿學費,路費、住宿費、交通費自理,包含考勤”的制度,王剛主張學習要有針對性,不要盲目。選擇培訓機構,要傾向于精神層面,如何付諸實踐,實現目標,還需要方法。
企業成長快,企業內部管理成了他的必修課。通過學習,他在企業推行一種目標管理電子模版,公司員工按照職位高低,通過郵件查看下屬的工作日志,每個員工包括董事長在內,都要寫總結和計劃。今日計劃、完成時間、今日收獲、完成目標、完成情況、未完成原因、改進計劃等每一項,都能一目了然。
每天花20分鐘寫工作日志,成了一加一企業員工的作業。“我每天只看幾個經理的工作日志,隨時查看他們的工作情況,協調工作、解決問題,隨時隨地,工作都在進行,感覺很輕松。”王剛欣慰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