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氣的思想是一涉及十分廣泛的哲學范疇,甚至已經(jīng)滲透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本文在考察了氣的思想起源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進入道教內(nèi)丹生命哲學的語境,論述了道教真一之氣這一極其重要范疇。真一之氣又稱為先天一氣,是天地人物未生之前的元始祖炁,是天地萬物之本根與源頭。文章以清代內(nèi)丹學家黃元吉《樂育堂語錄》為基點,結(jié)合道教內(nèi)丹學典籍,條分縷析,層層疊進,闡發(fā)了真一之氣的真實內(nèi)涵。道自虛無產(chǎn)一氣,在道教生命實踐中,相比于道而言,真一之氣是最大的生命動力和能量,是具有完美的流動性和直觀體驗性的能量形態(tài)。在人體生命能量的逆轉(zhuǎn)中,順利招攝真一之氣是最關(guān)鍵的步驟之一。它是綻放生命之花的真種子。此外,文章指出了時下各類氣功養(yǎng)生術(shù)對氣的虛妄認識而導致的種種流弊和胡亂運氣采氣的嚴重后患,值得警醒。
關(guān)鍵詞: 真一之氣 ; 生命哲學 ; 源頭 ; 能量; 告誡
氣的思想一直是貫穿中國思想史的重要內(nèi)容,是一個涉及十分廣泛的哲學范疇,遍及諸子百家的典籍文獻。“氣”一字在甲骨文已經(jīng)存在,[1]學界認為最早賦予“氣”以哲學內(nèi)涵的是西周太史伯陽父關(guān)于地震成因乃“天地之氣”過序所致。[2]古代中國哲學認為,氣是精微物質(zhì),是萬物之始基。《淮南子》云:“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一氣者也。”又說:“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3]古代中國人向來認為天地的生成皆源于氣,輕陽的氣相互摩蕩向上生天,濁重之氣逐漸凝固為地。又譬如《管子·內(nèi)業(yè)篇》:“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列為星。”
中國古典生命哲學與醫(yī)學名著《黃帝內(nèi)經(jīng)》對氣的論述極其詳實,《難經(jīng)》所言生命之元氣與道教內(nèi)丹學“腎間動氣”的認識不謀而合,元氣是人體生命最原始的動力,由先天之精氣化出,藏于腎臟,在后天依賴水谷精微滋養(yǎng)。這些認識今天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學的基礎(chǔ)理論。王充說:“元氣,天地之精微也。”“萬物自生,皆稟元氣。”[4]認為元氣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這是第一次將“元氣”作為宇宙之終極范疇。張載說:“太虛即氣。太虛者,氣之體。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5]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全面歸納了氣的思想,諸如四時之氣、五行之氣、寒暑氣、血氣、倫理道德氣、乃至治亂之氣、中藥之藥氣等十多個義項,涵蓋了自然、社會、生命、倫理、精神和人事各個方面。特別是,賦予氣以道德屬性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倫理特質(zhì),如孟子的浩然之氣。王充認為倫理道德是元氣的內(nèi)在固有的屬性,所謂“俱懷五常之道,共稟一氣而生。”[6]董仲舒將陰陽二氣對應人性之善惡。中國古人在尋思宇宙的生成和生命的起源時,獨創(chuàng)這種似物質(zhì)非物質(zhì)、似精神非精神的最適于直覺體驗的“氣”論,透視了中國傳統(tǒng)的混沌模糊的覺性思維方式。陳榮捷教授將“氣”翻譯為 the prime force,李約瑟譯為subtle spirits. 乃至breath ,air ,vital fluid 等,其實這些譯詞俱不能傳達中國氣的獨特神韻。實際上,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氣此一概念的涵義極其深遠宏富,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諸如醫(yī)學、風水、建筑、藝術(shù)、養(yǎng)生乃至人事命運的解釋等舉凡世間一切事物幾乎皆可與之相涉。真可謂六合為巨,未離其內(nèi);秋毫為小,待之成體。天地氤蘊氣聚氣散,化生萬物,展示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力。[7]
本文所要闡發(fā)的真一之氣,在《道藏》文獻中又稱為先天一氣,是道教內(nèi)丹學語境下獨有的專門術(shù)語,在道教內(nèi)丹生命哲學的理論與實踐修養(yǎng)中,是一極其重要的范疇。文章遴選清代內(nèi)丹學家黃元吉名著《樂育堂語錄》相關(guān)論述,輔以其他重要道教內(nèi)丹學文獻,試圖揭示出此一概念的真實涵義。《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產(chǎn)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薛道光說:“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真者,真實無妄也;一者,恒常不變也。故丹道所謂的真一之氣最基本的品質(zhì)是它的先天本根本源性質(zhì),乃宇宙萬物生發(fā)的源頭。《道德經(jīng)》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萬物母。”[8]又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名。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9]道教真一之氣發(fā)軔于老子的宇宙生成論,莊子的“通天下一氣”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的觀念更加明確了氣乃生人生物之源頭活水。老子所謂此混成無名之物,曰夷、曰希、曰微者,皆幽深玄遠、不可捉摸,故道之源,在真一之氣,道之根,在真一之氣。雖無狀無象,但天下有形有象者皆從此出,故為天地人物之根本。日后道教內(nèi)丹家屢言若可體驗觸碰到此開天辟地的真一之氣,即嘗到了“道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0]對此,當代著名內(nèi)丹學者胡孚琛先生有一精辟論述,他說:“‘道生一’中的‘一’,指元始先天一氣,是宇宙創(chuàng)生之始的一片混沌狀態(tài)。內(nèi)丹學家將元始先天一炁也稱先天混沌一氣,先天祖氣,是宇宙中隱藏著的唯一秩序,是產(chǎn)生宇宙根本節(jié)律的信息源,是宇宙創(chuàng)生和演化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一’是種子,是原型,是基因,是混沌,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模本’。它類似于歌德猜測到的‘創(chuàng)造力’,柏格森的‘綿延’或‘生命沖動’,是佛陀的‘心’,是宇宙的‘絕對精神’。‘一’即‘太極’,或稱為‘樸’、‘獨’、‘純’、‘真’、‘素’等,也稱作‘神明之德’,即‘神’和‘德’。”[11]
實際上,真一之氣,丹經(jīng)偶爾亦稱之為元始祖炁、真鉛、虛無一氣,在內(nèi)丹學的實際修煉過程中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內(nèi)丹修煉的成就皆是建立在先天精氣神藥物的生成、聚集、化合和重塑之上,以補充后天人體因七情六欲消耗掉的能量,而能否順利招攝到真一之氣是藥物生成的關(guān)鍵。它是生命化生的源頭,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是可能成道的先天根據(jù),是內(nèi)丹學所謂的“真種子”,憑借此種子,內(nèi)丹生命之花朵才能夠盛開。“道”無疑是丹道最高的實體,但是道無可名狀,道之浩淼無處下手。丹道是一鮮明實踐性的學問,丹家不是書齋的思想者,他們對理論演繹和預設沒有太多的興趣,丹經(jīng)中極少空言浮議,句句皆是身心切實的體驗。譬如,這個與“道”最接近的、先天本體層次“真一之氣” 就是丹道現(xiàn)實修煉中的直接把柄。甚至可以說,就丹道的實踐而言,真一之氣就是丹道最直接、最直觀的“道”。在丹家看來,生命的源泉更直觀可以感知的是“真一之氣”,如泉水川流不息,生命代代相續(xù)。這個源泉可以在現(xiàn)象界的陰陽嬗變中去感受他,在丹道虛極靜篤的狀態(tài)中招攝它,但是我們不能邏輯地言說它是什么,我們更多的是可以說它不是什么。除此之外 ,在邏輯的語境中,我們無法得到更多的內(nèi)容。在內(nèi)丹精氣神三種生命能量形式的轉(zhuǎn)化過程中,真一之氣是最大的動力,具有完美的流動性和直觀性的能量形態(tài)。清代內(nèi)丹學家黃元吉說:“若真一之氣到時,只要一點可驗之處:心如活潑之泉,體似峻峋之石,一身內(nèi)外無處不爽快,無處不圓融,非可意想作為而得者也。故真一之氣名曰虛無元氣,以此思之,足見先天一氣無可名,無可指。后人強名之曰先天一氣。若可名,皆是后天氣,不足以還原返本而成神仙骨格焉。學者于此元和內(nèi)蘊之時,而猶欲于身心內(nèi)實實模擬出一個色相來,錯矣錯矣!且此模擬之心即是后天之意,有此一意,而先天淳樸之氣必為后天之氣打散,雖曰先天,猶是后天也。”[12]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很少對“道”做出深度的闡發(fā),而是結(jié)合內(nèi)丹的實際景象,反復描述了“真一之氣”。在其他丹經(jīng)文本中也反映了“真一之氣”在丹道中的極端重要性。譬如:鐘離權(quán)《破迷正道歌》:“果然采得先天炁,日月擒來兩手中。晝夜打交成一塊,自有龍吟虎嘯聲。”[13]崔希范《入藥鏡》:“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14]王道淵注:“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門密戶懸中高處,天心是也。神仙修煉止是采取‘先天一炁’以為丹母。后天炁者,乃一呼一吸,一往一來,內(nèi)運之炁也。”[15]《碧虛子親傳直指》:“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屬陰,惟先天一氣是陽。”[16]林自然《長生指要篇》:“元始浩劫之祖炁,神仙性命之宗源。”[17]劉一明《修真后辯·先天真一之氣》:“……先天之氣,為生物之祖氣,乃自虛無中來,為萬象之主,天地之宗。無形無象,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然雖無形而能生形,無象而能生象。……先天真一之氣,是生物之祖氣,是鴻蒙未判之始氣,是混沌初分之靈根。……夫先天真一之氣,是混元祖氣,生天生地生人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動靜如一,陰陽混成。在先天而生乎陰陽;在后天而藏乎陰陽。”[18]白玉蟾《海瓊問道集》曰:“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所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大包天地,小如毫芒,上無復色,下無復淵,一物圓明,千古顯露不可得而名者。”[19]
據(jù)以上丹經(jīng)的梳理,可以看出,“真一之氣”亦即“先天一炁”最重要的性質(zhì)是它的先天性。丹道所謂“先天”寓有三種涵義:一是指宇宙創(chuàng)生之時、陰陽未判之前的狀態(tài);二是指“父母未生前”、“生身受炁之初”;三是指丹道修煉時“恍惚杳冥”的虛寂狀態(tài)。亦如黃元吉所言:“所謂真一之氣,乃鴻蒙未判之元氣,混沌初開之始氣;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莫不由之;……非口鼻呼吸之氣,非虛靈知覺之氣,非坎離心腎之氣;在先天而不見其先,居后天而不見其后;先天則生乎陰陽,后天則藏于陰陽。”[20]丹道將它與后天之氣,諸如口鼻呼吸氣、中醫(yī)的營衛(wèi)之氣、臟腑之氣,乃至腎間動氣嚴格區(qū)分開來,以保證丹道修煉的先天依據(jù),它是物質(zhì)、信息、能量的統(tǒng)一體。丹道認為凡后天有形質(zhì)有生滅者皆不能作為成丹的材料,只有這個本源性的“真一之氣”,才具備成丹的品質(zhì),它天然內(nèi)含先天的精氣神。所以丹經(jīng)冠之以“真一”、“先天”、“虛無”之名。何謂先天?李涵虛《道竅談·先天直指》:“先天者,超乎后天之上,最初最始,為本為元,蓋一炁之尊稱也。”[21]丹道以先天、元神、法身為真,以后天、識神、色身為假。人的后天狀態(tài)乃由先天變現(xiàn)而來,欲逆返先天,須借后天有形有質(zhì)的肉身。丹道下手即以調(diào)養(yǎng)后天色身氣脈,不同于佛家自始斥肉身為臭皮囊之旨趣。真一之氣又名道炁、祖炁、真鉛等。神氣的先天狀態(tài)即是真一之氣,是先天神氣未分化的本元。當順而生人時剖分為神與氣或者性與命。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神氣乃是先天道炁剖判,在人體后顯示性、命之兩用。”[22]內(nèi)丹修煉就是神氣凝結(jié),性命合融,返還先天。《入藥鏡》:“是性命,非神氣,水鄉(xiāng)鉛,只一味。”[23]水鄉(xiāng)鉛即坎中陽,即真鉛。朱元育《悟真篇闡幽》:“真鉛是先天一炁,從虛極靜篤中來,雖似作為,其實無為,乃造化之根源,大丹之宗祖。”[24]《悟真篇》:“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工。” 劉一明《悟真直指》:“坎中一陽,乃乾家剛健中正之氣,為道心真知,取象為真鉛,乃天一所生,具有先天真一之氣,為生物之祖氣。”[25]
黃元吉說:“此個虛無一氣,又謂真一之氣,又曰真一之精,又曰天然元氣,又曰清空一氣,種種名色,不一而足。要無非無聲無臭、無思無慮之真,不在內(nèi)、不在外,隱在色身之中,謂之法身。然如此難思量,難揣度,卻遠在天邊,近在咫尺。此個虛無一氣,天地人物同是一般,富貴貧賤均是一理,極之生死患難,亦不為之改移。不因清明而有,亦不為昏濁而無。此個元氣,本無朕兆,亦無形色,實為后天精氣神之根本,先天精氣神之主宰。在先天而生乎陰陽,落后天而藏于陰陽。放之則彌六合,即天地亦不能載,所謂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雖無量無邊,而仍不離于方寸,所謂卷之退藏于密者。由此以思,氤氳者仍是陰陽真氣,而主宰此真氣者,始是至真之元氣也。生等今聞吾真一之氣,諒不復以后天陰陽、先天陰陽,認為真一之氣,庶幾近道矣。”[26]“道者何?太和一氣,充滿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貫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島萬國。胎卵濕化,飛潛動植之類,無在而無不在也。”[27]
黃元吉認為天地人物皆是稟此“真一之氣”而生,是先天精氣神的真主宰,認得這個“真一之氣”,離道近矣。丹道語境中已高度形象化、高度本體化的“真一之氣”難以在科學文獻中找到可以回應的術(shù)語。內(nèi)丹學認為,在宇宙誕生之前是一片虛無,當宇宙創(chuàng)生時,虛無之道化生出元始先天一炁(真一之氣),這種先天一炁被認為是宇宙萬物運行和生命運動的生機源泉。胡孚琛先生說:“我們推測,先天一炁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時間和空間未展開的宇宙模本,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節(jié)律。丹家將人體和大自然的內(nèi)在接節(jié)律調(diào)諧,契合宇宙的自然本性,進入道的境界。”[28]當代宇宙學者的熱爆炸理論認為在宇宙最初10-4秒之前的宇宙混沌狀態(tài)與中國古人對氣的描述有著驚人的對應。[29]
在丹道實踐中,將“真一之氣”置于本體層次的實體,視為永恒、超越、無限的原創(chuàng)本源,這比“道”更直觀、更形象,更能夠體驗到能量的流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實際上,在丹道的虛極靜篤的狀態(tài),在神氣高度媾和時,很容易體驗到“真一之氣”真實的力道。(是力道,類似勁道。形容在真氣媾和時的一種力量感。)“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當然是丹道最高最后的實體,但道非有限語言可以言說,但在這樣恍惚杳冥的“真一之氣”狀態(tài)下,卻分明可以清楚感受。真一之氣是能夠成仙的先天依據(jù),能否順利招攝到真一之氣是丹道藥物生成的關(guān)鍵,它是內(nèi)丹學的“真種子”,藉此才能盛開內(nèi)丹的生命之花。丹道景象氣象萬千,對于修證者而言,體驗到“真一之氣”并非難事。真一之氣的本質(zhì)屬性是虛無,所以以虛無之元神容易感應到虛無之元氣。它并不神秘,黃元吉說只要在杳冥虛靜、在冥漠無朕之間,哪怕是能夠體味到“一點恬淡意思,一點中和的趣味,身心爽健,臟腑安和,即是真一之氣所在矣。”“是以先天元神合虛無元氣。” 體驗到真一之氣對于丹道修養(yǎng)者建立堅韌的修持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體驗充滿著純凈與靈明、喜悅與滿足、解脫與自在,如同洞見真理的光芒,會感受到重返家園的靜謐和安詳。所謂嘗到了“道味”,身心呈現(xiàn)成前所未有的難言的明陽、輕快、圓融的境地,甚至如黃元吉所言“回視人間富貴,其污穢真有不堪忍受之狀也。”
必須指出的是,在丹道的實際修煉中養(yǎng)足后天氣,以后天覓得先天是丹家的起手功夫。黃元吉說:“煉丹之道,雖曰先天元氣醞釀而成,其實非后天有形之氣不能瞥見先天元氣。若無后天滓質(zhì)之氣,則先天元氣無自而生;若非先天清空一氣,則后天尸氣概屬幻化之具,終不足以結(jié)成仙丹。”這里指明了先天氣與后天氣的關(guān)系。黃元吉認為后天色身精氣神健旺者更容易探出真一之氣,會得本真。他說:“諸子于先天真一之氣不能實實在在認得真者,皆由后天色身太弱,無以蓬蓬勃勃而洞見本來虛無妙相也。在后天小子,氣息壯旺,易得會其真際。”[30]“夫人之身所以健爽者,無非此后天之氣足也。此氣即腎間動氣,肺主之而出,腎迎之而入,一出一入,往還于中黃宮內(nèi),則內(nèi)而臟腑,外而肢體,無處不運,即無處不充,所謂身心兩泰、毛發(fā)肌膚皆精瑩矣。一切日用云為,總總一個不動心,不動氣,不過勞過逸。自然后天氣旺,先天元氣自回還于五官之地,不必問先天何在,而先天之氣自在是矣。若不知保養(yǎng)后天,徒尋先天元氣,勢如炊沙求飯,萬不可得。”[31]這里透露了道教保養(yǎng)后天肉身、養(yǎng)足后天精氣神的重要性,后天生命健壯者更可能體認到虛無妙相的先天真一之氣。中國內(nèi)丹生命哲學在唐宋以后非常重視心性領(lǐng)悟,不再認為長生不死的是此有限肉身,而是無上妙道。但是,就道教內(nèi)丹學的內(nèi)在品質(zhì)而言,強調(diào)和呵護此一有限肉身是其永恒的追求,這與斥此肉身為臭皮囊、專注參禪心性修養(yǎng)的佛教大異旨趣。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今日普遍流行的氣功養(yǎng)生術(shù)其要旨皆來自道家道教關(guān)于氣的學說。由于在這類保健方術(shù)很容易體會到身體氣脈的流動或者冷熱聚集的感覺,所以名之為氣功也無大謬。但是,道教真正氣的體驗絕對不是這些后天氣脈的幻影,而是上述的真一之氣。此真一之氣,是先天性命之源,非后天精氣神可以匹及。實際上,道教內(nèi)丹學將氣字另辟為“炁”,獨創(chuàng)“炁”字,其喻義深遠。炁,表示先天氣。真一之氣,即先天一炁。炁屬火部,漢鄭玄注《周禮·春官眂祲》說炁從日、從光所生。丹道隨著能量的積聚,人體發(fā)出光,這是炁與光能的轉(zhuǎn)化。“炁”字下面的四點是火的假借,直接地說,無火之謂炁。這個字本身已經(jīng)透露了丹道的真義。什么是火?中醫(yī)有相火和君火之謂,凡是淫欲、情欲和躁動的意念皆是火。沒有了這些躁火,生命的氣機潛能漸漸引發(fā)出來,元氣自然生長。這個“炁”字其實已經(jīng)暗示了養(yǎng)生要旨,一個人只要不著急,不上火,清心寡欲,盡可能減緩生命系統(tǒng)的熵增進程,就可能得以長生。南懷瑾先生說:“此字在魏、晉之前的道家是否已經(jīng)出現(xiàn),值得考證。這個無火而組合的炁,首先告訴我們,它不是普通的空氣。它是一種生命的潛能。”內(nèi)丹學認為,只要逾越玄關(guān),后天性命成先天性命,真一之炁自可感應招攝,所以丹經(jīng)說真一之炁自虛無中來。玄關(guān)即玄牝,故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此真一之氣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更需要謹慎的是,時下的氣功修煉者不知真一之氣的根本、不明先天性命之圭指,以后天意念隨心所欲導引氣脈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弊病和隱患,一如張伯端所言:“自身沒有真種子,猶將鼎內(nèi)煮空鐺。”沒有絕對的信心體驗到真一之氣,這類導引猶如干鍋灼燒,能不懼乎? 清代內(nèi)丹學家黃元吉說:“吾再進而言之,神要不動不搖,心要能謙能虛,身如泰山,心似寒潭,專心一志,自然真氣沖沖直上,不似旁門純以意思牽引。要知此氣不是外來之氣,是吾人受生之初先天一點氤氳元氣入于胞胎之中者是。只為后天氣息用事,先天氣息蔽而不見。一朝凡息已停,真息自露。尤要知真氣既生,我家主人翁正正當當坐鎮(zhèn)中庭,方有主宰。”[32]他在這里也暗示了采氣,特別是今日氣功之采氣法門的淺薄。此氣不是后天以意可以采來的,是先天氤氳之元氣,若沒有高度靜定狀態(tài),玄關(guān)沒有開啟,根本不能招攝采取。黃元吉進一步說:“外陽勃舉,只是微陽初動。非真陽大動不可遽轉(zhuǎn)河車,若轉(zhuǎn)河車,則一身骨節(jié)之間精血未充,遂以意運氣,勢必燒灼一身精血,為害不小;而況心意未靜,不能不有凝滯。倘或血氣為雜妄所窒,在背則生背疽,在頭則生腦癰,在肺則生肺癰,在腹則生腸癰單腹鼓脹之病,在腎不是滑遺精血,就生楊梅腎癰等癥不一。總之,無水行火,水愈灼枯而火愈炎烈,其勢有不能遏者,此邪火焚身之患,學者所當戒也。縱有性純心定之人,或不至于此極,然不目暗耳鳴,必至心煩意亂,切不可輕易亂動也。……真陽之氣至剛至壯,其必丹田氣突始能開關(guān)展竅,不須多用氣力引之上升而下降也。”[33]其實,真一之氣發(fā)動之后,無需導引,會自然循經(jīng)入絡,循規(guī)蹈矩。這些告誡對今日修煉氣功者是何等重要,這個時代純真高明的丹經(jīng)和丹師都已經(jīng)很難見到,尤其是受到科學有形物質(zhì)觀念的影響截取丹經(jīng)的只鱗片爪,隨心所欲的胡亂導引采氣,其后患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版。
[2]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fā)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頁。
[3]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9頁。
[4][6]王充:《論衡》,《諸子集成》第7冊,中華書局1954年版。
[5]張載:《張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李存山:《氣的幾個層次意義的分殊》,《哲學研究》2006年第9期。
[8][9][10]老子:《道德經(jīng)》,《諸子集成》第3冊,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5、14、42章。
[11]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中國社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頁。
[12][20][26][27][30][31][32][33]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蔣門馬校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268、378、350、309、266、329、469頁。
[13][14][15][16][17][19][23]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冊第916、651頁,第2冊第881,第4冊第379頁,第24冊第250頁,第33冊第142頁、第2冊第884頁。
[18][21][22][25]胡道靜、陳耀庭:《藏外道書》,巴蜀書社1992、1994年版,第8冊第496-497頁,第26冊第614頁,第5冊第778頁,第8冊第335頁。
[24]蕭天石:《道藏精華》第三集之四第,臺灣自由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頁。
[28]胡孚琛:《道學通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頁。
[29]席澤宗:《科學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