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了題目會使你驚奇,在水中劃游的龐然大物——龍舟,飽水的坤甸額外沉重,豈能過山?會,清光緒年間鶴山址山鎮就出現過,不信請往下看。
那是龍灣獨特的第一艘龍舟,能乘坐55至60人,它的特點是:上口過寬而下口偏窄,是木碌型,故此冠以“木碌龍舟”的綽號。它具有梭子底,劃行時減少了水的阻力,有割浪騰空飛馳的性能。但由于上下比例失調,又帶有圓木滾動的性能,高速劃渡時被風浪沖擊容易翻船。為了安全起見,凡訓練或參賽均須以數十擔草皮泥坯或沙包壓置船肚中以減少其滾動性。由于“木碌”有其突出的優點,加上橈手經嚴格精選,個個牛高馬大虎背熊腰體質強壯。名師指導訓練有素。凡出賽均執牛耳,名震一方。
1905年端午節,“木碌”應邀前往開平市水口鎮參賽,在眾多龍舟比賽中名列前茅。龍舟插上了“飛龍奪錦”旗幟,正準備西行離水口沿蜿蜒犀溪凱旋,卻受到當地無賴之徒操縱之龍舟的糾纏,要求再次競渡。龍灣哪里肯依,且以禮婉謝。但對方卻以龍舟橫江相挾逼賽,揚言不賽休想返回龍灣。為避免沖突是非,龍彎不得不改道為向東扒出潭江,再入新會司前鎮石步河而回。
“木碌”劃至石步圩側河邊,陸上步行接應的一隊人馬也趕到,稍息組織好人力后,除下了龍頭龍尾等由專人掮托。橈手們聽從指揮同心合力一鼓作氣,哼著號子統一步伐,扛著翻轉的龍舟跨過河堤,翻過址山鎮的四九圩、白路頂重重的山崗,途中轉換肩頭、人馬多次,走了六里多來到禮賢村再下犀溪而回,時已月過中天的三更夜。
當翹首企盼的村民見到了飲譽而又扛龍舟過山歸來的英雄好漢,都不由得熱淚盈眶,既激動高興又帶有幾分埋怨和難過。父老鄉親豎起大拇指說:“你們不虧為龍灣的好兒子!龍灣永遠為你們而感到驕傲自豪。”
這一壯舉,比龍舟奪魁更為名聲遠播,使海內外均留下了“龍灣龍舟夜過山”的動人故事和“龍灣好后生”的美譽。“好”字除含有力挺千鈞,還有處事克制忍讓、以和為貴等意思。有詩贊曰:
木碌奪標正凱旋,橫舟無賴硬糾纏。
以和為貴向東繞,過岡龍船美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