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初《易》學的變轍

2012-04-29 00:00:00吳超
船山學刊 2012年4期

摘 要: 潘耒晚年究心《周易》之學,此學雖師承于顧炎武,然其治《易》之路徑與模式則殊不同歸。潘氏《易》學除講求修己治身之實用性以外,尚包含世俗教化、倫理規(guī)范等“資治”內涵。這種新型《易》學體系的建立,奠定了潘耒在清代《易》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 :潘耒;顧炎武;《易》學

中圖分類號: B24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4-0075-05

吳江潘氏兄弟雖以史學聞名,然潘耒之學師承亭林,故于經術亦格外重視,他說:“先儒之學,窮經而已。”[1]而其治經又以《易》學見長。其弟子許汝霖為《遂初堂集》作序,云:“(耒)平生得力尤在《十翼》之中,精義入神,不襲九師之說”。[2]潘耒對《周易》之心得主要集中于卦象、術數(shù)方面,曾“著論十三篇”。[3]其實,潘耒晚年所究心之學問有二:一則《周易》之學;一則佛學也。他借此二種超然之學,用以排解官場折戟后失落與苦悶之心境。就二學思想之共同特點而言,都體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的“經世”意味,此為其“避世而未能忘世”所致。而這種“經世”意識顯然又與其史學思想一脈相承。故欲知曉潘耒思想之全貌,明晰其治學特點,必需對其《易》學作一剖析。

一、批判漢代象數(shù)派之“五行”說

在《易》學發(fā)展史上,漢代象數(shù)派是較早形成的對《周易》進行系統(tǒng)詮釋的學派。其代表人物為西漢的孟喜、焦贛和京房。據(jù)錢基博《經學通志·周易志》稱:自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后,《易》學代代相傳。其中,孟喜“傳《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而焦贛自稱“從孟喜問學”;“然漢《易》之流為術數(shù),自延壽(焦贛字)始也……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京)房傳延壽之學,故言術數(shù)者,稱‘焦、房’,而房之推衍災祥,更精于延壽。”[4]孟、焦、京之《易》學,均以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讖緯災異之說附會《周易》,并由此開創(chuàng)出以“象數(shù)”(即卜筮)為研究主體的孟京《易》學。孟京之《易》屬今文經,故其治學善發(fā)揮己見,專務讖緯之說,因此改定《周易》本意最甚。東漢古文經學興盛以來,歷代儒者大多折詬此派。

潘耒論《易》也以漢代象數(shù)派為最先研究對象。清初學者往往以復古、崇實為治學特點,故潘耒在將目光投向于漢代《易》學的同時,也對其中所包含的虛妄、迷信之說做出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其批判乃以非議“五行”為其津筏,他說:“《洪范》言五行,而《易》未嘗言。以八卦配五行,此京房、郎凱之《易》,非四圣之《易》也。”[5]顯然,潘耒對西漢今文經學家附會“五行”,曲解《易》學,導致“其他巧說紛紜雜出”的混亂局面表示不滿,他認為:“《易》以道陰陽,不言五行也。陰陽可以括五行,五行不可以該陰陽。陰陽為五行之祖,五行非陰陽之根,《易》言其本,未及其枝也……學《易》者言陰陽,不必言五行。”[6]

為了更深刻地揭露今文經學家“五行”之說的不合理性,潘耒特作《四象非五行論》一文予以辯解。他指出,今文經學家為了運用“五行”解釋《周易》,提出過兩種謬論:一為“以五行配四象”,一為“以五行配八卦”。這兩種說法是西漢象數(shù)派論《易》之基礎,然皆牽強而不可信。潘耒認為:“《系辭》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一陰一陽之謂‘儀’,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謂‘象’”,《易經》的這種表述是按照“生物之序”,“從微而至著”加以排列的,故“解四象者言陰、陽,太、少可矣,而注家多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當之,失其序矣。”[7]而“以五行配八卦”,“亦欠自然”,他說:“八卦自八卦,五行自五行。羲皇根陰陽而畫卦,大禹推五行以演疇,迥不相涉。”[8]以上僅是潘耒通過常理判斷,試圖切斷“五行”與《周易》卦象之聯(lián)系;接著,他又從《易》學流變史的角度,指出漢代經學家援讖緯入儒典的行徑:“文周《彖象》、孔子《系辭》無一言及五行。迨西漢之末,劉向、劉歆、谷永、翼奉輩盛言五行,于是讖緯諸書,繁典雜出,穿穴正經。焦延壽、京房本術士,其學自五行入而參諸《易》數(shù),不得不兩相配屬。播五行入八卦,正欲援八卦以用五行也。其術行而八卦遂為五行之所奪……而羲皇畫卦之本旨失矣。”[9]在潘耒看來,西漢今文經學家這種變亂經典、“師心自用”的做法,最終造成極其惡劣的學術影響。他說:“鄭康成、孔穎達漢唐大儒,猶以五行配四象,余子紛紛,何足怪哉?邵子出而先天之學傳,《易》象始還故物,復以圖書之數(shù)配之,而八卦、五行仍雜糅而不可解。《易》其終晦矣!”[10]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潘耒已經認識到漢、宋《易》學的傳承關系。邵雍所創(chuàng)《易》學圖書派的知識來源之一即漢代象數(shù)派的“五行”之說。潘耒曾說:“言畫卦本于圖書者,必參之五行而后可通。”[11]又說:“自周子(敦頤)作《太極圖說》,以陰陽、五行合言之,而圖書與《易》始膠而為一。宋儒尊《太極圖》,遂篤信圖書。”[12]由此可見,他對漢代象數(shù)派的批判實際上視為探討宋代圖書派學術得失之前奏。

二、批判宋代圖書派之“河圖洛書”說

宋代圖書派對《易》學的最大發(fā)明在于提高“河圖”、“洛書”的地位,并以此為核心,對《周易》內涵進行了新一輪的詮釋。其中,朱熹所著《周易本義》將“河圖”、“洛書”列于書前,這一做法影響深遠,使得宋代以后《周易》之“河圖洛書”說幾成定論。[13]

受清初學界“理學清算”思潮的影響,潘耒對于宋儒提出“河圖”、“洛書”,以壓低《周易》本經之地位,并借此闡發(fā)性命之理的學術舉動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滿。他首先對“河圖”、“洛書”之授受關系進行辨明:

“河圖”、“洛書”,《經》、《傳》雖有其名,莫詳其狀,蓋其亡久矣。漢唐諸儒未之見也,宋初陳希夷始傳諸人,猶未大顯。至朱考亭推尊之,以為作《易》之原本,置諸《易》前,于是儒者人人言圖書矣。而欲詳圖書之義,先改圖書之名,則自蔡季通始也。此二圖者,希夷傳之種放,放傳之李溉,溉傳之許堅,堅傳之范諤昌,諤昌傳之劉牧,牧作五十五圖發(fā)明之。李泰伯……取三圖,然謂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而季通更定之,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考亭從之,而人無敢異議者五百年于茲矣。[14]

宋儒將《系辭》中語焉不詳?shù)摹昂訄D”、“洛書”奉為圭臬,認為它作于伏羲之時,并煞有其事地“復原”其圖。如此一來,“圖書”就在年代上遠早于周、孔所作《經》、《傳》;而宋儒亦可名正言順地將“圖書”作為《周易》之本源,并借此自由發(fā)揮己說,而不再需要墨守于經文。對于這種背離經典的行徑,潘耒難以容忍,他強調:“圣人作《易》之蘊,備載于《系辭》,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易》之本原也。”[15]在潘耒看來,《周易》的“本原”就在于簡單的經文中,而絕非宋儒所捏造的所謂“圖書”。另外,他還對宋代相傳的“圖書”之真實性提出懷疑:

“河圖”、“洛書”雖常言及,然圖書作何狀,《經》、《傳》無明文,漢唐諸儒無言之者。自宋陳希夷遞傳至邵康節(jié),遂大行于世。觀其縱橫布置之間,殊有精義洵數(shù)學之淵源,然于《易》道不相謀也。而宋以后解《易》者必宗之,一似羲皇準圖書而畫卦,孔子依圖書而贊《易》者,則愚未敢以為然也。[16]

潘耒從卦象、卦數(shù)、卦位三個方面,辯駁宋代所傳“圖書”非遠古之圖,乃后世所造。他指出,“‘圖’與‘書’已自不同,何況于卦?‘書’與疇尚且不類,何況于《易》?后人曲為說以會通之,極其巧妙。止可云圖書配卦而已,不可云卦法圖書也。”[17]

潘耒在捫及宋儒所傳圖書之真?zhèn)螁栴}時,實際上已經點到宋代《易》學圖書派之要害。宋儒以“圖書”為基礎,構建起一整套以講求性命道德為主的《易》學體系;若批判“河圖”、“洛書”乃偽造之物,就可從根本上撼動甚至推翻整個宋代《易》學體系。然而就在面對是否要突破宋學藩籬的關鍵時刻,潘耒卻選擇了撤步。這是因為他遇到了學理上的“難關”。

潘耒駁斥“河圖洛書”說的基本立場及主要論據(jù)是經文原典;但在《系辭傳》中確實有“河出圖,洛出書”一句,因此盡管已經無法重現(xiàn)“圖書”原貌,但其仍然不能從源頭上斷定“圖書”不存在。換言之,作為批判宋代圖書派的理論武器——《易經》、《易傳》,在進行最后一擊時,竟一變而為“河圖洛書”說的“護身符”。正是這種學理上的悖論使得潘耒批判宋代圖書派只能點到為止,而無法再有突破。他說:“圖書誠不可廢。《易》道無所不貫,淺術小數(shù)皆有合焉,而況圖書乎?”[18]

因此對于“圖書”與《周易》之關系,潘耒只能恪守底線,認為:“(圖書)作《易》之兼資,而非本原也。”[19]除此以外,對于宋代圖書派的其他《易》學主張,潘耒均采取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云:“大抵諸儒持論各有師承,茍無大害,不必過貶。”[20]

三、對待朱熹《易》說的雙重態(tài)度

康熙四十年(1701),清圣祖下令編纂《朱子全書》。清廷此舉乃有意提高朱熹及其學說之地位。對于這種文化政策的改變,潘耒已經有所察覺,故在反思理學的問題上始終不敢與宋儒尤其是朱熹,作徹底之決裂。這種“曖昧”的學術態(tài)度,折射在《易》學研究上,就表現(xiàn)出其對宋代圖書派進行批判時的不徹底性。

潘耒在《易圖論》一文中,有一段評論:“古之學者左圖右書,書藉圖以明,而《易》為象數(shù)之書,尤非圖不明。謂有《易》可無圖者,不知《易》者也。《易》圖無慮數(shù)百種,而希夷所傳諸圖最為切要……朱子取而置之《易》前,為功大矣。”[21]這段話,看似與其之前批判宋代圖書派的觀點“自相矛盾”;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潘耒在配合清初官方樹立朱子學說之學術權威的同時,收斂了對宋儒“圖書”《易》說的批判鋒芒。而其文之結論,亦包含著調和“圖書”、《周易》之意味。他說:“‘河圖’、‘洛書’自是五行家所用,與《易》卦本不相謀,而諸儒多取以言《易》,不可徑去……若夫朱子發(fā)、劉長民、吳斗南、林谷水、張仲理、稅與權之流,演《易》為圖者甚眾,其中非無精確者……學者博稽而詳擇焉,可也。”[22]

潘耒對于朱熹《易》說有過深入研究,并認可其中部分結論。如潘耒《九六七八論》一文提到:“漢唐以來說經者,韓康伯、孔穎達、僧一行、劉禹錫、畢中和、邵康節(jié)、李泰伯、沈存中之流,莫不以‘九六七八’為‘過揲’之數(shù);惟朱考亭力主‘掛扐’之數(shù)。”[23]朱氏作《周易啟蒙》,對“蓍策之說”、“過揲之數(shù)”進行闡釋,其大要“以‘掛扐’之數(shù)為主。謂‘掛扐’之數(shù)乃‘七八九六’之原,‘過揲’之數(shù)乃‘七八九六’之委,而斥專主‘過揲’者為舍本而取末,去約以就煩。”[24]潘耒贊同朱熹此說,認為其“于《易》深矣”。[25]又如,《九圖十書論》指出:“觀《啟蒙·本圖書》篇有云:‘洛書’固可以為《易》,而‘河圖’亦可以為《范》,安知圖之不可為書,書之不可為圖?”此種說法,其實是朱熹對“‘河圖’、‘洛書’,可能一為二,二為一”這一情況的大膽猜測。潘耒對于朱熹這種懷疑及存疑之精神非常欣賞,認為“雖設為問難之辭,實存其說以啟人之披尋,殆未嘗以更置為定案也”,此乃“朱子之明”。[26]

盡管潘耒對朱子《易》說有所褒揚,但是在“尊經”與“求真”意識的影響下,他并不是全盤接受朱子學說,而是對其有所辯駁。潘耒對朱熹《易》學的批判,其核心在黜“虛”而崇“實”。出于對朱熹學術權威的服從,潘耒對其以“圖”冠《易》,以“圖”解《易》的學術舉動諱莫如深,并轉而將批判之矛頭悄然移向朱熹《易》學中的抽象、“空虛”之論。如其《參天兩地論》指責“朱子主圖三圖四之說,舍實策而取虛圖,又用全用半,無所依據(jù),恐非《大傳》本指。”[27]又如,《掛揲論》指出:“夫《啟蒙》者,將以發(fā)人之蒙蔽也。”而朱子以“圖三用全”、“圖四用半”,“參錯陳之,使人開卷茫然,目眩心迷,而不得其解。非注不明,注愈多而愈不明,未見其能‘啟蒙’也。”[28]從學術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朱熹所作注疏是對《周易》思想的全新發(fā)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然而由于受到清初學界棄虛蹈實學風的影響,潘耒卻將朱子這種學術創(chuàng)造性視為學無所依,變亂經典的無用之“注”。這種學術立場正是其對待朱子《易》說之所以具有雙重態(tài)度之根本原因。

實際上,清初諸儒對于宋明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學術態(tài)度十分復雜。如胡渭、閻若璩、陳確等人對宋儒援佛入儒、援道入儒的學術行徑進行激烈批判的學者僅是其中極少部分;絕大多數(shù)清初學者由于在形而上的思辨層次無法突破宋儒所達到的理論高度,加之受到清廷獎勵理學的文化導向影響,故往往采取“批判的接受”這一態(tài)度。因此總體而言,潘耒治《易》時所采取的客觀公正、開放并舉的學術態(tài)度值得肯定。他不以朱熹之說而廢其余宋儒之見解,曰:“夫理之所在,各伸其是。漢儒解經,劉向、劉歆父子且相異同,馬融、康成師弟不嫌違反,未有尊一先生之言,而盡廢眾說者。宋人如胡玉齋、黃瑞節(jié)、劉云莊之流,皆恪尊朱說,不敢一字異同……亦可慨也”。[29]

四、潘耒治《易》之立場與特點

潘耒治《易》始終強調“本于經典”的學術立場,這與清初學界倡導“復興經學”的時代風氣有關。他說:“學《易》者……求諸四圣人之言,毋先入諸家之說可也。”[30]在他看來,自漢至宋的《周易》注家對于經典的解釋,固然有助于《易》學研究的發(fā)展,但不免有“繁曲”、附會之弊。因此,解《易》之首要原則,應當立足于“至易至簡”。[31]他曾批評歷代注家:“不直抉其根源,而紛掠其枝葉,豈簡易示人之道哉?”[32]基于這種治學立場,潘耒在駁斥諸儒《易》說后,往往能夠得出某些較為簡樸的《易》學創(chuàng)見。如其《九六七八論》指出:“《易》卦爻之稱‘九六’也,注家……皆曲說,非正解。”關于爻名之起源,他認為:“夫羲皇畫卦之初,止有一奇一偶,迨后人以蓍求卦,以策定爻,而后‘九六七八’之數(shù)生焉。”[33]又如,潘耒曾自創(chuàng)“揲蓍之法”并自述其作法之目的,云:“其畫為拆如是,則簡括明顯,雖言之不文,而初學一覽曉然,無所藉于眾格,亦無煩眾說之紛紜矣。”[34]此外,為避免重蹈以往注家過于武斷,失于偏激的舊習,潘耒在解《易》時大多采取平和、謙謹?shù)谋硎龇绞健K谕茰y《易傳》“參天兩地”一語可能是指“蓍策之數(shù)”時就說:“此義在眉睫之間,而未經闡發(fā),輒抒之以備采擇,非敢絀群言而仰己說也。”[35]

要之,潘耒主張言《易》本于《經》、《傳》,一方面是為了破除歷代注家之“繁曲”;另一方面則為了批判明代以來科舉興、經學衰的實際現(xiàn)象。他說:“明初編纂《大全》,惟取朱門弟子之發(fā)明師說者,其他概棄弗錄。習舉業(yè)者奉為章程,循墻而走盡,天下之聰明而錮之,不敢出一見,吐一辭。”[36]因此,他呼吁學人回歸“五經”研究,旨在借此開啟士人自由才智之發(fā)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指出,漢代象數(shù)派與宋代圖書派之《易》說均“不切于民用”。[37]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學者對于漢、宋《易》學的態(tài)度。清初諸儒在解《易》時就格外看重《易》學與現(xiàn)實生活之聯(lián)系。以潘耒為例,其《易》說即講求實用。他說:“夫學《易》者非徒說之,將以法之也。法‘坎’之孚而剛中,篤實、閉邪、存誠,其學為自誠之明;法‘離’之明而致虛,主靜、黃中、通理,其學為自明之誠。明誠合一,通復兼資,而圣學樞機在是矣。”[38]將《易》卦與學人治學之標準相結合,這種說法使得原本辭義深奧的《周易》,具有了類似《論語》、《孟子》等典籍的現(xiàn)實修身意義。這顯然體現(xiàn)出潘耒《易》學的實用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潘耒《易》學受其師顧炎武之影響極大。亭林亦重視《易》經的致用性,說:“近世號為通經者,大都皆口耳之學,無得于心,既無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易》于天道之消息,人事之得失,切實示人,學者玩索其義,處世自有主張。”[39]亭林治《易》始于晚年,他曾自述道:“退而修經典之業(yè),假年學《易》,庶無大過,不敢以草野之人,追論朝廷之政也。”[40]潘耒從學亭林久矣,深知其師《易》學精髓。亭林六十大壽,潘耒特為之作序,開卷即投其所好,以《易》卦之象比喻亭林學品,云:“君子霜雪集而不凋者,松柏之所以待春也;風雨晦而不熄者,膏火之所以待晨也。”[41]

不過,顧、潘師徒之《易》學仍有不同之處。張舜徽曾指出,亭林治《易》以“修身寡過”為旨歸。[42]換言之,亭林《易》學之“致用”,僅是針對個人內在修為而言,強調修己治心而已。這一點固然為潘耒所繼承,同時他還進一步將《易》學的實用性擴大到社會教化方面。這里,潘耒顯然已將其師所謂的“致用”,轉變?yōu)椤百Y治”之用。

他在《卦位論》中提出:“先天卦序準渾天之象”,而“后天卦序準方輿之象”。[43]其中,“后天尊乾坤為父母,而以震坎艮為三男,巽離兌為三女……八卦分布八方,而乾居西北,坤居西南,殷道尚右,西者右也,尊父母也……乾統(tǒng)坎艮震位于東北,坤統(tǒng)巽離兌位于西南,父率子,母率女,陰陽各從其班也。”[44]他還指出:“其在于人,乾為首、坤為腹、離為心、坎為腎、艮為肩背、兌為孔竅、震為手足、巽為呼吸,象先天也。君統(tǒng)百官,父統(tǒng)眾子;兄弟相次,夫婦相偶;文武分班,昭穆分列,象后天也。先天、后天相反而相濟,相易而相成,有先天不可無后天,故文王起而演《易》,有先天、后天,不可更有增加。”[45]潘耒以人事應卦位,其現(xiàn)實目的即在于用經典之文規(guī)范社會倫理關系,并借此強化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合理性。這種資治性的《易》學思想,在清初學界并不多見,且對于后世影響深遠。晚清皮錫瑞在《經學通論》“論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一節(jié)中,就指出:“《易》者,所以繼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46]此時的學者已經完全摒棄漢代象數(shù)派與宋代圖書派“不切日用”的《易》學體系,而重新構建起通經以明道的闡釋模式。這種新型的《易》學體系,若從思想源頭上講,即發(fā)端于潘耒等清初《易》家之學說。

結 論

綜上所述,潘耒的《易》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受清初學術界理學清算思潮的影響,潘耒對漢代象數(shù)派及宋代圖書派的部分《易》學觀點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這一批判過程中,他舍棄西漢今文經學家與宋代理學家對于《周易》在形而上學方面的思想內容,轉而就形下之“器用”進一步闡發(fā)解《易》之心得與創(chuàng)見。因此其《易》學除講求修己治身之實用性以外,還包含著世俗教化、倫理規(guī)范等“資治”內涵。以上這些思想特點奠定了潘耒在清代《易》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潘耒:《〈尚書講義〉序》,《遂初堂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141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8頁。

[2]許汝霖:《遂初堂集序》,《遂初堂詩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141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頁。

[3]沈彤:《檢討潘先生傳》,《碑傳集》(卷45),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第501頁。

[4]錢基博:《經學通志》,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12-13頁。

[5][6][11][12][15][16][17][18][19][30][31]潘耒:《畫卦不本圖書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392-393、392、393、392、392、392、393、393、393、393頁。

[7][8][9][10]潘耒:《四象非五行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394、394、394頁。

[13]陳祖武、朱彤窗:《乾嘉學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頁。

[14][26]潘耒:《九圖十書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406頁。

[20][28][32][34]潘耒:《掛揲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1、401、401頁。

[21][22]潘耒:《易圖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4頁。

[23][24][25][29][33][36]潘耒:《九六七八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397、397、399、394、399頁。

[27][35]潘耒:《參天兩地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400、400頁。

[37]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頁。

[38]潘耒:《卦德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頁。

[39][40]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9、80頁。

[41]潘耒:《顧亭林先生六十壽序》,《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頁。

[42]張舜徽:《顧亭林學記》,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47頁。

[43][44][45]潘耒:《卦位論》,《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409-410、410頁。

[46]皮錫瑞:《經學通論》,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91国内在线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在线精品自拍|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超碰色了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lhav亚洲精品|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第5页|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热99精品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综合色88|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伊人色婷婷|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理论精品|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小视频网站| 欧美中文一区|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日韩第八页|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毛片|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免费aa毛片| 九一九色国产|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在线看|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美性天天|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午夜不卡福利|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区国产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