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計算機、信息、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等新技術的發(fā)展,促使地圖學的概念發(fā)生了全新的改變,結束了只用紙、薄膜作為地圖信息承載的主體,新的作業(yè)方式和技術要求已取代傳統手工地圖生產流程。
關鍵詞:數字技術;地圖;生產過程
中圖分類號:C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08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3-022-02 收稿日期:2012-01-15
總述
利用數字技術生產地圖具有速度快、成圖周期短;成本低;編圖人員負擔輕;符號制作科學化;使多次修改設計成為可行,從而選取最優(yōu)方案,提高設計質量等優(yōu)點。
1.地圖生產內容與形式的變化
常規(guī)的地圖制圖是利用測量、調查、統計等手段獲得地形、專業(yè)或專題等方面的數據,通過手工加工、整理、設計、整飾等編制以圖形、符號、色彩等形式表現的地圖,再通過清繪、植字、分色、制版一系列過程,最終印刷成圖。其每一個工序都離不開手工操作,工藝繁雜,耗時費神,標準難以一致。這種地圖不僅制勞動強度大、周期長、成本高,而且用戶只能就當前圖面獲取有限的空間和屬性信息,既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信息界面,也不便于及時地更新和增減必要的信息。常規(guī)地圖承載介質的限制,使其幾何精度和更新周期相對較差,而且給用戶的使用帶來諸多不便。地圖生產由手工方式下的常規(guī)制圖工藝到數字方式下的半自動、自動化轉變,主要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1地圖要素的表現形式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地圖制圖方式的不斷變化,地圖要素的表現形式也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傳統的地圖要素的載體主要是紙張、薄膜及白色的的確良布。在地圖的編輯階段,設計人員和繪圖人員是在繪圖紙上用具有一定意義的專題符號、圖形來繪制各種地圖要素,按照標準的地圖圖式、地圖編繪規(guī)范、地圖印刷規(guī)范以及各種規(guī)定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最后經過照相、翻版、制版、曬版、打樣、上機印刷形成單張的地圖。
數字技術時代,地圖要素的表現由單一的表現形式變成了多種表現形式,并且越來越多的以電子形式表現。也就是載體由紙張或薄膜的形式變成了地圖信息的存儲介質為計算機硬盤、光盤等的電子地圖的形式。
1.2地圖信息的傳遞方式
地圖信息傳遞包括兩個方面:地圖制作過程中的地圖數據或信息的傳遞,用戶與生產者、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地圖數據與信息的傳遞。地圖編輯設計過程不僅是地圖要素圖形信息的加工處理過程,而且是符號信息的傳遞過程。常規(guī)制圖方式下地圖地理信息傳遞完全是依靠語義符號、圖形和紙張,在可視化環(huán)境下進行,離開了紙張這個媒介地圖信息就無法繼續(xù)傳遞下去,地圖制圖人員需要使用紙張進行編輯設計、資料處理、圖形轉繪等,用戶需要使用繪制好的紙質地圖進行讀圖、圖上作業(yè)等,可見傳統作業(yè)方式下的地圖編輯設計過程完全是可視條件下的一種語義圖形符號到另一種語義圖形符號的變換過程,可視是基本條件,紙張是傳遞媒介。此外,機構與機構之間、地圖作業(yè)員之間的資料交換和傳遞,也完全停留在“物—物”轉換的基礎上。
數字技術條件下的地圖信息傳遞過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增加了許多內容和形式。目前,數字制圖的編輯設計過程是:資料收集、分析、數據錄入、圖形編輯與處理,分色分版、圖形輸出、膠片發(fā)排等。對應的信息傳遞過程是:可視化的語義信息—不可視的數據文件—可視化的語義信息,即地圖信息由可視到不可視再到可視,其間需要經過多次可視與不可視的轉換過程。由于地圖編輯過程包含了可視與不可視的信息變換,這就需要一定的軟件系統來支持,軟件是信息傳遞的加油站,系統硬件是信息傳遞的支撐體。為了使地圖信息可視,便于使用,通過軟件按一定的法則將不可視信息符號化顯示在屏幕上或復制在硬介質上。
2.地圖生產流程的比較
通過以上不同的手段生產的地圖其環(huán)節(jié)和時間各不相同,傳統的地圖生產不僅過程多、繁瑣,而且成圖周期長,成本高,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很大,發(fā)現錯誤的地方不易修改,即使修改圖面也留下了修改的痕跡,既影響了圖面的美觀感,又影響了整個地圖產品的質量。由于數字技術的應用,成圖的周期大大縮短,擺脫了過去那種常常與繪圖工具如:小尖筆、玻璃棒、直線筆、三角板、點圓規(guī)、插筆布等,用方眼尺展點打土廊,手工修磨工具的時代已成為歷史,數字技術地圖的生產已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地圖生產。
數字技術生產地圖流程圖
手工技術生產地圖流程圖
3.色彩設計的種類
傳統的制圖顏色的使用上很受限制,只能使用常規(guī)的幾種顏色,因顏色網線的比例都是一定的,即使同一個色相而比例不同,中間要翻好多塊版進行修版,最后須曬制到一塊印刷版上,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人力;設計人員不能隨心所欲的設計所需要的顏色。而數字技術地圖的生產設計人員可隨心所欲的設計多種顏色及其比例,使圖面的色彩豐富美麗而不單調,同一個色相而比例不同計算機軟件會自動的分在一塊版上,其過程不需要人的干預。
4.結束語
經過探索、發(fā)展、取得成果的過程,形成了規(guī)模化的生產體系,走上了利用數據庫技術將數字地圖信息轉換成紙質地圖的階段。通過數字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對常規(guī)制圖方法與數字技術方法的比較,利用數字技術生產地圖的優(yōu)越性是很明顯的,并仍在朝著智能化、一體化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凌勇,孫萬民.數字技術對海圖生產方法的影響[J],《海洋測繪》2003,23(5):44~47.
[2]全星日,于青春,王俊宇.地圖制圖技術及發(fā)展方向[J],《東北側會》2001,24(2):46~48.
[3]衛(wèi)東,李曉紅.淺談數字制圖在專題地圖編制中的應用[J]《三晉測繪》1998,3:29~31.
[4]郭秀麗.數字技術對地圖制圖的影響[J]《北京測繪》2005,4(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