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帝國陷入危機的時候,老將總是比新人更容易獲得掌舵的權力,所以在雅虎危機時,創始人楊致遠只好自己挺身而出做了CEO,如今的索尼也是如此。
2012年2月1日,索尼公司宣布由副總裁平井一夫出任新的CEO兼總裁。平井一夫在1984年大學畢業后就加入了索尼唱片,已經在索尼旗下的娛樂、電腦等諸多品牌的公司里足足歷練了將近28年,讓他來換掉前任總裁斯金格可謂順理成章,更重要的因素是,無論多么國際化,索尼都是個日本品牌,而平井一夫是個日本人。
根據財報顯示,索尼預計2011年的虧損會高達29億美元,這已經是索尼連續第4年巨虧了。
當蘋果的股票市值水漲船高之時,索尼的巨虧顯得有點顏面盡失,因為它之前成功地并購多家美國公司,曾經讓日本商業帝國的雄風勢不可擋,但如今,“索大人”有點迷失方向了。
索尼并不靠電子產品賺錢
故事要從被換下臺的索尼前總裁斯金格說起,因為這位總裁最初的職業經歷是一名記者,沒錯,由記者掌舵的索尼帝國。
1989年,在盛田昭夫的主導之下,索尼在美國收購了CBS的電影和音樂部門,但不久之后,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索尼的這筆收購賠得很慘,當時被美國媒體說成是“日本人的入侵”的商業收購,變成了索尼最大的笑柄。
但索尼或者說日本企業對于美國的那種態度始終沒有變,他們期待著有一天可以卷土重來,再次“入侵美國”。
斯金格的出現,滿足了索尼董事會的這個奢望。
由他制作的電視節目曾經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最為賣座的晚間節目之一,而斯金格本人更是9度獲得艾美獎,這樣的履歷表讓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電視人而不是商業領袖。但實際上,他從1997年開始擔任索尼美國的CEO,并且在他的主導之下,索尼美國的業務開始注重于電影和娛樂,因為那是斯金格的強項,直到2004年,索尼并購了在電影界威望過人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就是電影片頭有只獅子吼的那家,這是索尼的高峰。
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索尼董事會出人意料地任命索尼美國的負責人斯金格出任索尼的總裁兼CEO,這是索尼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外國人總裁。
記者出身的斯金格始終堅持一個理念:內容為王,把內容作為索尼帝國的支柱,在諸如《臥虎藏龍》等大片的片頭都打上了索尼的藍色印記,這多半是因為斯金格自己對于內容制作更為熟悉。這在索尼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為索尼向來都是一家以技術取勝的日本企業。
與喬布斯在車庫里創立了蘋果差不多,1945年,井深大在百貨商店的倉庫里創立了索尼的雛形,此后,這家公司就一直以突破性的技術性產品而聞名,從晶體管到彩色電視機,從錄像帶到隨身聽Walkman,再到電子游戲機Play Station,索尼從來都不是做內容的,斯金格的決策是正確的嗎?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家以電視機、錄像帶、隨身聽、游戲機聞名的日本企業,如今卻主要在依靠金融服務賺錢,其中包括壽險、非壽險和銀行業務。根據美國資深IT網站分析認為,索尼如今營業額最大的領域的確是人們習慣性認為的電子產品,利潤最大的領域卻是金融服務業,利潤第二大的領域是電影,第三是音樂,營業額最大的電子產品的利潤卻排在倒數第二位,也就是說,電腦賣得多,但是并不賺錢,很可能還在賠錢賣。
索尼由盛而衰的例子,被很多媒體和分析家看成是“制造業衰落、金融業崛起”的經典例子,但問題是,在歐美都在金融危機的時刻,索尼唯一的賺錢依靠也岌岌可危了,那么,它的前途又在何方呢?
平井一夫,選他就是選游戲
如果說索尼董事會任命斯金格為總裁,是希望他在電影娛樂產業讓索尼重振雄風的話,那么索尼對新總裁平井一夫的選擇則說明:索尼下一步的賭注在游戲產業。
平井一夫在1984年加入索尼唱片,大約10年后的1995年,他進入了索尼美國的電腦娛樂公司,此后至今,他一直是索尼美國電腦娛樂公司的負責人,他代表了索尼旗下產業中另一個輝煌品牌:電子游戲Play Station。
目前,索尼Play Station3的銷量超過了微軟的X-Box360,說明索尼在電子游戲機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平井一夫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卻與游戲機無關,他宣布索尼也將在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移動設備領域燃起新的戰火,挑戰蘋果的霸權地位。索尼計劃將Vita系統拓展至更多產品,智能機應用很快采用Vita系統。平井一夫表示,Vita系統作為移動系統而不僅僅是游戲系統。也就是說,他想把他在游戲機操作系統上的成功延續到平板電腦或手機領域。
一步步從基層走上如今的總裁之位,平井一夫深知責任之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平井一夫坦言:如果不能扭轉業績,那么索尼將面臨嚴峻的形勢。他還說,自己的戰略目標是:“讓該公司的16.8萬名員工認識到,昔日在制造方面的成就必須由銷售美妙絕倫的用戶體驗取代。公司不能只是繼續作為一個很棒的硬件產品提供商而存在。”他的意思很明確,索尼作為一家電子產品生產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做更好的用戶體驗,就像是蘋果商店里成千上萬的APP應用程序一樣,給用戶一個豐富的體驗。
他的思路是對的,至少暫時是。
據咨詢機構的數據,在2011年第三季度,智能機的全球出貨量達到了2400萬部,而Android 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2.5%,三星名列智能手機第一大制造商。
智能機市場進入IOS、Android兩強爭霸階段。就在此刻,索尼收購索尼愛立信中愛立信的全部股份之后,籍首款安卓系統智能手機發布時機,正式公告索尼移動的全智能機時代的到來。
這是在2012年年初索尼在上海高調發布的首款安卓智能手機XPERIA LT26i透漏的意味,而選擇在中國發布,則顯得有點意味深長。
索尼與愛立信的分手,既表明了索尼之前與愛立信合作手機策略的失敗,也說明它將在下一步專注于手機領域的決心,只是面對強大的蘋果,索尼的過人之處在哪里?索尼選擇上海作為新款手機發布地,可以說明索尼在電子游戲之外又看到了另一個未來新的增長點:中國。在諾基亞將亞太地區總部搬家到了北京之后,索尼在上海的新機發布證明了這一點,這至少比蘋果在中國區的遲緩形成了鮮明對比。
就算平井一夫決定了索尼要做好用戶體驗,但是索尼自己的平臺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索尼應該為自己的平臺開發更多自身的應用程序。這些程序必須是獨一無二的、令人難忘的,幫助消費者充分認識到索尼所提供服務的價值所在。例如,對谷歌來說,安卓平臺上最常用的應用程序都是谷歌自己開發的,這無疑是正確的。如果索尼開發出自己的平臺,并為平臺開發出高質量的應用軟件,至少會贏得消費者和程序員的青睞。
索尼的戰線一直都很長,從金融到電腦,從手機到相機,除了日本的拳頭產品汽車之外,很少有什么是索尼不從事的領域。具體在電子產品領域也是如此,索尼旗下的每一種電子消費品都有一個商店,電子讀物有讀物商店,音樂有音樂商店,電影有電影商店,游戲有游戲商店,但是蘋果的所有產品都只有一個商店,它叫蘋果商店。
高度的內容整合,正是索尼所需要的。
索尼與美國的糾結
無論是索尼美國的斯金格,還是索尼美國電腦娛樂的平井一夫,索尼似乎對于美國的從業經驗十分看重,總是從美國分公司中挑選索尼總部的總裁人選,這是索尼內部的一個共識:美國經驗是行業未來的方向。盡管平井一夫是個日本人,但是他畢業于日本的基督教大學,在日本和美國長大,英文流利,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日美文化混血”。
對于美國經驗到底是遵循還是挑戰,對美國品牌是超越還是跟隨,索尼的品牌文化中始終存在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索尼與美國的親疏。但索尼決定了選擇一個美國人斯金格來幫助索尼在電影音樂等領域賺錢的時候,另一個美國人喬布斯卻在改變整個行業的格局,使得以做電子產品著名的索尼完全陷入被動的局面。
索尼與美國的關系,實際上體現了日本的全球化焦慮癥,而正如諸多學者所直言的那樣,所謂全球化,其實就是美國化。1963年,索尼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領軍人物盛田昭夫舉家遷往美國,因為他覺得只有全家搬到美國,才能“了解美國人,了解他們的市場,了解他們的消費習慣和各種規定”。
但是美國的市場瞬息萬變,蘋果在微軟重壓之下的崛起幾乎是無法預料的事情,喬布斯獨具個人風格的領導藝術也是索尼無法效仿的,總是跟在美國人后面,是索尼一心想要全球化的心態優勢,也是它最大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