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書記,您好。首先請您談談寧夏代表團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將如何更好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并且更好地發揮作用?
張毅:這次全國“兩會”是在我國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之年召開的重要會議。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要牢記使命、不負重托,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一是議國是、議大事,認真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會議的有關報告、決議,提出意見和建議。二是爭取政策、爭取支持,使關系我區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有關重大項目進一步引起國家重視,得到更大幫助和支持。三是宣傳寧夏、推介寧夏,加強與有關方面的聯系和交流,積極溝通對接,拓展合作領域,謀求新的發展。四是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會議精神,抓好貫徹落實,推動我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記者: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腳步,我區各項事業發展也取得了新的進步。您能否談談主要有哪些成就?
張毅:過去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立足寧夏實際,突出主題主線,集中精力抓發展、惠民生、保穩定,特別是針對影響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抓好沿黃經濟區建設和重大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生態移民攻堅工程,努力辦好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用抓大事的成效推動和諧富裕新寧夏建設,各項建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一是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全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產業實力不斷增強,物質技術基礎更加堅實,積蓄的發展能量正在持續穩定釋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達到2060億元,增長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00億元,達到220億元,增長43.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40億元,增長30%。二是民生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有較大提高,分別達到17490元和5380元,增長14%和15%。30件民生實事全部落實。生態移民攻堅工程邁出實質步伐,去年共建成可安置6萬人的77個移民新村,搬遷安置3萬移民群眾。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民生事業穩步發展。三是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把維護穩定作為事關全局的一件大事來抓,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不斷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的好形勢,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保持了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大環境下,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不容易,這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得益于中央和國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區廣大回漢各族干部群眾的頑強拼搏和不懈努力。特別是中央領導的關懷支持,為全區各族干部群眾提供了強大動力。胡錦濤總書記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情系寧夏、情系貧困群眾,近年來多次到寧夏視察指導工作,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寧夏回漢各族人民深受鼓舞、感恩在心。
記者:全區上下正團結一心,為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請您簡要談談這一奮斗目標的含義。
張毅: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寧夏各級黨委、政府和全區各族人民必須實現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很多,但最突出的是要解決好和諧、富裕的問題。審視過去,謀劃未來,雖然這些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不足、貧困面廣且程度深的區情沒有根本改變;雖然這些年全區保持了社會大局穩定,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我們所強調的富裕,是經濟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講的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促進和諧,才能創造良好環境,激發發展活力;只有實現富裕,才能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不斷開創富民興區的新局面。因此,我們把實現全面小康的寧夏,概括為和諧富裕的新寧夏。其主要標志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部分民生指標和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上游水平,民族團結進一步鞏固發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記者:寧夏沿黃經濟區建設已列為全國18個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之一,并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請您談談如何推進沿黃經濟區建設?
張毅:建設寧夏沿黃經濟區,是中央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統籌區域發展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也是國家賦予我們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政治任務,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提供了重大機遇。我們將堅持以寧夏沿黃經濟區建設為龍頭,更加強調區域協調、產業發展、城鄉一體、山川統籌,梯次推進沿黃城市的同城化,加快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發揮沿黃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奮力開創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記者:自治區提出興辦慈善產業園區,打造“黃河善谷”,您能談談這方面的考慮嗎?
張毅:我區現有42萬殘疾人口,迫切需要解決生存困境。不能把殘疾人當作“包袱”,也不應該單純依靠“輸血”救濟,而要看到殘疾人群體中蘊藏的精神財富和創造能力。如果能用好用足國家關于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把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走慈善興業之路,就能給殘疾人脫貧致富提供一條很好的路徑。為了給更多的企業家、慈善家來寧投資興業、扶貧助殘助困提供服務和創造條件,我們提出了打造“黃河善谷”、搭建寧夏現代慈善事業發展平臺的構想,以推動慈善興業、助殘扶貧事業大發展。去年在吳忠市興建了立德、弘德兩個慈善產業園區,以保障和改善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民生為重點,在規劃、政策、項目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園區建設不到一年的時間,神華、中石化、大唐國際等一批企業和項目已落戶園區。慈善興業增強了企業家回報社會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激發了殘疾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殘疾人憑著自己的勤勞同樣能自立自強、擺脫困境、脫貧致富。目前,厚德、同德、原德、吉德等慈善產業園區也正在規劃建設中。我們相信,通過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更加優質的服務,一定能為企業家、慈善家打造扶貧濟困的道德高地和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同時扶持帶動貧困人口和特殊困難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這次全國兩會期間,我們將與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聯合舉行“中國光彩事業寧夏行”啟動儀式。這對于推動寧夏與各界企業家、慈善家的進一步交流合作、共同發展,必將起到重要作用。我們要竭誠做好項目對接和各項服務工作,努力為企業家來寧考察、投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大力宣傳慈善家、企業家的義舉善舉,以我們的真心、誠心和實心,讓企業家、慈善家與寧夏合作發展、互利共贏,愛心永駐、厚德永續。
記者:前面您談到,我區發展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目前自治區正在開展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活動,請問在這方面有哪些舉措?
張毅:“抓環境就是抓發展。”自治區組織開展這一活動,就是要從更深層次上解決發展環境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全區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在具體活動中,自治區提出了“六個環境、一個重點”的主要任務,即營造勤廉高效、服務優良的政務環境,營造公平正義、執法為民的法制環境,營造誠實守信、尊重規則的人文環境,營造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營造靈活便捷、服務發展的金融環境,營造風清氣正、公開民主的用人環境,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為重點。我們將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在四個方面取得新突破,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上取得新突破,在心系群眾、服務人民上取得新突破,在真抓實干、工作落實上取得新突破,在秉公用權、干凈干事上取得新突破。近期,自治區將在全區機關干部中開展“下基層、解民憂、幫發展、促和諧”活動,組織干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特別是深入南部山區和中部干旱帶、生態移民村、一線企業等,調查研究,解決問題,推動工作。
記者:張書記,再請您談談寧夏代表團在這次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將提出哪些重要建議?
張毅:圍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提出建議和議案,是人大代表應盡的職責。這些年,我區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和議案,得到了國家及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2005年以來,寧夏代表團連續7年有8件建議被列為全國人大重點督辦建議,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我區全國人大代表這次會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形成涉及自治區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調整、重大項目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議案和建議50余件。對于這些事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們既要積極向國家爭取支持和幫助,又要立足現有條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務實苦干,千方百計加快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