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修訂含鹽酸金剛烷胺的非處方藥說明書,“優卡丹”、“好娃娃”等在內的兒童感冒用藥被卷入其中,兒童用藥安全再次被社會大眾所關注。
廣東省中醫醫院兒科專家袁美鳳教授說,中國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80后”,在育兒方面特別是兒童用藥安全上存在諸多的誤區,這給兒童健康帶來很大的潛在危害。
誤區一:給小兒用“縮小版”成人藥
很多家長認為,都是治病用的藥,只是小孩小一些而已,減量使用就可以了。殊不知,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與成人有很大的區別,很多藥物根本不能用于兒童,如果家長把成人用藥常識套用在兒童身上,或是簡單地“按年齡折算劑量”的方式給孩子用藥,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調查顯示,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聾啞學校學生,70%是由于兒童時期用藥不當造成的。因此,媽媽們在選藥時盡量選擇專門給兒童吃的藥,比如降火的藥可能有很多種,應該盡量選擇兒童專屬的藥物。
誤區二:不重視疾病的“初期治療”
0~12歲兒童身體尚未發育成熟,抵抗能力還不夠強,容易患病,這是很正常的,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同時,合理飲食、科學鍛煉和充足睡眠,對增強寶寶體質、預防疾病非常重要。此外,在疾病初期,很多家長對看似不嚴重的“疾病苗頭”不重視,沒有做到“早預防,早治療”。比如大多小朋友會出現的兒童上火,常常表現出大便干、小便黃、愛哭鬧等看似不嚴重的癥狀,這個時候如果能夠使用一些比較溫和安全的中成藥,就可以輕松解決。否則,病情有可能進一步惡化為消化不良、感冒發熱、扁桃體炎、肺炎等。
誤區三:看病就要打吊瓶
中國是世界上抗生素濫用最嚴重的國家,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在醫院一眼望去,吊瓶林立,護士穿梭其中,在不停地換著藥瓶,場面很壯觀。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一旦感冒發熱、咳嗽,就自作主張讓孩子口服抗生素或者去打吊瓶。其實,孩子發熱,尤其是嬰幼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純屬是濫用。只有當兒童有明確的細菌或支原體感染依據時,才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比如出現白血球數值升高、咳嗽、濃痰、化膿性扁桃體炎等癥狀。至于上呼吸道感染等一般性疾病,大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濫用抗生素兒童受害最深,它使發育不成熟的稚嫩身體遭受長期的藥害,形成抗藥性,體質下降。
誤區四:盲目追求“藥到病除”
孩子是父母身上的肉,家中的寶,所以一旦小孩有病不舒服,全家人都緊張,生怕他受苦,動不動就帶他上大醫院,要求醫生快點治好。醫生在家長、醫院利益等的驅使下,自然就用“好藥”、貴藥,甚至高級別的抗生素、激素等。其實,小兒服用特效藥或者輸液治療,風險都是很高的,輸液不當的醫療事故時有發生。專家提醒,疾病的形成和治療都是有一個過程的,盲目要求快速治病,是不科學的。袁教授提醒:能夠食療的,就不吃藥;能夠吃藥治療的,就不打針;能夠用中藥治療的,就不需要用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