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陳遠寧先生不僅長期參與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船山學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而且與人合作編寫了《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又獨自撰寫了《王船山政治觀研究》和《船山易思想研究》,在船山哲學思想研究方面創獲甚多,對船山學的發展貢獻甚大。
關鍵詞: 陳遠寧;船山學;貢獻
陳遠寧(1931-2006),湖南衡陽人。1938年至1950年先后在衡陽船山中學、鐵路中學等校讀書。1950年至1955年在衡陽市團委工作。1956年到中共湖南省委黨校任輔導員。1960年至1963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三年制的研究班學習。1968年至1972年下放東安縣勞動。1972至1973年在瀏陽磷礦黨委工作。1973年至1979年在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擔任教學工作。1979年,調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前身)工作。先后任《求索》編輯部副主任、主編,《企業家天地》總編,《船山學報》副主編,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遠寧先生哲學基礎理論扎實,中國哲學史專業知識廣博,對王船山情有獨鐘。他不僅多年參與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船山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而且寫作多種船山研究的論文和專著,對船山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1962年,在王船山逝世270周年之際,由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在長沙共同召開了一次“紀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這次討論會,知名學者云集,與此前在山東濟南舉行的“孔子討論會”南北輝映,是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少有的兩次盛會。在文化大革命中,這次學術討論會卻被誣為“黑會”,一些學者也因此而被牽連。
文革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學術研究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船山研究又提上了議事日程。1982年是王船山逝世290周年,為了重新掀起船山研究的新熱潮,遵照省社聯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領導的指示,陳遠寧先生和筆者于1980年11月21日共同起草關于召開王船山學術討論會向中共湖南省委的報告。同年12月26日至30日,湖南省教育廳與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在韶山召開社會科學座談會,與會專家對召開船山學術討論會一事反應熱烈,并且就如何深入開展我省船山研究提出了很多好意見。1981年3月2日至3月5日,陳遠寧先生與筆者一道赴衡陽,與衡陽地委宣傳部和市委宣傳部有關領導商量船山學術討論會有籌備事宜,并且赴湘西草堂和船山墓考察,發現草堂文物保護范圍內在文革期間非法建立了5戶農民住宅,當即與衡陽地區有關方面商量,建議在討論會之前設法讓這些農民妥善遷出。1981年3月14日,省委宣傳部部長屈正中同志親自主持召開了一次王船山研究座談會,省內許多著名專家參加了會議,陳遠寧與筆者亦與會。屈部長指出:省委很重視這次學術討論會,應該拿出比較好的文章,焦林義書記(時任省委文教書記)說,要綜合匯報一次。這次會議,議定了以下幾個問題:一、要有組織地發動省內各方面力量撰寫專著和文章;二、成立一個專門研究王船山的學術機構,抓住船山研究,推動全省學術發展;三、搜集整理出版船山生平資料和著作;四、在條件成熟之時,恢復《船山學報》。這次會議之后,陳遠寧先生便和我們一道,一方面將這次座談會的討論情況綜合整理向省委匯報,一方面圍繞上述問題積極開展1982年王船山學術討論會的籌備工作。
首先,組織專著和論文。經過與湖南人民出版社領導商定,擬出版一套“船山研究叢書”。爭取在1982年的討論會上,湖南方面拿出2本專著:一本是鄧潭洲先生撰寫的《王船山傳論》,一本是陳遠寧、王興國、黃洪基合作撰寫的《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此外還發動省內學者寫了一批論文。為了做好作者的發動工作和保證學術論文的質量,于1981年9月18日召開了省內作者會議;部分論文初稿寫出后,陳遠寧先生和我們分別審讀,并提出修改意見。1982年5月4日至7日,還在長沙召開了以提高省內作者論文質量為目的的船山學術討論會。為了在學術上提高省內作者的學術水平并擴大其眼界,1981年8月21日至9月9日,陳遠寧先生和我們請時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的著名佛學專家吳立民先生,逐字逐句地講解王船山的《相宗絡索》;又內部出版了《王船山研究參考資料》,其內容主要是由武漢大學教授蕭萐父先生出面組織翻譯和編輯的若干國外和港臺學者研究王船山的論文摘要和劉志盛先生等人編的國內外研究王船山論著目錄。
其次,成立船山學研究機構。這一機構開始擬稱“船山研究會”,后來經過反復研究,決定還是恢復“船山學社”的名稱。1982年5月7日,船山學社重建大會在長沙召開。省委副書記董志文先生出席并講話。會上推舉劉壽祺先生為名譽社長,選舉吳立民先生為社長,羊春秋、馬積高、陳遠寧先生等為副社長,筆者為副社長兼秘書長。
再次,著手船山生平著作的搜集和整理。1982年4月26日,湖南省古籍整理會議召開,《船山全書》被列為首要選題。陳遠寧先生和筆者都是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成員,為全書的整理的編輯工作做了一些工作。同年10月,陳遠寧先生和筆者去衡陽時,從王船山后裔王鵬先生處得到王敔所寫的《大行府君行述》。此件共4100余字,比傳世的兩個“行述”要多2000字左右,內容也極相懸殊。我們當即將此“行述”整理校點,并共同撰寫了一篇《研究王船山生平思想資料的一個重要新發現》的文章,對其學術價值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姜齋公行述》的校點本和我們合寫的上述文章,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3期發表。后來此文又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之《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集》,而《姜齋公行述》的校點本則收入岳麓書社出版的《船山全書》第16冊。
最后,為學術討論會進行一些具體的組織工作。在湖南省文物部門的大力資助下,衡陽方面為了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不僅將非法修建在湘西草堂保護范圍內的民居動員遷出,而且將湘西草堂重修。為了湘西草堂的布展,陳遠寧先生與筆者和武漢大學蕭萐父先生商量,請他出面邀請國內一些著名書法家如趙樸初、沈鵬等先生為湘西草堂題字。經過蕭教授的努力,這些題字均及時寫出,為草堂的布展生色不少。此外,我們還在去衡陽的過程中,參與了衡陽市博物館“王船山生平事跡陳列室”的陳列方案的修訂。陳遠寧先生還與筆者一道,于1982年9月19日赴武漢,與著名學者蕭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李錦全、方克立等先生商量如何開好紀念王船山逝世290周年學術討論會的有關事宜。
1982年11月9日至17日,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會在衡陽市隆重召開。陳遠寧先生和筆者共同負責會議的學術組織工作。我們在會前即起草會議開幕詞和有關領導的講話。會議期間我們又共同負責大會發言和小組討論的組織工作。這次會議還出了11期簡報,簡報的組織和審稿工作也是我們共同進行的。這次會議召開時,衡陽地區和衡陽市還是兩個平行的行政單位,兩家對召開這次會議的積極性都很高,為了調動兩家的積極性,協調各方面的關系,陳遠寧先生與我們一道費了不少心思,終于使這次會議順利召開,各方面也比較滿意。會議結束之后,陳遠寧先生、鄧潭洲先生和筆者一道又共同主編了《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1982年的船山學術討論會召開之后,陳遠寧先生在組織領導省內船山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三個方面:
其一,參與組織船山學社的幾次學術活動。如1983年10月10日至20日,學社在長沙舉行“王夫之與道教思想研究座談會”,請社長吳立民先生就道教簡介、丹法要旨、《遠游》淺析、《愚鼓詞》講略、《十二時歌》大義等問題進行講解。陳遠寧先生不僅參與其組織工作,而且親自參加聽講。此后,他還參加了學社多次年會的組織與領導。
其二,經過認真籌備,《船山學報》于1984年3月正式復刊并公開出版。陳遠寧先生出任學報副主編,筆者任主編。我們共同起草和商定了學報的《發刊詞》,明確提出要“加強對船山思想的研究,以創立馬克思主義的船山學”。陳遠寧先生不僅全面支持學報的工作,而且具體負責學報哲學方面稿件的編輯工作。1989年,因實行報刊整頓,學報被???。此時陳遠寧先生與編輯部同人一道,向多方面的有關領導呼吁保留這一創刊于1915年的老資格刊物。通過我們的呼吁,“學報”雖未能保留,但有關方面同意每年由《湖南社會科學》雜志出一期船山研究增刊(出了一期);接著于1991年又同意將《船山學報》改名《船山學刊》出版。改名后,由龔建昌先生任主編,陳遠寧先生和筆者任副主編?!皩W刊”于同年12月出版創刊號。
其三,為籌備1992年王船山逝世300周年學術討論會作貢獻。陳遠寧先生不僅自己寫了一本船山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的專著,而且敦請時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慎之先生與關部門聯系,為省內學者所寫的4本船山研究專著的出版爭得了出版經費,保證了1992年船山學術討論會的完滿召開。
二
陳遠寧先生最早系統地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在文化大革命中。1974年,“四人幫”打著“評法批儒”的幌子,將王船山說成是“法家”。當時有關部門指派方克先生與陳遠寧、黃洪基先生一道,對王船山的哲學著作進行選注?!八娜税睢钡脑u法批儒居心叵測,但陳遠寧先生等人卻憑著學者的良知,對船山的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苦心選擇了那些最能反映船山哲學思想的段落,進行認真的注釋和評論。由于他們的所選的船山原著準確地表述了船山哲學的精華,又由于他們的注釋和評述能夠深入把握船山思想的原意,所以當“四人邦”被打倒之后,由陳遠寧先生任主編,與黃洪基先生合作,將《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書稿經過修改補充,在1979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19.3萬字。
本書有一篇數千字的《前言》,提綱挈領,給讀者提供了從王船山浩繁的著作中理出其思想脈絡的鑰匙。作者在分析了船山思想形成的社會條件和思想條件,以及他的基本政治立場之后,進而以哲學基本問題為線索,對其哲學思想進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其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上堅持“氣一元論”;其在主觀對客觀的能動性問題上主張人定勝天;接著分析了其辯證法思想、認識論思想和歷史觀。文中既分析了王船山在哲學思想的內在矛盾,也分析了其政治觀的內在矛盾,并且指出:“總之,王夫之是一個進步性與局限性都比較明顯的兩重性的歷史人物。但他的進步思想占主導地位是無庸置疑的;他在唯物主義方面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的?!保?]
此書的正文是從王船山的主要哲學著作中節選的28篇短文,按內容分為4組:第1組12篇,涉及了關于“理氣”、“道器”、“有無”、“天人”等問題的重要論述,揭示出王船山的本體論概貌;第2組7篇通過動靜、陰陽、新故、常變等范疇的闡發,揭示出王船山樸素辯證法的思想精華;第3組6篇涉及“能所”、“知行”、“格物致知”以及“性”、“習”等范疇,和對歷代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駁斥,反映了王船山的認識論體系;第4組3篇關于“理勢”關系、“理欲”關系等問題的討論,反映了王船山社會歷史觀的重要側面?!哆x注》的每篇都由“說明”、“原文”、“注釋”、“今譯”、“評論”等五個部分組成。這五者之中,原文、注釋、今譯,最能體現作者在文字、訓詁和哲學史知識方面的功力,而說明和評論,則最能體現作者哲學理論思辨的功夫和修養。不久前,此書作者之一黃洪基先生對筆者說,分析和評論中那些最富哲學思辨和聯系現實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陳遠寧做的,他自己則更多地是進行文字方面的加工和潤色。
此書出版后,蕭萐父和劉春建先生寫了書評:《“新故相資而新其故”——喜讀〈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對此書的分析和評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部《選注》,自一九七九年問世以來,就以它清新的風貌,獲得廣大哲學史工作者及業余愛好者的好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除注釋、今譯之外,著重對王夫之在哲學方面的主要理論貢獻及其歷史地位,進行了史論結合的分析和評論,這些分析和評論,較好地體現了對歷史上哲學遺產進行馬克思主義解剖的一些方法論原則。”書評還指出,散見全書的許多分段評論,頗有畫龍點睛之妙用,給讀者以運用馬列主義原理具體剖析哲學思想遺產如何“取精用宏”的啟發,這比起干巴巴地背誦幾條經典作家的語錄來不知要強多少。如對王夫之“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的觀點的評語是:“這是王夫之的發展觀中的一個重要論斷。恩格斯曾經指出,‘從辯證的觀點看來,運動表現于它的反面,即表現在靜止中,這根本不是什么困難’,但‘絕對的靜止,無條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醴蛑谂c宋明道學‘廢然之靜’的形而上學的斗爭中,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到了運動和靜止的對立統一,并力圖證明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這是應該給以足夠的歷史評價的?!绷攘葦倒P,就揭示出王夫之的“靜即含動、動不舍靜”這一重要命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象這一類的評論很多。書評引述王夫之話并且發揮說:“‘學成于聚,新故相資而新其故?!鳛橐环N如何熔鑄先進思想資料的方法論原則,這個概括是可取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處理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原則的?!哆x注》中許多述評,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保?]
陳遠寧和黃洪基先生合寫過一篇《船山動靜觀略論》,發表在《求索》雜志1981年第3期。此文對船山動靜觀的基本要點和貢獻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可以說是他們編撰《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的副產品。
為了參加1982年的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會,陳遠寧、黃洪基先生與筆者合作,寫了一本《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為了寫好此書,我們三人從1981年上半年開始,分頭認真閱讀船山著作,摘錄其中有關認識論的各種范疇,然后由陳遠寧先生擬出提綱。全書除緒論外,正文15章,共研究了船山認識論的14組范疇:能與所、形神物、性知與學知、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格物致知、學與思、心性理、誠與明、道與德、一與多、名與實、知和行、天道與人道、有窮與無窮,最后是王船山認識論中的唯心主義雜質及其經驗教訓。提綱經過討論后由三人分工執筆。初稿寫成之后,互相修改,最后由陳遠寧和王興國整理、訂正。此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19.4萬字。
本書的“緒論”指出,研究哲學史的任務,是總結人類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人類的認識之網,是通過眾多的概念、范疇之類的“網結”組成的。因此,哲學范疇的形成、發展和變革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類認識發展的歷史。王船山的哲學思想中,的確存在著一個認識論范疇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講的是關于認識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條件,包括“能與所”、“形、神、物”這兩組范疇。第二個層次講的是世界的可知性、認識的來源和兩種基本知識結構的問題,包括“性知與學知”、“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這兩組范疇。第三個層次是關于認識的基本過程,包括“格物與致知”、“學與思”、“心、性、理”、“誠與明”等四組范疇。第四個層次講的是關于認識過程的辯證法,包括“道與德”、“一與多”、“名與實”這三組范疇。第五個層次講的是關于認識目的和真理論,包括“知與行”、“天道與人道”、“有窮與無窮”等三組范疇。這些范疇有以下5個特點:一、箋衍“六經”,“別開生面”;二、“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三、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四、鮮明的反理學立場;五、認識論范疇中具有某些民主啟蒙思想。
此書是文化革命后,從范疇的角度研究船山哲學思想較早的一本專著。蕭萐父、郭齊勇先生在《讀書》雜志1983年第3期發表的《可貴的探索——喜讀〈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指出,作者用十四章的主要篇幅,詳細地介紹王船山對每一組范疇的改造、規定與運用,層層剖析其豐富的內涵。針對中國傳統哲學范疇同名歧義、名異同義的情況,作者力求不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思想體系,來確立一個范疇的本義和變義。頗費匠心的是,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邏輯為指導,發掘了王船山樸素形態的辯證邏輯思想,集中表現在對“道與德”、“一與多”、“名與實”各對范疇的具體分析之中。作者在對本書不足之處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后指出:“不管怎樣,本書稱得上是八十年代初期馬克思主義的船山學研究的一本具有新的學術水平的哲學史專著。”[3]
此書曾獲1992年湖南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
三
如果說以上兩本書是陳遠寧先生與他人合作撰寫的研究船山哲學思想的著作的話,那么,以下要介紹的兩本專著則都是陳先生本人獨立撰寫的。
1992年,為召開紀念王船山逝世300周年學術討論會,陳遠寧先生撰寫了《中國古代政治觀的批判總結——王船山政治觀研究》,由湖南出版社出版,22.1萬字。此書除引言和結語之外,共分八章:一、“公天下”思想;二、集權與分權;三、“人治”與“法治”;四、德教與刑罰;五、養民與治吏;六、舉賢才與養士;七、論“民變”;八、論“華夷之辨”。作者在分析以上7個方面的問題時,首先都是探討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發生與發展過程,然后分析船山在這個方面的一些基本思想,他對傳統政治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在結語中,作者對船山的政治觀從整體上作了這樣的分析:它實際上是一個以“公天下”思想為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以堅持集權,重視分權為根本政體;以“人治”為主、“法治”為輔,德教為主、刑罰為輔的根本路線;以嚴以治吏,寬以養民和舉賢才,貴士、養士為根本方針;以解決“民變”問題與華夷關系問題為突出矛盾的政治觀體系。就其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豐富性來說,是超越前人和同輩的。我們說王船山是中國古代政治觀的集大成者,其源蓋出于此。作者進而指出,船山政治觀還具有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它的每個基本命題都是對傳統思想,特別是對正統儒家思想的繼承,但又對之作了新的創述和發揮。第二,與之同時,它的每一個基本命題及其整個體系又都是立足于傳統的重民思想、儒家三綱五常和“天下之大防”這三塊理論基石之上。王船山對傳統命題的所有創述與發揮都極少逾越這三個基本理論的界限。
張岱年先生在此書序中稱贊陳氏“精研船山之學,對于船山的政治思想鉆研尤深?!备蛋滋J先生的序則稱,此書“是我國研究王船山政治觀的第一本專著”,這一論斷是符合實際的。傅先生在序中還提出了一個別致的問題:當代嚴謹的船山研究學術工作者,是像后來的人們(按:指曾國藩、譚嗣同、章太炎等)塑造王船山那樣去研究船山,還是按照王船山的本來面貌去研究船山?如果決心按照科學的要求去取得科學的成果,首先就需要對此作出鄭重的考慮,后者應該會是最佳的選擇。為此,傅先生指出,這就需要充分掌握準確的第一手資料;需要研究船山的政治觀受哪家影響最深,與諸家思想有哪些聯系和區別,又具有哪些自己的特色;需要用先進的價值觀去認識其價值,也要用先進的思想去進行比較、鑒別和分析,從而真正做到“批判地吸收”。傅先生雖然沒有具體評論陳遠寧的書哪里哪里寫得好,但卻從方法論的高度提出問題,并且肯定陳氏在實踐這些方法論方面“拿出了成果,做出了成績?!保?]這就比那些一味評功擺好的書評更能揭示陳氏此書的真正科學價值和創新精神。
其實,在船山研究中,傅先生序中所說的“后來的人們”,不止是曾國藩、譚嗣同、章太炎,還應該包括梁啟超等一些近現代船山研究的先行者。他們的一些觀點曾經長期影響著當代的船山學研究。陳遠寧先生也曾受其影響。例如,在《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和《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中,他都曾肯定船山政治上有“啟蒙因素”或“某些民主啟蒙思想”,而在《王船山政治觀研究》中則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在此書“結語”中通過系統分析后指出:“從主導方面說,王船山是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和一部分自耕農要求的改革派,而不是早期啟蒙思想家。客觀地說,王船山的樸素唯物論哲學確已達到最高峰,而他的政治思想則尚未達到其時代所可能達到的水平。”[5]陳先生的這一結論,雖然不是他的獨創,但是要修正自己過去的一些觀點,還是需要相當理論勇氣的。這充分體現了他在科學研究中的實事求是態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此書曾獲1995年湖南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陳遠寧先生寫過一篇《船山學與新文化建設》,提交1992年王船山學術討論會,后收入《船山學刊》1993年出版的《船山學論》。此文認為船山學乃至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有7點精華因素足以供我們批判繼承: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趨時守中的主變哲學,以義制利的價值取向,重民惠民的治道方針,內仁外禮的行為規范,嚴以律己的修身原則,經世致用的治學方法。
陳遠寧先生在主編或獨自寫作了上述三本研究船山哲學思想的專著之后,意猶未盡,他覺得“若不對船山易學思想作一番系統的探討,似乎還沒有掘到船山思想的‘根’。”[6]于是他在出版了《王船山政治觀研究》之后,便立即投入船山易學思想的研究之中。先是,他花了四年的時間,讀易學史,讀船山的原著,作一些基礎的資料準備和理論準備。正當他形成寫作框架并著手寫作時,卻因雙腎功能受損,被醫生責令減少每天的工作時間;接著他的夫人也得了重病,不但不能照顧他,反而需要他的照顧。到了1999年以后,他本人更是百病叢生,誠如他自己所說是“四面楚歌”,不少時間都是在醫院度過的,但是只要精神稍好,仍舊筆耕不輟。到2001年底,他終于將一本55.6萬字的巨著——《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第三個圓圈的終結——船山易思想研究》寫出,并于2002年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是陳先生對船山逝世310周年學術討論會的獻禮,然而他本人由于身體的原因,未能出席此次盛會。
《船山易學思想研究》分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的三個圓圈,共7章,下編為船山易學——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第三個圓圈的終結,共8章。在上編,陳先生將中國古代易學的發展概括為三個圓圈:從八卦的產生到《易傳》的形成,是為第一個圓圈;從漢代象數易,中經魏晉時期的玄學義理易,到唐代易學是為第二個圓圈;從北宋的圖書易和義理易,從周敦頤到朱熹,是為第三個圓圈的形成。下編將船山易學概括為八個要點:乾坤并建為宗,錯綜合一為象;四圣同揆,彖爻一致;占學一理,得失吉兇一道;“象生數,數亦生象”,“象數者,天理也”;太極雖虛而理氣充凝,世界統一于物的“有”;太虛本動,變化日新;道不離器,延天祐天;性本善與性日生日成。此書還附有陳先生所作的《〈周易大象解〉注譯》。
武漢大學教授、易學專家唐明邦先生在為此書所寫的序中,認為“此書觀點新穎,史料翔實,創見迭出,堪稱20世紀船山易學研究之代表作。”又說:“陳遠寧同志本著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原理,以高屋建瓴之勢,雄視百代,將易學發展歷程概括為螺旋上升的三個‘圓圈’,而船山易學乃第三‘圓圈’之終結。此一創論,提綱挈領,符合中國易學發展的歷史實際及船山易學的歷史地位。”唐先生還肯定陳氏論定“乾坤并建為宗,錯綜合一為象”,乃船山象數易的總綱;“四圣一揆,彖爻一致”,乃船山義理易的特色;“占學一理,得失吉兇一道”,乃船山兼綜象數與義理而又傾重于義理的基本命題。認為“關于船山易學體系基本特征的如此界定,可謂畫龍點睛。”[7]
傅白蘆先生則在序中再次肯定了陳氏在船山政治觀的研究中,就很注重科學性的增強,而“此番研究船山的易學思想,繼續堅持增強科學性的探求,而且日益精進。他‘從系統地了解整個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的曲折歷程入手,分析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思想派別,特別是易學派別之間的異同及其爭辯的焦點與實質’,從而去把握船山易學思想的深蘊與要旨和特質,從而去確定其在中國古代易學發展史上應居的地位。因為,沒有對歷史的科學考察,就不可能有求是的科學研究,更不可能取得具有創新意識的科學成果。”接著,傅序肯定此書“提出了此前尚未能一見的觀點:一、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的整體過程中,出現過三個‘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圓圈’,并縷述了它們的起訖年代,揭示了各具的特征;二、船山易學是第三個‘圓圈’的真正‘終結’。這個新觀點建立在根據可靠,論證周密,闡述通徹,邏輯結構嚴謹的根基之上,切合易學發展歷史的實際,求得了歷史的研究方式和邏輯的研究方式的一致,具有方法論特色和方法論意義;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傳統模式的革新,也是很有啟發的?!保?]
順便指出,陳遠寧先生此書初稿寫出之后,曾將有關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的三個圓圈的部分,通過筆者的老同學閻長貴轉請著名哲學史專家關鋒先生審閱。關鋒先生認真閱讀了書稿之后,寫過一篇相當長的評論文字,對陳氏的觀點給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評價。此評論的手稿由筆者轉交陳遠寧先生。陳氏在此書后記中曾對閻長貴先生表示感謝,但沒有說明原因?,F在時過境遷,應該還原歷史的真實。
此書曾獲湖南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通過以上簡單的分析和介紹可以看到,陳遠寧先生后半生的精力,都投在了船山學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對船山學的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是應該予以充分肯定的。
陳遠寧先生還在20世紀80年代,與馮正剛先生及筆者一起,主編過一本《當代中國哲學問題》。此書除緒論之外,分三篇,第一篇為新時代的主體與客體,第二篇為新時代的客體,第三篇為新時代的主體,每篇又分若干章。此書是湖南省哲學界通力合作的產物,對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哲學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曾獲得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陳遠寧先生還寫過一本《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全書分七章:一、佛學的起源和分派;二、中國佛教的形成和分派;三、宋明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四、理學體系的形成和分派;五、本體論:佛教與理學的聯系和區別(之一);六、人性論:佛教與理學的聯系與區別(之二);七、認識論:佛教與理學的聯系和區別(之三)。附錄:《心經》解析。此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陳遠寧先生對船山學的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進行整合的前提下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思考的產物。其在晚年所留下來的遺著《儒釋道三經——〈易經〉、〈心經〉、〈道德經〉研究》可以視其研究的歸宿和總結,尚待出版。
參考文獻:
[1]《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3頁。
[2]蕭萐父、劉春建:《“新故相資而新其故”——喜讀〈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求索》,1981年第1期。
[3]蕭萐父、郭齊勇:《可貴的探索——喜讀〈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讀書》,1983年第3期。
[4][5]《中國古代政治觀的批判總結——王船山政治觀研究》,湖南出版社1982年版,第5-8、271頁。
[6][7][8]《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第三個圓圈的終結——船山易學思想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13、序一第1-2、序二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