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石景山區深入貫徹市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把“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作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結合國家衛生區復審工作,全面開展衛生整治行動,規范環境秩序,清理臟亂死角,健全管理機制,使城市環境面貌有一個新的改善和提升,以優美的市容、文明的環境向黨的十八大召開獻禮。2011年北京市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中,為了解決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責任范圍交叉、重疊、界限模糊等問題,石景山區組織力量試行開發了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信息系統,以城市管理監督指揮萬米單元網格為依托,采用地理信息技術(GIS),將環衛、園林綠化、水務、鐵路、工地等責任區的四至范圍劃分清楚,完善和落實各相關單位在責任區內定崗、定責、定人、定點、定時的管理體系,力爭實現橫到邊、縱到底、全方位、多層次的無縫隙對接。
一、項目實施情況
2011年4月,在充分研討分析的基礎上,石景山區制定了《石景山區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方案》,確立了建立健全市容環境責任區信息系統的基本思路,經過洽商委托負責石景山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平臺系統設計的三友測繪公司負責系統開發。為方便系統開發工作,由區監督指揮中心主抓,區市政市容委、區園林綠化局、區環衛中心、區水務局、各街道辦事處等相關單位指定1名聯絡員,會同測繪公司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信息系統開發建設小組,協調推進系統開發和本單位相關工作任務的落實。項目實施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制定技術方案,選定地圖底圖。二是實施數據采集,建立數據庫。實施步驟有八項,分別是地形圖的修補測、責任區地圖指認、赴現場采集調繪、按標準整理成果、赴街道核實數據、整理遺留的問題、面對面集中交流、對成果確權認定等。三是實施數據圖層入庫,屬性表錄入,初步形成電子地圖。四是做好輔助軟件開發,完善系統監督、考核、評比、分析功能,初步形成信息系統。五是導入平臺數據,實現互聯共通。
經過為期一年的多方努力,市容環境責任區信息系統初具雛形。完成了《石景山區市容環境責任區統計表》第三次修訂,劃分責任區塊3875個。其中環衛中心740個、園林局1036個、街道147個、小區物業315個、社會單位686個,在施工地、溝渠等951個。根據現有地形數據,道路清掃責任區細化到主干路、步道、門前三包及綠地(首鋼綠地)等。城市綠地細化到園林自管綠地、環衛中心保潔綠地和公園自管綠地三類。街巷胡同責任區初步劃分完成。完成了全區9個街道轄區的數據圖層入庫工作,初步形成電子地圖。屬性表錄入重點在老山街道進行了試點應用。
二、實踐經驗與思考
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一是需要對大量的統計數據進行辨別和分析,工作量較大。有些臺賬統計數據籠統模糊,口徑不一,不夠真實、準確和完整,或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數字早已發生了變化,而臺賬并沒有實時更新。二是需要對責任區劃有爭議的問題進行綜合協調,工作難度較大。既要實地調研,又要多方論證,有些因歷史原因或產權糾紛等確實難以落實責任人的則要發揮決策、決斷的作用,指定一家單位負責。三是屬性表的錄入和信息系統的對接有一定難度。按照相關計劃,石景山區把市容環境責任區信息系統作為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平臺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來建設,兩者間即相對獨立,又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實施過程中有一定難度。
項目實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市容環境責任體系更加完善。依據《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本市實行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制。責任人、責任范圍、責任標準則是奠定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制的基石。傳統的責任區臺賬四至范圍以表格文字描述,具體位置難以判定,容易造成盲區、扯皮和交織。采用電子地圖和地理信息技術后,責任區劃分更形象,更直觀,信息存儲量更豐富,有利于實現統計臺賬、電子地圖與地理位置的有效統一,方便城市環境的管理與監督。
二是環境衛生考評工作更加全面。依托《石景山區環境衛生考評工作實施方案》,構建區級環境衛生監督巡查和考核評價體系。對城市管理監督指揮平臺等各渠道反饋的有關環境衛生問題進行自動分類和跟蹤督辦,結合區級環境衛生檢查隊伍的監督巡查,從履行職責、落實重要任務及日常檢查三部分實施考核。考核結果自動生成,減少人為操作因素。統計分析功能更加強大,可按街道、按社區、按類型、統計分析市容環境工作中的各類問題和事件,為落實環境衛生考評工作提供依據。
三是成本核算工作更加明晰。電子地圖生成后邊,各單位承擔的環境衛生作業面積均為實地勘測后的實際數據,可作為成本核算的依據,納入環境衛生作業經費預算體系,有利于道路清掃、街巷保潔、綠地保潔等相關作業經費的精細化核算。
建立地理信息系統的目標是提升綜合管理水平,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工作,簡化日常工作流程,解決部分責任區劃不明晰的問題,達成各部門對自有作業范圍的確認實施和對他人作業范圍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信息溝通和交流。簡單一句話說,信息系統是為日常管理工作服務的,應充分地反映日常管理要求,并隨著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而調整完善。因此,在推進和實施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服務日常管理”這一工作目標,明確實施步驟和工作流程,根據工作需要搭建科學、合理、簡潔、易操作的系統框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復雜的系統設計,高、精、尖的技術性用,花哨而不實用的統計圖表。
三、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對于促進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的作用
精細化管理是以精、準、細、嚴為操作特征的管理理念與方式,主要針對的是粗放操作、執行力不高等管理難題,具體實施方法包括細化、量化、流程化、標準化、協同化、經濟化、實證化和精益化。對于傳統的城市管理體系來說,信息系統的實施,具有以下幾個作用。一是有利于系統的扁平化或基層化。即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傳遞渠道,搭建了一個在基層實現信息的橫向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將原先多頭管理的業務數據整合到一起,相互對接,相互鏈接,形成了一套清晰具體又環環相扣、互有監督的工作體系。二是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執行力。財、責、事的有機統一是提高系統執行力的重要方面。在電子地圖的生成或信息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對這三個方面的考慮和影響貫穿其中,責任人的確定、責任區域的劃分、責任面積的核實分別對應、影響著事權劃分、責任劃分、作業經費核算這三個方面。三是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工作效能。細密有效地反饋,嚴格的監控,是保證精細化管理理念落實到位的重要環節。信息系統的建設,有助于建立一個責權明晰、分工明確、監督有力的考評體系。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