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常住人口1407萬,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現有中科院、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等31家研究機構,在校的大學生超過50萬人,是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新興工業化產業基地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基地。成都市直接開通24條航線,被世界旅游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是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近年來,成都結合大城市帶大郊區,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全面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等“三個集中”,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市場體系和管理體制等“六個一體化”,有力促進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初步形成了現代城市和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現代文明和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2011年,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城鎮化率達到了65.1%,城鄉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
一、成都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化發展理念
(一)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壁壘
成都市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城鄉一體化制度安排,著力打破區域分割和城鄉壁壘,努力實現城鄉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互補性對流。在國內率先將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一元規劃,率先設置了區域規劃管理所,實現城鎮體系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一體化布局,努力使城鄉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更科學。并通過實施產權制度的改革,破解城鄉二元難題。成都市在國內率先用三年時間,通過法律手段,對農村的集體土地所有權頒證確權,徹底明細了農民的財產權利,消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實現現代保障制度。在國內率先實現了農民的自由遷徙,無論到城鎮還是留在農村,不僅保留農民土地財產權利,還享有公民權益和財產權益,擺脫了土地對戶口的約束,使農民轉變為和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完整社會權益的社會人。
(二)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
成都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和先導,著力推動交通、通訊、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整體提升并向農村延伸,有效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集聚能力。
一是加快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對外通道建設,建成為西部高速公路樞紐。加強完善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在中國西部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鄉客運一體化。
二是加強通訊設施建設,加快區域網絡和基礎通訊設施改造升級,開通了中國中西部首個國際出口通道,實現了互聯網運行,大力實施電話村村通,三級網絡基本覆蓋全域。
四是加強市政建設,建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體系,實現每個鄉鎮有標準化的污水處理廠。確實加強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了城鄉綠色走廊,城市棲息綠地,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3%。
(三)發展重點支柱產業
城鎮化和產業化相輔相成,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就是一座空城。成都大力發展重點支柱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產業一體協調發展,有效支撐了城鎮化的建設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并將原來規模小,布局小的116個工業開發區,優化調整為21個區域。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航天航空、光伏光電、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先后引進了飛利浦等國際著名企業。目前全球50%的筆記本電腦芯片成為了“成都制造”。汽車產業積聚了大眾、豐田、沃爾沃等品牌效應。
二是發展金融、物流服務業,高端樓宇和連鎖品牌,整體提升服務的發展水平。成都現有各類金融機構121家,是中國中西部市場規模最大的城市。成都還擁有亞洲規模最大的鐵路集裝箱,開通直達中國沿海貨運的專列。
三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發展鄉鎮勞動密集型產業,鄉村旅游和都市農業,鼓勵農民居家就業,利用古鎮歷史文化資源,對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了古樸典雅的古鎮和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
(四) 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
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優化公共服務結構,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加快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是實施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國內率先實施農村中小學硬件建設標準化,加強城鄉校長、教師隊伍的培訓,實施城鄉學校結隊互助等工程,使城鄉學生能夠就近入學,并享受較高質量的義務教育。
二是提升城鄉衛生服務水平,在國內率先實施標準化的公立衛生院,對農村地區進行藥品配送,并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體檢的公共服務。現已實現城鄉社保的全面覆蓋,基本實現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并率先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建立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
二、成都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體會
(一)推進城鎮化要解決好發展動力問題
城鄉二元是市場經濟發展最頑固的瓶頸,在城鎮化進程中,需要穩步實施統一的城鄉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自由地選擇居住地,才能有效地激發活力,有效促進土地流轉和有效配置,有效激發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的活力。
(二)推進城鎮化要解決好發展均衡問題
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板是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必須做到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堅持城鄉整體提升,同步推進各類公共服務和公共服務能力高質量的平衡。加大農村建設投入,引導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努力讓農民不出農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務。
(三)推進城鎮化要解決發展融合的問題
進城農民是破解“雙二元”問題的途徑,要注重提升新市民的勞動技能,讓新市民能掌握一技之長,在城市站穩腳跟。要轉變新市民的觀念,開展文明宣傳,增強新市民對城市市民身份的認同感,豐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在每個社區建立文化站,讓進城農民生活得更加豐富多彩。
(四)推進城鎮化要解決好發展持續問題
我國傳統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土地等資源大量消耗,現已暴露出諸多弊端。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科學發展的理念,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依據城鎮資源,環境容量,提倡城鎮節能、節水、節地和綜合利用;著力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強化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社會生態保護意識,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完善城市綠地體系,以推動城市化的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