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管理與環境建設是突現首都城市形象的基礎,也是落實惠民工程的基礎。“喜迎十八大,精彩看東城”是北京市東城區今年環境提升的主題,而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精神更增添了環境整治的亮點。7月11日,首環辦組織專家組,檢查了東城區東、西花市大街、張自忠路等5條市級重點達標大街的整治情況,得到了全體專家的一致認可:“規劃設計站位高、施工效果穩中求新,彰顯了皇城文化和核心區氣度,符合世界城市窗口區的要求,有身份感”。
一、廣告牌匾整治融入傳統元素,獨具特色
按照“書香之氣、美觀協調、格調統一、莊重雅致”的標準要求,結合街區風格融入青花、竹簡、園林圖案等多種傳統元素,突出文化內涵,體現街區風格,使各種商業業態獨具特色,充分滿足了個性需求。注重細節的完善和體量的限制,采用底紋加邊框的方式限制牌匾體量,避免牌匾超大。對崇雍大街等34條大街廣告牌匾進行了規劃設計和整治提升,南北河沿等10條大街廣告牌匾還兼具立體照明功能,突出夜間視覺效果。同時,將廣告牌匾整治提升范圍向街巷胡同延伸,力求重點胡同牌匾設計規格和標準不遜色于主要大街。
二、老舊小區街巷整治惠民利民,深入人心
按照“普遍提升、重點整治、打造精品、長效管理”工作思路,對京香福苑等29個老舊小區和永康胡同等31條街巷胡同,實施環境整治提升工程。明確了清水苑小區等7個老舊小區和車輦店胡同等10條街巷胡同作為重點整治工程。按照粉飾外立面、整修圍墻、鋪設道路、綠化景觀、油飾護欄、改造雨水管線、清理雜物等整治內容,全面開展環境整治。
通過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實施,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政府為民辦實事和施工人員冒高溫、戰酷暑的場景,深深感動了居民百姓,東直門、龍潭等街道居民自發給施工人員燒湯送水,給政府送錦旗、寫感謝信,由衷地表達了身邊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喜悅感激之情。
三、改善進京第一印象區域環境,成為亮麗風景
今年以來,實施鐵路沿線綠化美化總面積達5萬余平米,其中包括北京南站2.5萬平米綠地、龍潭西路垂直綠化800延米、玉蜓橋東綠地4000平米等9個地塊。拆除改造車站周邊違規廣告8塊,清運垃圾渣土140余噸,清理電閘箱12處,廢棄電話亭3個,清除非法小廣告萬余處。常態化加強了北京南站地區管控,多次組織公安、城管、民政、工商、交通、環衛和永外街道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有效解決了該地區的臟亂現象。通過集中治理,途經東城區的鐵路沿線景觀得到有效改善,成為進京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三、開創胡同立體停車,提供示范效應
選取停車難矛盾比較突出的車輦店胡同作為試點,將附近原本一塊只能停放幾十輛機動車的臨時停車場改建成立體停車庫,改造完成后提供停車位193個。該項創舉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贊揚,茍仲文副市長、市交通委劉小明主任等領導專門召開了城6區主管領導參加的現場會,推廣了因地制宜開展胡同停車的做法,并對東城區委、區政府契而不舍為民辦實事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贊揚,認為該舉措為探索緩解核心區停車難帶了個好頭,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下一步,東城區將通過改造一些社會單位的廠房、空地建設停車設施以及停車矛盾較為突出的地區、胡同,利用周邊現有的停車場、空地改造建設“小體量”的立體停車設施,將胡同內隨意停放的機動車引導到建設的停車設施中停放。
同時,積極推進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建設,按計劃完成了107個站點和投入1000輛自行車的建設任務,并正式啟動運行。
四、開展專項秩序整治,突現規范優美
一是積極推進崇雍大街環境整治,使崇雍大街環境秩序、公共設施等得到了明顯提升,在全區起到了精品示范效應。二是通過集中治理、鞏固提升、長效管控三個階段,集中整治王府井交通秩序,精心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開展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百日專項整治行動”,道路遺撒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四是高規格長效實施長安街秩序管控,確保核心道路周邊環境規范優美。建立了東長安街沿線環境秩序管控聯勤聯動工作機制,以取締無照游商、未成年人散發小廣告為突破口,持續開展長安街沿線環境秩序專項整治行動。
五、文化行走景觀照明,彰顯皇城古韻
分別對前三門大街、明城墻遺址公園和平安大街進行景觀照明。如前三門大街景觀照明上,在園林綠化改造基礎上,采用線條縱深流暢、關鍵節點突出的定位,形成重要的景觀亮化帶。以“曲徑通幽”為主題,打造層次鮮明的燈光長廊,與明城墻遺址公園照明相互呼應、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秀美畫卷。而明城墻遺址公園景觀照明以“文化行走,品城巡垣”為設計主題,彰顯角樓在歷史積淀中的古樸與厚重。平安大街景觀照明以皇城古韻為設計主題,體現平安大街歷史的內涵,打造古建與現代相結合的古都風貌。平安大街由三期工程組成,一期、二期已完工,三期正在建設當中,屆時一條貫穿東西的景觀大道將全線點亮。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