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怎么也想不到,他們與英國蘇格蘭場探員的通話會被曝光。今年1月,雙方開會商量如何打擊黑客活動,諷刺的是,竊聽這次電話會議并將其傳到網上的,正是FBI的死對頭——國際黑客組織“匿名者”。
錄音可清楚地聽到FBI和蘇格蘭場探員討論針對黑客活動的調查進展,提到兩名被控的英國黑客,以及如何拖延聆訊過程以配合對方調查。會上探員說笑,如形容一名15歲英國黑客“有點白癡”,又互戴高帽,感謝對方協助辦案。
在過去一段時間,美國的紐約、波士頓、鹽湖城等城市以及希臘的一些城市都遭到“匿名者”組織的襲擊。“匿名者”最近在全球的高調出擊,引發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人認為他們是挑戰權威的個人英雄主義,但也有人稱其為“網絡恐怖主義”。
黑客帝國的崛起
素以行事縝密見稱的FBI在“被黑”后惱羞成怒,誓言要將搗亂者繩之以法。漂亮話誰都會說,殘酷的現實是,他們至今連“匿名者”的影子都沒看到。不是執法者太愚蠢,而是敵人太狡猾了。“匿名者”根本就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團體。它沒有領導者,沒有成員,也沒有責任。沒有一個人為“匿名者”代言,也沒有一個協調會來起草宣言,這讓各地的執法部門十分頭疼。
北約雖然也沒有辦法,但他們顯然看到了希望。去年北約的一份報告指出,“匿名者”非法活動時間越長、頻率越高、人數越多,執法部門就越可能找到有效的打擊措施,因為該團體將更容易受滲透,執法者將搞清到底哪些犯罪分子應遭到逮捕。
“匿名者”組織從一個名為“第4頻道”的網站上崛起,這個網站拋棄了大多數網絡論壇上傳統的用戶制度,無論什么圖片都可以發表。所有上傳圖片的人都被標記為“匿名者”,重要的是這個用戶上傳的內容,而不是這個用戶本身。一開始,他們只是在“第4頻道”上獲得了一些并無大礙的信息,但“匿名者”的野心并不在此,終于有一天,他們壯大為名氣較大的黑客組織。
既然是黑客,就得保持神秘性。直到今天,這個團體還沒有自己的網站、微博賬號或聊天室。“匿名者”內部完全不同的各個小團體并不總是能和平共處。那些為了好玩才加入團體的人,和那些把這個團體的無形力量作為進步和自由的推動力的人們,總是互相攻擊。“匿名者”組織的成員基本都是年輕人,數量高達數千名,甚至一些大公司和政府機構的高級電腦專家、記者都是該組織成員。2003年,一群年輕人在一個網絡論壇討論電腦游戲等話題,隨后在政治上形成一些共識,核心觀點是呼吁“互聯網自由”,被“匿名人”組織襲擊的目標都是由國際網絡投票決定。
“匿名者”團隊由于過于自由而顯得十分混亂,任何一個成員都可以寫他們的“新聞稿”,某些成員發起的瘋狂計劃立刻會被其他人壓下去。曾有一個“匿名者”發起“驚醒運動”,口號是這樣的:都在3月9日醒來,知道世界是一個整體,在3月9日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同在一個星球上。但這個想法沒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最后只得煙消云散。
30歲的巴雷特·布朗被認為是“匿名者”組織的非正式發言人,他對媒體的態度相對比較友好,但他否認自己是該組織的領導。巴雷特對外宣稱,“匿名者”組織沒有領導,雖然他們的許多做法可能并不合法,但“絕對經得起道德考驗”——比如鼓勵言論自由、要求政府透明、反對壟斷和獨裁……
戲謔與正義并存
在一開始,“匿名者”曾用色情物品和披薩“轟炸”一個加利福尼亞學生,教訓他成立“反粗口俱樂部”,但是它現在已經不滿足于這種惡作劇了,它把“山達基教”當做敵人,從中為這個團體的古怪做法找到了道德上的理由。“匿名者”聲稱,這個教派實質上是危險的邪教,給成員洗腦并且獲取大量錢財,而且它的免稅資格應該取消。
整個2008年,“匿名者”的網上活動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反“山達基教”的線下示威,在這些活動中,年輕的“匿名者”們都打起標語,帶上了他們標志性的來自電影《V字仇殺隊》中的面具。幾乎與此同時,他們還黑掉了“山達基教”的網站。2009年1月14日,一個18歲的年輕人赤裸上身從紐約地鐵出來,徒步穿過時報廣場,前往西46街的“山達基教”中心。此人用他涂滿凡士林的油膩身體接觸任何能接觸東西,然后走出大廳,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整個過程看起來很猥瑣,但一些數量不明的“匿名者”說,“山達基教”就是這個樣子。
“匿名者”組織的一些行為非常荒誕,但某些訴求又看似正氣凜然,比如在一個關于反仿冒貿易協定的聲明中,他們就用一些夸張的語言吸引人們的注意:最近世界范圍內互聯網言論自由受到了攻擊威脅。因互聯網對X星的掩蓋活動的揭露,和對舊黑暗世界勢力的揭發,黑暗勢力以保護公司知識版權或是保護藝人工作成果為借口,關閉某個域名或是斷開某個有威脅的網站的連接。
在更為矚目的華爾街運動中,“匿名者”組織更是以夸張的語言“蠱惑”人們起來反抗:(我們)發動這次大革命的目的是讓美國與世界人民覺醒,意識到自己正在被1%的黑暗集團(光明會、光照派、共濟會)的精英們控制著,而全世界99%的人民卻被僅僅1%的精英們奴役,人民已意識到了這一切,游戲正在結束,覺醒的光芒已經敲響了黑暗勢力的警鐘。
他們宣稱將針對紐約證交所網站發動一次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我們選擇對紐約證券交易所宣戰,”這一神秘的激進組織中一位“非正式信使”在聲明中表示,“10月10日,紐約證交所網站將被從互聯網上抹去。10月10日,準備好迎接這個將會永遠被銘記的日子。”
這些“匿名者”很少有意見一致的情況,因為既要保持分散和匿名的層級結構,又要保持行動的一致性,這對任何團隊來說都相當困難。毫無疑問,這個戰斗口號一經提出,大多數“匿名者”都對此表示反對。批評者們表示,這一行動至多是組織中年少無知的成員計劃不周的產物;但搞不好,就是政府方面的秘密行動,旨在引蛇出洞并暗中破壞“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正當性。于是他們發明如下聲明:
“最近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消息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你們必須對任何聲稱來自‘匿名者’組織的通告和信息采取適度的懷疑。不要放過任何可能性……‘入侵華爾街行動’是由執法部門和網絡犯罪偵查機構策劃的偽行動,目的在于借你之手破壞占領華爾街運動。”隨之而來的各種聲明陸續發出,但內部的爭論如外界的質疑一樣從未停止。
比“維基解密”更危險
由于“匿名者”的這些高調行為,部分美國媒體將之稱為“維基解密的繼承者”。然而,除了像“維基解密”一樣揭黑爆料外,“匿名者”好像還背負著更加重大的使命,事實上他們已經開始策劃并參與社會行動。這個由黑客和惡作劇者組成的無定型的團體,正在成為國際政治中令人驚嘆的潛在參與者。幾年來,他們攻擊了美國銀行、索尼公司、維基百科、利比亞卡扎菲前政府以及多個納粹組織網站等,其動向甚至引起北約的高度關注。“匿名者”組織的標志出現在各種場合,從埃及街頭到占領華爾街運動,再到波蘭議會。近來,該組織還卷入美國大選,他們披露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恩·保羅與新納粹有聯系。
雖然他們各種各樣的行動可能看起來很可笑,有些也沒有什么效果,但是如果有人捅了“匿名者”的馬蜂窩,那么惹事的人通常會發現自己被蟄得體無完膚,只能求饒。在美國的壓力下,一些支付系統(如PayPal、Visa、萬事達和瑞士郵政銀行)停止對“維基解密”的捐款業務。于是,“匿名者”組織就攻擊了這些在線支付系統。2010年,一個備受爭議的英國反盜版律師的網站被“匿名者”組織黑掉,他們竊取了這些郵件后將其公之于眾,這件事最終導致這個律師破產,最近,他又受到了專業制裁。
2011年初,在某網絡安全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阿龍·巴爾宣布他馬上就要向FBI公布“匿名者”最高“領導人”的信息后,公司的網站遭到一小批“匿名者”的入侵。這次報復性攻擊非常成功,取得了公司網站的控制權,侵入了公司郵件服務器和巴爾的Twitter賬戶,“匿名者”向全世界公布了公司的絕密工作文件。這次小小的網絡報復收獲了不曾預料的成果:巴爾也參與了監視工會和攻擊“維基解密”的計劃,另外還有其他一些事。這個冒險故事的結局是巴爾被辭退,公司被關閉。
今年1月19日由于美國政府關閉某個文件上傳網站并逮捕其創始人,這個組織拿下了FBI和美國司法部的網站作為報復。2月11日,“匿名者”又攻擊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網站,并使其癱瘓了9個小時。“匿名者”承認,他們攻擊CIA等政府網站已經獲得4.6萬份個人資料。在對CIA網站發動攻擊的同時,黑客還侵入了阿拉巴馬州數個執法機構網站,竊走包括犯罪記錄、住址、社保賬號等個人信息,并提醒人們“種族歧視立法”將影響非法移民。“匿名者”還稱:“由于這些資料可能導致普通公眾的金錢乃至生命損失,我們正將數據刪除。”
由于“匿名者”組織中的成員大多為年輕人,他們的世界觀處于正在形成的階段,因此對世界上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會嫉惡如仇,“匿名者”的行動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這些“匿名者”們正在逐步變為“黑客主義者”,他們的目標名單人數也正在增加。隨著一些過火行為的發生,部分“匿名者”成員也開始反思自身行為。英國青年馬太曾是“匿名者”組織中的一員,他認為“匿名者”散布了大量無辜者的個人信息,這實際上已經背叛了他們當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