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臺上的“莎翁出品”
在演電影《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之前,拉爾夫·費因斯最著名的銀幕形象是冷血納粹軍官阿蒙,在電影《辛德勒名單》里,他光著屁股拿著槍在窗口向外射殺。
在影院之外,關(guān)于這個角色的爭論沒有停止過,有人說他是殺人不眨眼的真惡魔,但也有不少人被其魅力所折服,甚至為其辯解和開脫。這部電影幾乎奠基了“拉爾夫·費因斯式反派”的特征,越是惡毒,留給人的陰影越多,越是迷人。因為出身貴族,拉爾夫·費因斯受到了不錯的禮儀訓練,盡管他的大多數(shù)銀幕作品都獻給了大反派。
拉爾夫·費因斯出生在英格蘭的薩福克郡,這個地方離莎士比亞的故鄉(xiāng)不遠,兩地方言幾乎一樣。費因斯的姓氏起源于諾曼貴族,是當年英王的外戚,這大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男爵故事。父親馬克·費因斯是個自學成才的攝影師,母親則熱衷小說和游記創(chuàng)作。8歲時母親送給他一盒戲劇大師勞倫斯·奧利維爾主演的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錄影帶,不經(jīng)意間改變了他的命運:后來他正是憑著《哈姆雷特》里的一段獨白考取了著名的皇家戲劇藝術(shù)學院。
幾乎就在《辛德勒的名單》上映的同時,拉爾夫·費因斯在倫敦艾美達劇場演莎士比亞的戲劇。他主演的第一部戲劇是《科里奧蘭納斯》(或名:《大將軍寇流蘭》)。這部戲劇是莎翁晚年所寫,說的是英雄個人與群眾集體的微妙關(guān)系,以及人性的弱點,一直被英國戲劇界的人士看成能與四大悲劇相媲美作品。《科里奧蘭納斯》故事發(fā)生在古羅馬時代,大將軍科里奧蘭納斯戰(zhàn)功累累,卻因為倔強的脾氣被放逐。科里奧蘭納斯因此糾集了過去的敵人反戈進攻羅馬帝國,最后他被自己的母親說服,卻因此獻出自己的生命。
艾美達劇場是倫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它建立于1837年,粗糙的磚墻最合適上演傳統(tǒng)戲劇。每天都有無數(shù)的不同種類的戲劇在上演,只有在這里獲得成功,才能去倫敦西區(qū)劇院上演,繼而走向世界。
盡管《辛德勒的名單》使拉爾夫·費因斯拿到了奧斯卡獎提名,不過他的心還留在莎翁的筆端。在主演《科里奧蘭納斯》之后,1995年他演了舞臺劇《哈姆雷特》,并因此奪得美國話劇音樂劇最高獎項托尼獎的最佳男主角。歷史上演過哈姆雷特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他是第一位因這一角色而獲托尼獎的人。
電影處女作也是“莎翁”
《辛德勒的名單》上演不久,拉爾夫的母親因癌癥辭世。他拿著母親留下來的小說手稿去加拿大尋找她的朋友——旅居多倫多的英國作家邁克爾·翁達杰。在他的幫助下,拉爾夫·費因斯母親的小說《血色絲帶》得以發(fā)表。而不久后,拉爾夫·費恩斯也出演了《英國病人》,因此贏得1997年奧斯卡獎提名以及金球獎的提名,而這部電影的小說原作者,正是邁克爾·翁達杰。
這一年,拉爾夫·費因斯離婚了,在此以前,他有婚外戀,與年長他18歲的女演員法蘭西絲卡·安妮絲交往,法蘭西絲卡·安妮絲在事業(yè)上曾和拉爾夫有過合作:在《哈姆雷特》里飾演過他的母親。
離婚以后的拉爾夫·費因斯一直埋頭在戲劇里,并如愿加入了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英國戲劇界的人看來,這時無上的榮耀。他在那幾年里最知名且最受好評的角色是《李爾王》中的艾德蒙德和《愛的徒勞》中的貝隆。
2005年他出演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因為這部電影眾多的粉絲,拉爾夫·費因斯這根老戲骨又重新被年輕人接受了。但拉爾夫似乎對這個角色不以為意,相反,他從反派的市場號召力里看到了一個把莎翁戲劇推出去的契機。他的念頭似乎還停留在20世紀最后10年的倫敦艾美達劇場里,他對《科里奧蘭納斯》著了魔,并且一直有種強烈的直覺,覺得可以把它放到現(xiàn)代的背景,拍成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成了拉爾夫·費因斯的處女作。在導演拉爾夫·費因斯的眼里,在“9·11事件”前后,媒體上所能看到的各種關(guān)于動亂的畫面,無論是車臣的兵變,還是雅典示威,或者巴黎的暴亂,一切都像是發(fā)生在戲劇里的情節(jié)。的確,多年以前,莎士比亞在白紙上寫下《科里奧蘭納斯》時,故事也是由一場羅馬時代的經(jīng)濟危機作為引子展開的。
戲劇世家后繼有人
把莎翁悲劇搬到現(xiàn)代社會不是難事,英國著名舞臺劇導演狄波拉·瓦倫在2005年曾把《凱撒大帝》的現(xiàn)代版搬上戲劇舞臺,拉爾夫·費因斯扮演了安東尼;影迷們印象更深刻的是在1996年,巴茲·魯曼拍了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現(xiàn)代激情版》,男主角是當時因《泰坦尼克號》而紅得發(fā)紫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這兩部作品都是放在現(xiàn)代的環(huán)境里,可說的臺詞依然和莎翁筆下的一樣。
費因斯把《科里奧蘭納斯》的背景放在了巴格達,大將軍科里奧蘭納斯手里的不再是羅馬時代的冷兵器,而是現(xiàn)代男人味十足AK-47,激烈的巷戰(zhàn)中迸發(fā)的是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臺詞,而且還是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zhèn)(莎士比亞故鄉(xiāng))的口音。
拉爾夫·費因斯為《科里奧蘭納斯》花了1千萬美元的投入,《科里奧蘭納斯》由《角斗士》和《飛行家》的編劇約翰·羅根創(chuàng)作劇本,演員都有話劇演出的功底,除了拉爾夫·費因斯本人之外,還有杰拉德·巴特勒、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布萊恩·考克斯,事實也證明,拉爾夫的確是一句臺詞不動(除了迎合當代觀眾習慣加入了部分粗口)地把莎翁的大作搬上了銀幕。
導演完處女作之后,拉爾夫·費因斯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拍一部莎士比亞的電影,因為為這種“莎翁出品”的電影拉投資太難了,影視公司聽到要拍的東西是莎士比亞的,都會搖頭連連。拉爾夫·費因斯大多時間在分析出演影片的角色外,他可以透露下一部電影也許會拍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利奧佩特拉》,但對自己的私生活三緘其口。
拉爾夫·費因斯屬于傳統(tǒng)的英國演員,認為“表演”才是一切的根本。他甚至感慨:如果莎士比亞生在今天,一定能在電影界如魚得水。他其實最想回到從皇家藝術(shù)戲劇學院畢業(yè)的那年夏天,他在倫敦一個小公園的露天劇院,演了《第十二夜》、《亨利五世》、《仲夏夜之夢》,這些都是莎士比亞的作品……
現(xiàn)在,人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對好萊塢的演藝世家津津樂道,例如科波拉家族的弗朗西斯·福特、尼古拉斯·凱奇、索菲亞;或者道格拉斯家族的柯克、邁克、卡梅隆;甚至以戲劇著稱的巴里摩爾家族的埃塞爾、萊奧那和約翰;而忽略了英國的老派戲劇家族。
如果拉爾夫·費因斯不說,沒人留意到,其實費因斯家族現(xiàn)在也有兩個世界級明星了:拉爾夫·費因斯的弟弟約瑟夫·費因斯,同樣具有古典與現(xiàn)代感十足的英俊挺拔的外表,代表作有《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伊麗莎白》以及《兵臨城下》。在《哈利·波特》系列里,滿眼戾氣的“小伏地魔”湯姆,是由赫羅·費因斯飾演,他其實是拉爾夫·費因斯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