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的一個黃昏,站在馬來西亞檳城的華人“姓氏橋”上,瞥見落日的余暉將一個老婦人的皺紋映照得特別滄桑落寞,不覺泫然欲泣。她與我們在中國街頭見到的普通老奶奶并無二致,只是她住在海上,住在異鄉。
許多人贊美“姓氏橋”,因為那里代表著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每座橋恰如一個姓氏的生活圈,反映華人聚落文化和不同姓氏的習性特點等等,而且那里年年還有華人的盛會與慶典,屆時有不少船只蹈海而來,蔚為壯觀。
但生活非文化所能涵蓋,居民也不應僅僅是文化的道具。我在那里看到的,是用木柱支撐的簡單木房,因幾乎沒有排污系統,屋下的海水其實已成死水,渾濁不堪且很多地方都可聞到異味。有人說那里面臨拆遷,有人說最終還是會保留下來,當地政府將“修舊如舊”。而就我眼見的數戶居民所過的日常生活來看,并不方便、并不舒適甚至也不安全,我贊成逐步將他們全部遷徙到岸上的固定住所;若想保留文化,則大可將那里建成展覽館,聘幾個人維護。但這種想法或許是異想天開,至少短期內難以實現。
“姓氏橋”有點像一些未能飛黃騰達的老一輩移民的一個縮影。時光如水,他們進退兩難的處境仍未有實質性改變。他們中的許多人經歷了怎樣的奮斗與苦難,只有那些流逝的歲月知道。而每年在此舉行的華人盛會,成為舊日移民懷想故園的吉光片羽。
數千年的農耕文明鍛造了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心,近代中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移民。而自古代至近代嚴格的戶籍制度,也令中國居民的移民之路頗多顧慮。那些背井離鄉的經歷,多少帶著無奈與倉惶,其中許多人以及他們的后代,至今仍無法在異國得到安穩現世。
舊時代中國移民的篳路藍縷甚至是悲慘遭遇,至今仍令人嘆惋。如1603、1622和1639年的菲律賓,均發生了西班牙殖民者大規模屠殺華人移民的事件,每次遇難者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如此驚心動魄的悲劇事件,似乎仍靜默在歷史的塵埃中,無人道歉亦無人追責。
而以民主國家自居的美國于1882年公然出臺《排華法案》,當時給赴美的很多華人帶來諸多阻礙,甚至連日常生活都困難重重,一直到2011年美國參議院才通過一項議案就此向華人道歉。但那些心靈的創傷與消逝的生命,都已無法彌補。
苦難重重的移民史,鍛造了中國移民的卑微心態與堅韌性格,基本上“給點陽光就燦爛”,大多數人可以較快在異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甚至取得一定成就。而且,相較那些移民先輩,如今的移民們當然要幸福得多。只要條件和機緣合適,他們就可以享受到美、加、澳、新等國家的較好福利,子女也順理成章得到較現代化的教育。
但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逐步提高移民門檻也輕輕敲響了警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若留意那些發達國家越來越難滿足的移民條件,你或許會發現一個微妙的細節:許多條款是針對華人提出的。在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潮之后,第三波移民潮已經讓整個世界感覺到了“華人的力量”,一些國家便如“春江水暖鴨先知”一般作出了反應,悄然壘了一堵墻。
而部分投資移民者,興沖沖移民后才逐漸發現自己無法滿足一些后續條件,不得不悄然在別國干著端盤子等工作糊口,還要面臨隨時有可能被“掃地出國”的境地。但很多人選擇了無論如何都要“挺下去”,因為他們已無法回頭。面帶笑容的他們是否內心酸楚,有誰知曉。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華人移民似乎仍“重商輕政”,只顧埋頭干自己的活、過自己的生活,較少融入當地社會尤其是政治社會,這便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華人移民若能認識到,投票權在民主國家中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及群體選民壯大后其訴求才可在選舉政治中引起關注,新移民如果能在這方面團結起來有所規劃與建樹,或許才能真正改變歷史上中國人遭遇的“移民之痛”。若能如此,本刊所做的移民話題也算另有所得。
新浪微博@廣州阿嵐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