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一個日本人憑借一個近乎荒誕的想法開始吸引眼球:現任日本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公開表示,東京決定購買釣魚島。6月10日,日本右翼團體“加油日本”在釣魚島近海舉行釣魚大賽,以顯示其對釣魚島的所有權。緊接著,6月11日,日本眾議院就所謂的購島事件舉行聽證會。一時間,從官方到民間,從政府到媒體,日本上下突然對釣魚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購島聯盟”,這個字眼從今年5月以來頻頻出現在《讀賣新聞》等日本右翼媒體上。它的成員,主要是一批地方性長官。相比于態度曖昧的日本中央政府,這群人對石原慎太郎的購島計劃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購島聯盟”成員之一,日本石垣市市長中山義隆曾表示,按照日本的區劃,釣魚島“歸屬”石垣市,因此他提出石垣市應和東京市一起購買釣魚島,去年他曾向國會提出要求以“勘察”為名登陸釣魚島;而“購島聯盟”的另外一個成員,富山市市長森雅志在今年5月1日的記者會上公開支持石原慎太郎的購島主張,并表示將捐款4000萬日元來支持購島計劃。森雅志表示:“如果東京都擁有釣魚島,我準備前往石垣市,進行登島。”
不過無論這些地方長官怎么炒作,這個由日本地方政府叫囂的“購島計劃”只是個僅供炒作的偽命題。5月12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產經新聞》上披露了十年前日本政府企圖購買釣魚島的內幕。安倍在文中寫道:“在我擔任小泉內閣副官房長官的時候,曾認真討論過購買釣魚島的問題。一番周折下來,最后還是決定在2002年由國家出面‘租借’。”而當時日本向中國政府的解釋是:“租借”是為了防止日本人擅自闖島引起日中兩國的糾紛。
不難看出,日本政府此舉意在對日本民間力量介入釣魚島有所約束。可石原慎太郎卻偏偏要拿這個問題做文章。按照日本法律規定,只有日本中央政府才能代表日本全權處理外交和領土事宜。而石原慎太郎不惜以越權的姿態來插手釣魚島問題,并糾集數名地方行政長官與中央政府叫板,這樣的行為背后的動機不得不讓人深表懷疑。而日本媒體則對此一針見血指出:“石原的購島行為讓現任民主黨政權陷入焦慮。”
全民右轉
2009年9月,日本民主黨取代了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上臺;10月,鳩山由紀夫首相訪華,中日關系全面轉暖。鳩山政權也借此逐漸修正了在外交上過于依賴美國的做法。盡管從民主黨第二位首相菅直人開始,日本與中、俄、韓等國在海洋領土問題上多有齟齬,摩擦頻頻。但在石原慎太郎這樣的右翼人物的眼中,現任民主黨政權是一個在國際問題上比較消極的政權。石原曾危言聳聽地表示:“如果在釣魚島的爭議上不能小心應對,而是繼續害怕下去,那日本最終將淪為中國國旗上第六顆,也是最小的一顆星星。”
這樣的言論雖然有些荒誕離譜,但卻折射出日本當下的政治心態。5月22日,原計劃6月26日在日本新宿地區舉辦二戰慰安婦攝影展的韓國攝影師安世鴻收到通知:展覽被取消,理由是有日本民眾抗議日本主辦方此舉等于賣國。與此同時,不斷有示威民眾前往主辦方尼康公司總部示威,而攝影師安世鴻本人每天都會接到不下10通恐嚇電話。
全民右轉,這是當下一些分析人士對日本人心態的一種擔憂式的描寫。經濟低迷,政局不穩,加上核危機帶來的社會不安,如今的日本人心里普遍存在焦慮感。而此時右翼勢力的言論給了他們宣泄的渠道。目前日本整個社會的氣氛比較抑郁,在這種情況下,右翼作為人群中一種極端思想的代表在組織上的體現就應運而生了。
石原慎太郎曾說過:“很有意思吧,我就是要讓這個不作為的政府欲哭無淚。”這個“不作為的政府”指的就是如今已經執政快三年的日本民主黨政府。由于民主黨慘淡的政績,日本政壇目前正面臨著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而石原等人的言論和行動,也讓整個日本政壇進入一種加速大分化、大改組的狀態之中。
官“民”趨同
6月份,現任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曾對石原購島計劃表示嗤之以鼻,并說這將引發中日之間嚴重的危機。此話一出,民主黨鷹派人物前原誠司公開指責丹羽宇一郎超越大使權限,而反對黨自民黨也在當天召開外交工作會議,要求民主黨政府“撤換大使”。重重壓力之下,丹羽只好向國內輿論道歉。
但反對派似乎不依不饒,在6月12日的國會例行會議上,新黨議員內山晃公開發炮:“出身伊藤忠商事的丹羽將商社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視了日本的國家利益!”而自民黨更是要求追究任命丹羽為駐華大使的前首相菅直人的責任,這在日本政壇頗為罕見。
有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亞洲時報》在評論日本右翼購島計劃時評論說:日本右翼購島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奪島,而在于奪權。他們的眼光鎖定的其實并不是釣魚島,而是永田町日本首相的那把交椅。而在這個過程中,中日兩國的關系以及日本民眾的利益就成了右翼政客借以博弈的籌碼。
6月9日,就在日本右翼圍繞釣魚島上演各種鬧劇之時,日本海軍自衛隊與印度海軍在神奈川縣舉行實戰型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印度時報》認為,軍演不斷加深了印度和日本的均勢合作關系,也牽制了不斷強大的中國海軍。事實上,牽制中國,已成為日本國內整體政治氣候的反應。而在這個問題上,日本從政府到政黨,再到民間右翼團體,彼此存在矛盾分歧,也不乏相互利用。
6月10日,日本右翼團體“加油日本”在釣魚島附近舉行的所謂釣魚大賽上,就出現了民主黨的幾位議員的身影。與這種顯性的合作不同,雙方更多的合作是隱性的。2012年5月,也是在“加油日本”團體的支持下,“世維會”在日本舉行了大會,其背后有日本高層人士的身影。在日本右翼發給中國駐日使館所謂抗議中國干涉的信函上,就有前首相安倍晉三以及前防衛廳長官石坡茂等數十個議員的簽名。《紐約時報》評論說,對于日本政界人士來說,如果有些事情并非“光明正大”,就會讓右翼組織充當“前臺”。
事實上,從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擴張道路開始,這種關系就已經存在。日本最早的右翼團體玄洋社就曾鼓吹對外擴張,武力統一亞洲,之后各類右翼勢力組織層出不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黑龍會更是充當日本對外擴張戰爭的急先鋒。二戰后,各種新右翼組織仍是某些政治勢力的工具,雙方配合更加默契。2012年,就在日本右翼勢力借釣魚島頻頻生事的時候,日本政府也沒有閑著。3月,日本內閣綜合海洋對策本部公布39個無人島名稱,包括釣魚島;在中央政府縱容下,名古屋市市長在會見南京市代表團時當面否認南京大屠殺;5月,野田佳彥在參加日本與太平洋島國峰會時,呼吁要警惕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同月,在中菲黃巖島事件日趨膠著時,三艘日本軍艦對菲律賓進行了親善訪問。一時間,日本對華消極外交情緒達到一個新高點。
從民主黨第二任首相菅直人內閣開始,日本的外務政策就更具有進攻性、主動性和外向型。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2012年,日本國內集體右轉的傾向并不符合這樣一個友好和平的時間氛圍。從戰略高度上講,中日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而右翼勢力在借釣魚島問題發難,除了滿足部分勢力團體的利益之外,并不能為東亞的和平與發展帶來福祉,釣魚島問題也不應該成為日本政治風向右轉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