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常去街邊的理發攤理發。
既然是攤位,擺設自然簡單,一把A3紙大小的鏡子掛在墻上,在鏡子對面一米左右的位置放一張木椅。來理發的人不像現在這樣有很多的要求,選擇平頭或者光頭后就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這時,理發師傅就在顧客身上圍一塊一米長的粗布,是為了防止剃下的頭發掉到衣服上。
那時,沒有人稱呼“理發師”、“美發師”的。叫得最禮貌的就是“理發師傅”,多數人直接稱呼“剃頭匠”。因為當時的發型不像現在這般五花八門,前來理發的人也想不出什么新式發型,即使想到了也擔心師傅理不好。再加上理發攤擺在街邊,殘舊的鏡子、梳子、椅子,還有那一套土得掉渣的理發工具,顧客通常在平頭和光頭兩種發型間選擇。稱不上是“美發”,因此叫“剃頭”,簡潔明了。
盡管攤位簡陋,但理發師傅為了招攬生意,非常熱情并免費提供洗頭服務。煤炭爐子上燒著一壺水,洗頭時舀一瓢與冷水勾兌即可。洗頭沒有高檔洗發水,用的是“堿粉水”,在當時,只有理發店里才備有稍顯高級的“皂角”洗發水。
我每個月都要去光顧理發攤兩次,通常在放學后約上同學一起去。理完發后與同學們相互摸著那剃短的頭發,嬉戲打鬧一番。這時,理發師傅會招呼我們別貪玩了,爸媽在家等著你們哩。往往要提醒好幾次,我們才挎上書包,遞給理發師傅兩角錢后拌個鬼臉,轉身嬉笑著往家跑。參加工作后,每每想起這事我都忍俊不禁。
如今,走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將門面裝飾得五光十色的理發店,招牌一個比一個響亮,從“××發廊”、“××理發店”到“××美發中心”、“××美發城”,一路望去,霓虹閃爍,絢麗奪目。客人進去,給你“剃頭”的小伙子還瀟灑地遞來一張名片,名字后面印著“美發顧問”四個字。從店內走出來的顧客,一個個發型奇異,或直或卷,或平或爆,染著紅色、黃色,甚至還有綠色,謂之潮流、時尚。我看在眼里,心生慨嘆:人啊,老了也要擁有一顆朝氣蓬勃的心,不然,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啰。
話雖這么說,可我每次都不敢讓自己的發型“華麗轉身”。老板娘問我,要不要換個發型,我說不用了,照舊吧。這時,坐在一旁的女兒“噗嗤”一笑,附在我耳邊詭異地說:老爸,你是不是惦念著去街邊剃頭呀?她還故意把“剃頭”兩個字的音拖得很長,我樂呵呵地笑了起來,心想:有機會能重溫一次街邊理發,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啊!
過去的永遠過去了,一切都會隨時代發展而改變,唯一不變是歲月在心靈深處雕刻的痕跡,街邊理發攤就這樣永遠擺在了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