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松鼠會成員
博士,副教授
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但并沒有同化人們的思想,網絡辯論硝煙彌漫,熱點話題層出不窮。但嘈雜背后的真相,卻是情緒釋放的帖子遠多于冷靜講理的帖子,即使試圖講理的帖子,也有很多是邏輯混亂的,以致于各說各話,難獲共識。特別是在微博,四處起火,一地雞毛,而亂相叢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網友的邏輯能力欠缺。根據多年的辯論經驗,我總結了七條辯論邏輯,供您參考。
1.有“證偽性”才有意義
你是一個戰士,連長的戰前動員稱“只要沖鋒跑得快,就不會受傷”,你拼盡全力沖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來,你質疑連長,連長的回答是“那是因為你沖得不夠快,否則就不會受傷。”你噴過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連長的那句動員根本沒有潛在的可以被證明不對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就是沒有“證偽性”,解釋權完全由他,這是句永遠正確的騙人鬼話。若動員改為“只要沖鋒速度達到每秒5米,就不會受傷”,這就有“證偽性”了,只要有人沖鋒速度超過每秒5米還受了傷,就可以證明連長的動員是錯的。
在選擇一個辯題時,首先要核實的是此問題有沒有“證偽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來跟你辯論,你就不必理會,因為這個問題沒法證偽,怎么個合法全由對方的兩片子嘴說了算,你稱“三才天地人,為什么只有天人合了,憑啥把地落下呢?”人家可以說“地太低級,不與丫合。”你也沒法證明他不對。所以,在辯論過程首要的就是要檢驗對方觀點的“證偽性”,無法證偽的說法沒有意義。
2.“無”不需要證明
你說“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說不存在,你讓我證明不存在,那我還真證明不了,即使我掘地三尺沒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滿頭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然后你來了一句“會不會在火星上呢?”
與邊界清晰的數學問題不同,現實生活中的“無”是沒法證明的,也是不需要證明的,持“無”觀點的一方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是默認正確的一方,直到持“有”觀點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證明為止。
你說手機輻射存在著引發腦瘤白血病的危險,我說不存在,這時應該由你來舉證。全球科學界曾做過上百項手機輻射與腦瘤白血病相關性研究,結論不支持其中的相關性,你求證“有”不能成立,而我的“無”就是繼續成立的。
很多堅持“有”的一方在舉證不能的情況下會拋出“潛在的可能性”的說法,竊以為這是個最扯的說法,沒有之一。您讀完此文地球就毀滅的潛在可能性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這種沒有證據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義嗎?跟打輸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種你等著”一樣,“潛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場子的廢話,根本不必理會。
3.肯定性指控拿證據,否定性指控有界線
肯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做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偷了錢包,那就應該由你來拿出物證人證,并公布時間地點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證沒偷過,其邏輯的根源就在于“無”沒法證明。
否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沒做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沒有上過大學,是靠欺騙得到的教職,因為你所聲稱的“無”不需要證明,那舉證責任就輪到我了。但在我舉證之前,你先要明確你這個指控的“證偽性”在哪里,比如說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學文憑你就認輸,然后我才會舉證。否則,我亮出了文憑,你又否認文憑的真實性,待我證明了文憑是真的后,你又不認可文憑上的人是我本人……這是精通邏輯的人常用的損招,他總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斷地自證,直到你崩潰為止。否定性指控必須要有可證偽的界線,否則就是耍流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