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的奧巴馬和羅姆尼,都喜歡吃雞。
而且他們都吃烤雞而不吃炸雞,目的是為了與彼此都注意身材的政敵保持一致,在運動方面,奧巴馬喜歡跑步機和呼啦圈,而羅姆尼喜歡自行車。
除了政治和烤雞之外,還有什么能同時吸引住兩位·
答案是——奧巴馬和羅姆尼,都愛《星際迷航》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星際迷航》幾乎沒有印象,上海電視臺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引進過該劇集的一部分,但沒能引發大范圍的關注。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星際迷航》的地位高踞在科幻片金字塔的頂端。
浩瀚無邊的蒼穹令人類充滿了遐想,在1961年加加林登上了宇宙之前,宇宙探索熱就已經席卷了世界:二戰才結束不久,冷戰的雙方就把目光灑向了太空,這些念頭的間接產物有1956年的電影《行星歷險》,也有1954年的科幻電視劇集《太空游俠洛基瓊斯》。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范·沃格特寫下了《獵犬號宇宙飛船》、埃里克·弗蘭克·拉塞爾寫下了《地球人、火星人和機器》。組織、船員關系、任務、艦橋的設計、來自未來的科技……這些元素全都加在一起,就有了《星際迷航》。
1964年,一個叫吉恩·羅登伯里的導演和一家名叫德西路的獨立電視制作公司簽訂了一份三年合約,決定制作電視劇《星際迷航》。
航空工程學是羅登伯里的興趣所在,這個二戰老兵曾為此考取了私人飛行執照,1941年珍珠港遭襲,恰好是在這一年羅登伯里進入美國陸軍航空隊服役,擔任B-17轟炸機的飛行員,在榮升少尉以后,他退役了,在客運航空公司當駕駛員,又當了幾年警察。在20世紀50年代,他寫了不少劇本,挺受歡迎。但他最熱衷的科幻題材,卻并沒有得到當時人的熱愛,直到世間有了《星際迷航》。
在初誕生的《星際迷航》系列《初代》里,羅登伯里提出了一個超前的設想:在23世紀,種族和性別已不復存在,因此《星際迷航》的主角是一個流著一半外星人血液的男性,而星球戰艦的大副,則是一名人類女性。在美國還有很多地區仍然嚴格地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1950年代,這簡直是離經叛道,但后來,許多人就是因為這種酷勁而迷上了《星際迷航》,這其中就包括黑人總統奧巴馬。更何況,在《星際迷航》里,這不是唯一的超前設想。《星際迷航》甚至提出,人類在21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幾乎毀滅全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后的十幾年間,人類進行了第一次翹曲飛行——一次突破光速障礙的試驗飛行,在后來的許多科幻作品里,也沿用了這個理論。
羅登伯里的叛逆在當時難以被主流文化認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就拒絕了《星際迷航》,轉而選擇了另外一部中規中矩的《太空迷失》,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卻看中了其中的概念:盡管在他們眼中,《星際迷航》太費腦子,并且缺乏勁爆的動作場景。
1966年9月8日,《星際迷航》首播,但反響平平。除了和電視劇里扮演護士的女演員發生婚外戀(后來成立了新的家庭),羅登伯里似乎什么都沒得到。
《星際迷航》與太空科技
《星際迷航》的第二季就出現了停播的跡象,收視率低且廣告收入也不理想,但一部分死忠粉絲展開了爭取運動,從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都有星迷不斷加入這個隊伍,最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被說服制作第三季。在1969年6月首播,也因這一段軼事,《星際迷航》開始吸引更多的眼球,最終受到了驚人的歡迎。
《星際迷航》的流行與美國和蘇聯進行激烈的科技競爭不無關系,而這在某一方面恰恰促進了太空探索的高速發展,到1977年的時候,《星際迷航》的影響力已經開始影響現實生活: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建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航天飛機后,他們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美各地的信件,要求用《星際迷航》中飛船的名字“企業”號為它命名。最后,美國航空航天局采納了這一建議。不過這架航天飛機,最終并沒能如愿飛入太空。
隨后,動畫版的推出令更多美國以外的人知道了《星際迷航》這部富于想象力的作品。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羅登伯里已經成為了美國各大學的座上客,他常常巡回演講,用許多《初代》幕后的花絮和趣事來娛樂聽眾,并宣布他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預言。他開始展示“星艦卷軸”(《星際迷航·初代》被刪除場景的集合),最后熱情的影迷們開始用“銀河巨鳥”(這個稱呼也來自《星際迷航》,是一種宇宙生物)來稱呼他。
1978年,派拉蒙公司成立電視網,選擇了將《星際迷航》作為開山之作,并在開始制作前就寫好了12集的劇本,但因為主演檔期的問題,在場景都設置好的情況下,只是象征性地拍了幾分鐘,這些鏡頭大多用在了后來的電影版里,并滿心希望用來對抗《星球大戰》。
這段不愉快的經歷直接導致1986年續拍時導演拒絕加入,這一季的電視劇,被稱為《星際迷航·下一代》,它已經成為了炙手可熱、風靡全球的電視劇。
霍金、哲學、殺毒軟件
《星際迷航·下一代》被譽為整個《星際迷航》系列里最為出色的作品,在其中,物理學家霍金以自己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出現,在后來他的暢銷書中津津樂道于他的“觸電”經歷。不過幾近同一時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溫伯格在劇評中一本正經地指出《星際迷航》的錯誤:人物對話時每次都把不定式的結構拆開了。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克羅斯還專門為《星際迷航》寫了一本書——《星球旅行的奧秘》。克羅斯直截了當地指出,自己探討的就是電視劇中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幻想技術背后的物理學依據。
與此同時,《星際迷航》里的哲學思考也被引入了大學課堂,美國喬治敦大學就曾開了“哲學與星際迷航”課,探討在《星際迷航》中一次次出現的形而上學思想,例如時間旅行究竟有沒有可能·人是什么·你一定擁有同樣的身體、記憶以成為你自己嗎·你擁有自由的意志,還是被自然規律脅迫著的·
而作為《星際迷航》亞文化的一種,英國一家殺毒軟件公司曾發布了《星際迷航》中外星民族克林貢語言版的殺毒軟件。在該公司的廣告里,故事被改編為克林貢族丟失的戰艦“Klothos”并非因為被其他外星人入侵占領,而是因為Klothos 的指揮官打開了一個帶有病毒的附件,考慮到地球人與克林貢族人的傳統友誼……
時間回到1991年,《星際迷航》之父羅登伯里逝世,在此以前,他已經很少插手《星際旅行》的管理工作,派拉蒙影業公司(許多《星際旅行》系列電視劇的擁有者)仍給予他足夠的尊敬。他的作品直到1994年5月29日才以《曲終人散》的片名劇終,而這時,羅登伯里的骨灰已經被裝入一個唇膏大小的膠囊,并送入太空,足以環繞地球軌道六年(之后會焚毀在地球的大氣層里)。
在茫茫的宇宙里,他并不孤單,有一顆小行星,以及火星上的一道沖擊火山坑都用“羅登伯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