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陽區位于北京市東部,區域面積4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4萬人,外來暫住人口100萬。全區設有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地區辦事處。全區日產生活垃圾3600噸,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前,垃圾處理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前端混合投放,缺乏必要的引導和管理;二是收運體系混亂,不能有效推行垃圾分類工作;三是密閉式清潔站不具備分類收集條件;四是末端處理能力不足,缺乏分類處理設施。針對這四大薄弱環節,經過實踐摸索,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技術路線,探索出成功模式,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1年3月,在北京市垃圾分類總結表彰大會上,朝陽區榮獲“北京市2010年度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優秀獎第一名”、“2010年度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區縣及地區貢獻獎第一名”、“北京市2010年度生活垃圾資源化優秀獎(城區)第一名”、“北京市2010年度生活垃圾無害化優秀獎(城區)第一名”四項沉甸甸的榮譽。
朝陽區是北京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自2010年以來,全區街道系統已有800余個居住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共覆蓋52萬戶、161萬人,垃圾分類覆蓋率大于55%。2011年,在全市1200個小區中,朝陽區涉及330個,連續兩年任務量超過全市總量的四分之一。
創新工作之一:堅持全過程分類,推廣三種工作模式,強化廚余(餐廚)專業收運
2009年9月,朝陽區率先在“三街兩鄉”開展試點工作,為全區乃至全市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提供重要借鑒。
固體廢棄物的管理是個系統工程,生活垃圾作為固體廢棄物的一部分,其管理過程包括垃圾的收集、中轉、運輸、處理和處置多個環節。長期以來,生活垃圾管理體系中只重視了垃圾的前端收集和末端處理,而忽視了中間運輸環節。因此,在以往宣傳垃圾分類的過程中,經常有居民反映在家分類了,可是環衛工人又混在一起運走了。這就大大打擊了市民的分類積極性。科學的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必然是全過程的分類,實現垃圾從收集、運輸、轉運到處理全過程的分類模式,這是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條件。
朝陽區結合不同小區情況,大膽創新,試點了三類垃圾分類運輸的工作模式,堅持按照“綠灰藍”三條線進行運輸和處理。第一種模式是環衛作業關口前移,桶換桶,垃圾不落地。在團結湖街道和麥子店街道,采取將環衛作業關口由垃圾樓前移到垃圾桶站的模式,采用專用電瓶車進行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第二種模式是充分利用現有作業主體。按照花錢少、效果好的原則,在原清運主體不變的情況下,采用電動三輪車來解決垃圾分類運輸問題。第三種模式是嘗試社會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在勁松街道利用回收公司承擔二次分揀及運輸工作,節約政府成本。三種模式的有效探索,為朝陽區全面推廣垃圾分類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針對廚余(餐廚)垃圾,強化專業收運,配備餐廚廢棄物收集車輛38臺,組織成立由80人組成的餐廚廢棄物收集隊伍,餐廚廢棄物收集體系初步建立。在推進社會單位垃圾分類工作中,2010年朝陽區全面實施了垃圾分類“2010工程”。其中“20”指的是兩個“零”目標,即:可回收物“零廢棄”,餐廚垃圾“零私運”;“10”指的是參與活動的每個社會單位至少設10名垃圾分類指導員。2011年,朝陽區作為唯一代表北京市參加申報的城區,詳細編制了《朝陽區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實施方案》,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同時,向國家發改委鄭重承諾:在“十二五”期間,基本構建起完整的餐廚廢棄物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統籌餐廚廢棄物和廢油脂的一體化處理,采取必要措施,規范“地溝油”的收運、處理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
創新工作之二:改造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配合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重點對轄區的垃圾樓、垃圾桶及運輸車輛進行改造和配發。目前,已整體改造了98座垃圾樓,配發垃圾分類公用桶37626個、戶用桶106.1萬個,分類電動車630輛。對不具備分類收運的單體垃圾樓,實行就近組合方式,確保將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實現分類收運。
基于全過程管理的思路,末端現行,建成了設施齊全、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環境優美、集固廢處理、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科教功能為一體的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園區位于朝陽區金盞鄉南部,前身是朝陽區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是北京市唯一初具規模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和循環利用產業園區,綠色北京新八景之一,穩步邁進了北京市乃至全國固廢處理行業的“領頭兵”行列。目前,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設施有: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醫療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
在北京率先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處理系統,高安屯衛生填埋場日設計填埋規模為1000噸,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北京市第一座現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日處理生活垃圾1600噸,是目前亞洲單線處理規模最大的項目,年處理生活垃圾53.3萬噸,余熱發電每年額定發電量2.2億度,相當于每年節約7萬噸標準煤。高安屯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設計日處理能力400噸,整個項目運行后,可基本解決朝陽區餐廚垃圾處理問題。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為實現分類垃圾的分類處理提供設施保障,并且為朝陽區在全市率先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立下汗馬功勞。
為實現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的長足進步和跨越式發展,朝陽區還投資7000余萬元進行高安屯地區環境綜合治理,先后完成“垃圾大壩”治理,實現園區綠化美化、景觀公園、雕塑小品、噴灌系統等系列工程建設,徹底改變了高安屯地區臟亂差環境,以節能環保、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為主題的產業園區初步形成。
創新工作之三:抓管理,強化“五員”,監督考核,確保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成效
朝陽區創新工作,建立“五員”工作制和多方聯動加強考核來確保工作效果。“五員”指分類指導員(志愿者)、二次分揀員、巡視監督員、街道聯絡員、業務管理員。
分類指導員(志愿者),主要負責入戶宣傳教育,讓居民充分認識到垃圾的危害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教會居民怎么分類;二次分揀員,負責桶站垃圾的二次分類,對于分類不好的居民給予指點;巡視監督員,負責對前兩員上崗情況及工作效果進行監督;街道聯絡員,每街道一名,負責了解情況、監督檢查及協調推進;業務管理員,負責對垃圾運送單位、時段、產生量、種類等進行記錄。同時制定“五員”的各項工作規范和指導意見,為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正確投放率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為了確保垃圾分類工作有效開展,多方聯動,監督考核,先后制定下發了《朝陽區生活垃圾分類日常運行管理檢查考評辦法(試行)》,初步建立朝陽區市政市容委、社會辦、城管監督中心共同參與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定期進行檢查考評和通報,并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效能監察,形成街鄉爭先創優的積極局面。朝陽區達標試點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已經納入區網格監督系統,對各街鄉垃圾分類工作情況進行量化考核,檢查結果納入朝陽區《城市環境建設管理綜合考評辦法》和考核獎勵依據,對各街鄉進行加權考核,定期通報考核結果。
通過對“五員”的考核,對“街鄉”的考核,整個區的垃圾分類管理進入一個良性軌道,垃圾分類工作真正責任到人,責任到小區,責任到街道。垃圾分類工作扎扎實實穩步推進。
創新工作之四:綠馨小屋變廢為寶,垃圾值多少
走進朝陽勁松中社區公園,您肯定會被門口左側的“綠馨小屋”所吸引,在小屋里,擺放整齊的分類垃圾桶上一塵不染,工作人員統一著裝,熱情地接過居民手中的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經過稱重后,折算成相應的積分并進行認真記錄。通過積分換購建立社區分類獎勵機制體系,評選居民垃圾分類先進者,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勁松中社區,大約有800戶居民,在綠馨小屋,工作人員會指導您分類、稱量、回收,最后會折算成相應的積分。每月每戶可累計400左右積分,可兌換價值50元的禮物。小屋還設置了小書架,宣傳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知識。
這個“綠馨小屋”是朝陽區勁松街道引進中環創新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以“垃圾值多少”為宣傳口號,設立的一站式垃圾分類站,是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一種新形式。綠馨小屋作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窗口,通過直觀的宣傳指導,引導居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達到預期效果,就此拉開了垃圾分類回收企業模式進社區的序幕。同時,開展形式多樣、覆蓋范圍相對較為全面的宣傳方式,使廣大居民對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從漠不關心到參與其中,從有所了解到有所認識,再到有所行動。
創新工作之五:垃圾分類黨員包干制
聽說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頭一次聽說垃圾分類也能包干,具體來講,就是居民黨支部包片、樓委會包樓、示范戶黨員志愿者包戶、包院、包樓門的黨員包干責任制制度。發明人就是殷金鳳,呼家樓街道呼北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兼主任。
呼家樓街道呼北社區是一個五六十年代建成、沒有物業公司服務的開放式老舊小區。小區有34棟居民樓,四個平房院,社區共有3000多戶居民,其中已有572戶成為垃圾分類示范戶,70%的垃圾實現了分類。這是個老舊社區,但干凈整潔的路上沒有任何垃圾,垃圾桶外沒有任何殘余垃圾,這是與其他社區垃圾桶內扔垃圾、垃圾桶外堆垃圾不同的地方。
自從開展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工作以來,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呼家樓街道社區居民的觀念和自覺習慣逐漸在提高,現在社區里除了能看到幾個不固定的二次分揀員,各類志愿者們的身影已逐漸退出。現在,這里垃圾桶周圍的臟亂垃圾不見了;頻繁更換損壞的垃圾桶的現象沒有了;垃圾桶變干凈了;垃圾站沒有異味了;清理垃圾時也不用倒桶了。居民居住的環境改善了,文明素質提高了。
作為社區主任,殷金鳳充分發揮黨員的能動性,要求示范戶黨員人人做到三個明白:明白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意義,明白減量的辦法,明白分類的方法。人人做到三個帶頭:帶頭宣傳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意義,帶頭樹立低碳生活理念,實行垃圾減量,將低碳生活方式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帶頭從自身做起搞好垃圾分類,為身邊的居民做好榜樣,做好示范。通過黨員示范戶、環保小衛士的榜樣示范監督工作機制,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一點一點普及,一點一點滲透,一點一點擴展,慢慢實現了由點到面的全覆蓋。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