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們只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種有害的溫室氣體,卻不知道它也是有價值的,可以用來買賣。碳交易正是國際上二氧化碳減排最通用的做法,中國也要開始加入這項買賣。
近日,在第三屆地壇(低碳的諧音)論壇上,被聊得最多的就是2013年中國如何做好這筆新的“生意”。
市場手段促減排最有動力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就發現,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從那時起,人類就決心要減排。
1997年12月,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署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在2008~2012的5年間,39個工業發達國家必須將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排放基礎上削減5.2%。其中,歐盟為8%,美國7%,日本6%,澳大利亞8%。
有了總量控制的要求,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再逐一給自己的企業規定每年有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的權利。所謂碳交易,就是當一個企業在規定時間里排放的碳有剩余,而其他企業恰好又超過了規定的值,于是,出錢去購買排放權。
為什么要以市場的方式來促進碳減排?
“實事求是地講,氣候變化只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政治性很強的話題,是人類自己迫使自己要作出改變的一個政治計劃。在保增長、促就業是主旋律的時候,低碳、氣候變化顯得很蒼白,20多年來圍繞氣候變化看起來取得了很多的進展,但是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李俊峰坦言。
“只靠企業的自覺,難以做到碳減排。”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指出。但相較于行政手段,碳交易的成本低一些,效率高一些,也避免了政府的過多干預,企業還可能因此獲利,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企業超出了在配額允許的范圍內排放,那就只能花錢去為多排放的那部分買單,而有的企業減排成果顯著,賣出的碳排放換來的資金也可以作為企業自身積極改進技術減排所花費成本的一種補償。
中國碳交易將從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市場
由于《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2年履行強制減排義務的只是發達國家,所以,目前真正的碳交易市場只存在于發達國家內部。
但是,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減排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而且同樣的減排效果,發達國家的成本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而事實上,氣候是全球性的,無論在哪個地方實現了減排,最終都實現了減少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效果,因此,發達國家排放超標的部分,在發展中國家抵消,也是被允許的。這也就是《京都議定書》提出的一個靈活的履約機制清潔發展機制 (簡稱CDM)。
早在2005年,福建通達水電有限公司中標了一個水電項目,它跟火電相比,二氧化碳的排放為零,一年減少的排放量就是10萬噸。
但是,對于一家民營企業而言,當時的項目投入資金有些難以承受,全靠自己肯定是虧損的,雖然舍不得,但還是不得不考慮要轉手。
后來,在中介公司的幫助下,福建通達水電有限公司在聯合國成功注冊了CDM項目,國外買家日本住友以每噸二氧化碳10美元左右的價格,把這個水利項目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買下來,從而抵消自己在國內的減排任務。福建通達水電有了這筆資金,也彌補了一部分自己的虧損。
北京環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高級經理王陽告訴記者,在碳交易這個領域,中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香餑餑。截至目前,我們在聯合國注冊的CDM項目中有800多個項目獲得簽發,簽發量和減排量都處于全球第一。項目主要涉及水電、風電、生物質資源利用等等。
不過,王陽表示,隨著中國減排成本的提高,作為大買家的歐盟已經基本確定從2013年將重點轉向欠發達地區比如非洲國家進行CDM項目開發。“未來,隨著中國強制減排任務的到來,中國企業的碳交易將轉向國內市場。”
碳交易怎么玩
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已經占到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0%,二氧化碳排放占到世界近1/4,但是GDP產出卻只有世界的10%。也就是說,我們產生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一倍以上。盡管中國不是《京都議定書》強制減排的國家,但是壓力著實不小。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指出,由于發展的需要,未來幾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絕對量可能還是要增加,因此我們不能承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絕對量,但是我們可以承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中國已經正式宣布,到2020年,將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40%~45%。
有了總量控制的目標,從2013年起,北京、天津、上海等7個地區也將正式開展碳交易試點,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可以買賣了。
杜少中告訴記者,在北京,納入碳交易市場進行強制減排的都是些污染大戶,年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在1萬噸以上的,大概有400家左右。
而對交易組織者而言,究竟應該按照什么方法制定配額,每個企業每年究竟可以分配到多少碳排放量才是合適的?事實上,這也是最讓他們感到頭疼的。
分配多了,人人都不會超標,沒有減排壓力,也沒有交易了;分配少了,減排壓力過大,也制約企業的發展。
王陽說,在歐盟,碳價已經從幾年前的20歐元降到了現在4歐元,正是因為其第一階段的配額發放太松了,而且隨著全球經濟衰退,企業規模不斷縮減,碳排放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因此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也就跌入冰點了。
而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清潔發展機制管理中心主任鄭爽看來,合理的配額發放最關鍵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測量報告與核查制度。
比如,如果按照每個企業歷史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確定其在未來的配額,就必須準確測出過去幾年其排放的準確數量。而除了核準初始排放量,2013年地方碳交易試點開始實施了,遵約以后每年的排放也要由第三方機構來做測量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