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北京市從去年開始推行“公益免費WiFi”建設,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北京的“公益免費WiFi”似乎很有一些名不副實。
去年,北京宣稱在西單、王府井、奧林匹克公園、燕莎、中關村、金融街等六個地區全面開通免費無線網絡,在這些地區,運營商將提供2M公共無線網絡帶寬,供路人免費上網。而 “My Beijing”是北京提供的公益性免費無線上網賬號名稱。
WiFi是全球使用最廣的一種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原理是把有線網絡信號轉換成無線信號,幫助支持其技術的相關電腦、手機、Pad等接收網絡信息。由于使用方便,它讓人們在城市中隨意上網成為可能。正是這樣,很多城市將其作為建設“智慧城市”、“無線城市”的重要基礎。
但讓很多人郁悶的是,沒過多久,北京市一些區域的“公益免費WiFi”就出了狀況。筆者在“公益免費WiFi”的熱點區域進行了體驗,發現很多區域都名不副實。亦莊、奧林匹克公園廣場等地區,公益無線上網信號已經消失,即使是在金融街、CBD這樣的高端金融商務區,信號也時好時壞。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首先和管理有很大關系。在我國,公用事業的建設有一個通病,也就是重建設、輕管理,重立項、輕維護。建設當初,很多人都是當成政績工程進行建設,但是政績工程效應被消耗以后,很多人就不再關心,這直接導致工程出現了虎頭蛇尾、甚至消失的局面。
北京市“公益免費WiFi”出現目前的狀況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投入,實施“公益免費WiFi”,意味著全部要由政府掏錢來做這件事情,但是這種惠民工程的建設并不是一次性投入就完事,它需要持續的投入和維護,如果沒有后續的投入和維護,出問題就是必然的事情。
但既然北京市要建設“智慧城市”,現階段WiFi建設就是繞不過的坎兒,“公益免費WiFi”也絕對不能做成擺設或者是噱頭,沒有發達的WiFi系統,北京市算不上“智慧城市”。
而在另外一個層面上,隨著城市信息化的發展進程,現在很多人將打造“智慧城市”或者是“無線城市”跟水、電、煤氣、交通并列為五大城市公用事業,現階段WiFi系統正是其中的核心,足見其地位之重要。而在五大城市公用事業中,以WiFi系統為基礎的“無線城市”無疑是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這個短板需要彌補起來。
究竟怎么補?這是現在的關鍵。北京市可以繼續推進“公益免費WiFi”建設,但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郝建軍認為這無疑要耗費巨大的投資和管理成本,政府的承受能力就是一個問題,而這種狀況也會制約著WiFi系統在北京市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郝建軍認為,北京市可以采用“公益免費WiFi”建設和商業運作的做法,首先,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規劃和安排能夠切實做好的區域。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采用政策扶持以及政府補貼的性質鼓勵企業進行商業化微利運營,從而讓WiFi系統的建設進入良性循環的階段。
郝建軍說,商業化運行WiFi系統,企業就有責任隨時維護該系統的暢通性及穩定性,不像免費提供的那樣,使用者無法追究責任,提供者一般也不會被要求擔責。并且,如果企業商業化進行WiFi建設,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與發展趨勢進行決策,從而避免盲目投資和擴張造成的失誤,未來就是WiFi被更為先進的系統代替,政府和企業都不會有太大的投資損失。
目前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城市里到處覆蓋著由政府或大公司提供的WiFi信號供居民使用,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北京市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參考一下各地的經驗。不過,為了避免和其他網絡的沖突,WiFi建設的規模也不易擴張得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