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佳士得拍賣行在美國紐約拍賣了一批關于亞洲藝術的重要圖書、期刊和圖錄,其中有“盧芹齋藏藝術文獻”專拍活動。同時紐約也展出了盧芹齋的一部分藏品,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為此提供了他經手的青銅器、陶器和玉石等文物。
盧芹齋,20世紀上半葉因販賣中國文物而成為歐美古董界的風云人物。據說目前存在于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經他手出售。一介古董商人有何能耐能將數目如此龐大的文物販往國外,且在歐美藝術收藏界闖出一番天地·除了他個人的商業天分和對古董文物的鑒賞水平外,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和他的社會背景關聯頗深。
中國商人風靡歐美
盧芹齋祖籍浙江湖州,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家族基業幾近被毀,于是舉家遷往上海避難。19世紀末期,不到20歲的盧芹齋被家人送往法國尋找商業機會。當時的盧芹齋沒有門路,先在法國馬賽打短工,后來輾轉到了巴黎,也不過是干著門童的活計。經中國駐法使館公使陳藤介紹,1903年盧芹齋認識了抵達法國不久的老鄉張靜江,開始了其在古董界的風云歲月。張靜江出生于浙江湖州絲商巨富之家,1912年以一等商務參贊官隨員頭銜出使法國。到法國不久,張靜江由其父出資30萬元,與周菊人、盧芹齋等人合伙創辦了通運公司,經營湖州的傳統外銷商品茶葉、絲綢、地毯以及在國內搜羅的珍貴古玩等,盧芹齋則負責古玩方面的業務。
通運公司位于巴黎馬德蘭大教堂的左邊,盧芹齋就是從那里掌握了古董鑒賞和識別經驗。因為當時歐洲人對中國古董還沒有概念,盧芹齋的第一批貨虧本了。不過他很有生意頭腦,與當時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和古董收藏家謝閣蘭、拉蒂格、沙畹、伯希和等人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很快就在法國古董界嶄露頭角。1909年盧芹齋另組來遠公司,擴大古玩銷路。當時的中國,清王朝坍崩瓦解,北洋政府執政人心不穩,沒有了生活來源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們將祖輩留下來的古董或是故宮中偷盜出來的文物偷偷拿出來典賣。上海城隍廟附近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古玩市場,其次是北京琉璃廠、天津和香港。
1912—1915年間,盧芹齋每年都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到中國進貨,并在北京和上海與古董商人合股開設商號,由他出主要經費,對方經手收購并鑒定古董。盧吳公司是盧芹齋與上海古董商吳啟周合作成立,后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盧芹齋每次從中國回到法國巴黎,都會引來一大批收藏愛好者先睹為快。1914年一戰爆發后,英法等地的古董生意一落千丈,盧芹齋隨即將目光投往大洋彼岸的美國,那里成為古董市場的新中心,且對中國古代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盧芹齋在紐約麥迪遜大街與第57街的街角,開設了一家分店。
盧芹齋不是一個單純的文物販子,他邀請知名學者對文物進行研究,如與伯希和研究出版了古玉圖錄,請褚德彝、伯希和編寫青銅器圖錄等。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物品的價值和知名度。他常常舉辦展覽和出版藏品目錄等推銷活動,擴大中國藝術品的影響力。1912年,盧芹齋曾準備登上泰坦尼克號推銷自己的收藏藝術品,在路上延誤而錯過了登船時間,這是他唯一的一次誤時。在西方人看來,盧芹齋教會了歐美收藏者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品,如古玉、青銅器、佛像等。與法國收藏家喜歡康熙三彩、青銅器、石雕、明清法花器等不同,美國人中意的多是北宋鈞窯瓷器、康熙郎窯紅、青銅器、古玉、北魏浮雕、字畫玉雕等有歷史的老東西。顯然,盧芹齋在美國賺到了更多的錢和知名度,他成為了許多大收藏家和博物館的供應商和顧問。他的客戶有像弗利爾、溫斯羅普、小洛克菲勒、皮爾斯伯雷等大富豪,也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藝術機構。他將最好的青銅器出售給頂級博物館和大收藏家,將價值較小的藏品提供給納爾遜、西雅圖、圣路易斯市立美術館等地方性或新建的美術館。
民國政要社交網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的藝術和考古活動進入一個高峰期,許多文物被挖掘出來,很大一部分進入流通市場。盧吳公司財大氣粗,可以將市面上流通的價值高的文物,包括青銅、古玉、瓷器、字畫等搶先收入囊中,然后將它們發往巴黎或紐約。同時,他們還從盜竊古墓與寺廟的竊賊手中購買大量文物,如壁畫、佛像、青銅器等。早在1913年和1914年6月,民國政府分別以稅務處和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法令,但盧芹齋的文物走私活動并未受到影響,而且他對自己的買賣經歷也直言不諱。這背后實則與“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有著很大關系。張靜江于1905年結識孫中山,自1907年起多次在經濟上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的行動,而這些資金大多來源自通運公司由盧芹齋負責的古玩業務。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張靜江回到國內,后來成為中華民國財政部長。他與蔣介石乃結拜兄弟,蔣介石由他提攜得以結識孫中山,并在其幫助下上位。正是囿于張靜江這一堅強“后盾”,三十余年間,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于盧芹齋的走私活動睜一眼閉一眼。
1914年,與袁世凱次子袁寒云過從甚密的古董商趙鶴舫,借用袁氏勢力將“昭陵六駿”(唐太宗李世民所乘的6匹坐騎的寫真石雕)中的“颯露紫”、“拳毛騧”運往北京,而后輾轉經盧芹齋之手運往美國,1918年以12.5萬美元的高價賣給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對于自己販賣文物的行為,盧芹齋辯解說,當時政府并未對古跡加以保護,藝術品在別的地方會更安全,西方收藏家是“出于審美鑒賞和后世的科學研究目的,在保護文物”。因為他向歐美博物館捐贈了不少藝術品,被西方收藏家和博物館稱贊有加,但他在國內卻被冠以“文物奸商”、“賣國賊”。經他手流失的文物數以萬計,而他送回國內的文物僅有一件。1947年,在清華學者陳夢家的勸說下,盧芹齋向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捐贈了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青銅器“嗣子壺”。在此之前,陳夢家赴美留學撰著《流散美國的中國銅器集錄》,盧芹齋為其多方周旋打通關節,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
巴黎是盧芹齋的發家之地,1926—1928年,他在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買下一棟公館并改建成五層高的中式紅樓,這是巴黎市區唯一一棟有中國風格的建筑。盧芹齋就在這里向西方的收藏家們展示并出售自己的古董文物,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盧浮宮”。1947年,疾病纏身的盧芹齋將紅樓交給小女兒嘉妮來經營(盧芹齋與法國妻子育有4個女兒)。1949年之后,由于文物出境受到嚴格管理,紅樓失去了貨源,靠出售原有的庫存古董和為客戶訂做中式家具來維持經營。而盧芹齋在美國的古董業務,1950年則交給了同僚弗蘭克·克羅。1957年,78歲的盧芹齋在瑞士去世,葬在妻子的家族墓地古何貝瓦。2003年,紅樓一、二、五層和地下一層被巴黎市政府列為文化遺產,不能隨意改建。由于紅樓日常維護開銷極大,2006年家族協會將紅樓拍賣出售。
晚年的盧芹齋非常矛盾,一方面“我的確感到非常羞辱,因為我是這些國寶流失的源頭之一”,但又感到欣慰,“這些文物沒有一件不是在公開的市場上與其他買家競標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