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父母與其祖輩父輩教養孩子的觀念有明顯不同,他們都努力地培養著自己的下一代,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不僅表現在要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更重要的是還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物價上漲,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如何應對飛速上漲的養孩子成本呢?
“80后”父母悲哀度自測:
1 一家人的開銷幾乎全在孩子身上。
2 為了給孩子花錢而大大減少在自己身上花的錢。
3 經常給孩子買品牌衣服、玩具等。
4 堅信最貴的洋奶粉就是最好的。
5 經常帶著孩子輾轉在各大早教機構之間。
6 為了孩子,心甘情愿地當起了“房奴”、“車奴”。
案例一:我月入4000元,每月支給保姆3000元
寶寶:1歲的洋洋
爸爸,29歲,中外合資企業技術人員,月收入8000元:媽媽,28歲,小學教師,月收入4000元。整個家庭的月收入為12000元;他們在廣州買了個60平方米的兩居室,月供3200元。
在沒有寶寶的時候,小兩口的日子過得還算寬裕,所以,他們在離市中心不遠處買了一套小戶型的二手房,并計劃買車。可孩子的到來,完全打亂了這個計劃。女兒洋洋于2011年5月出生。伴隨著初為父母的欣喜,他們不得不承認養個孩子的花費還真不少。
洋洋媽:由于洋洋是母乳喂養,所以我們沒有像其他家庭那樣有巨額的奶粉開支,但是因為我們夫妻二人都在外地上班,老家的父母出于各種原因不能來照顧孩子,所以,目前我們家的主要開支是支付保姆工資。
這兩年,年輕父母扎堆兒生育“龍寶寶”,保姆費用自然跟著水漲船高。去年,我家請的全職住家保姆一個月的工資是2200元,今年已經漲到了3000元,這個漲幅比我的工資漲幅都要高,除此之外,我們平時還要給保姆購置衣物,支出其過節時回家的往返車票等。請保姆,開銷巨大,真的無奈!
案例二:教育花費高于一切
寶寶:8個月的樂樂
樂樂媽是全職媽媽,最近為了給8個月大的樂樂選“學校”,她考察了小區附近的四五家早教機構,每次都親自開車去試聽,最后選定了一家離家5千米遠的國外名牌早教機構,一個學期(兩個月)總費用為5干多元。
樂樂媽:有些地方是可以省錢的,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是省不得的。孩子要上早教學習班,以后還要上幼兒園,都是萬萬不可節約的。我覺得報一家正規但收費不過高的早教班,再與同齡孩子的媽媽共同進行早教交流,好處還是很多的。
孩子出生后家庭花費比過去增加了很多。其中,教育費用的增長也值得關注。很多年輕的父母認為,漲幅最大的不是奶粉而是孩子的教育費用。在老一輩人聽來,讓剛出生的嬰兒去“上課”。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現在,各種早教機構使出渾身“招數”,傳遞給父母一個信念——讓孩子參加早教班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開發情商。讓寶寶上早教班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案例三:寧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
寶寶:6個月的雙胞胎楠楠和多多
雙胞胎出生后,“80后”小兩口開始不斷奔走看房。因為照顧兩個小寶貝需要人手,奶奶、姑婆等都會經常來幫忙,兩居室的房子就顯得很擁擠了。于是,新生命的誕生加速了很多家庭的買房或換房計劃。
而因為孩子買車的父母更不在少數。楠楠和多多的父母就認為,平時孩子有個感冒發熱的,或者帶孩子去外面玩,又或者三五成群約上好友家庭集體出游,開車出行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雙胞胎媽媽:我們小時候苦過、窮過,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們受苦受窮。我自己吃的可以差一點兒,但給寶寶吃的奶粉一定要是國外知名的洋奶粉;我們自己出門可以坐公交車,但帶著寶寶時都會選擇開私家車出行;我們用的日常用品不要高檔次,但寶寶的一定是天然無刺激而且是信得過的知名品牌。
窮有窮養富有富養
熙熙媽:孩子用的吃的,是國產還是洋貨其實并不重要,我比較看重是否安全,是否適合孩子成長需求。有時候孩子倒是更喜歡我做的手工玩具呢。其實,孩子喜歡的是和媽媽一起度過的時光。
沁甜媽媽:我家有兩個寶貝,沒有請過一天保姆。家里人來幫忙了些許時日。家里的衛生自己還應付得來。這幾年我們家沒添買家具電器,這些東西一時半會也用不壞,愛惜就行。
Lilv520:給孩子買醫療保險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3歲以前自身免疫系統還未完全發育好,總是會患這樣那樣的疾病。我家寶寶今年2歲,一共住了3次醫院,因為購買了兩份醫療保險,最后自己承擔的醫療費用非常少。
幽蘭若:寶寶長得很快,衣服過段時間就小了。給寶寶買衣服的開銷不是個小數目,尤其現在的童裝著實讓人難以抵住誘惑。其實,衣服夠穿就好,不必買得過多,我家寶寶的很多衣服都是朋友或者親戚家的二手衣,既環保又省錢。還有,反季買衣也非常劃算。
編后:養孩子是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的確,目前市場上兒童用品非常豐富,但能堅持走高端路線的畢竟是少數人。“80后”父母與其要盡全家所能給寶寶最好的物質生活。不如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