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寧夏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全國人大代表、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專門抽出時間,接受了《寧夏畫報》記者專訪。
記者:今年是自治區本屆政府施政的第5年,您在2008年設定了施政目標,即到2012年要實現“五個翻番”。這幾個主要發展目標已經于2011年提前一年實現。您對此如何評價?
王正偉:大家都知道,我們寧夏是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要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不拖國家后腿,就必須比其他兄弟省區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如果按照常規的步子走,我們不但不能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反而會越拉越大,必須三步并作兩步走,善于跳起來摘桃子。所以,2008年本屆政府組成之初,我們向全區人民做出了“五個翻番”的莊嚴承諾,就是要通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來縮小這種差距。都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土生土長的寧夏人,作為一個從農民家庭走出來的地方干部,能為寧夏的發展做點事,是我最大的幸福。令人欣慰的是,在第4個施政年,我們實際上已經實現了“五個翻番”的目標,全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是2007年的2.24倍、2.7倍、3.1倍、2.2倍和2倍。
現在回頭看看,這幾年我們不但提前實現了既定目標,而且辦成了一系列大事,破解了一系列難事,辦好了一系列實事,各項事業連續躍上新臺階。我們隆重慶祝了自治區成立50周年,爭取國家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爭取將沿黃經濟區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并躋身18個重點開發區,寧東基地納入國家主體功能區,六盤山地區被確定為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永久性承辦中阿經貿論壇,承擔起國家向西開放的重任。我們堅持抓投資保增長,抓設施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抓“五優一新”壯大新型工業,抓特色旅游和金融物流激活現代服務業,抓黃河金岸統籌城鄉山川發展,抓中阿經貿論壇推動向西開放,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們連續5年實施民生計劃,累計投入資金1600億元,為民辦實事150件,有效緩解了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飲水難、居住難、出行難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難題。
選擇向西開放,建設內陸向西開放試驗區,既是寧夏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我們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歷史責任 。
記者:不久前,您率隊赴沙特阿拉伯舉辦2012中國寧夏(沙特)經貿活動暨第三屆中阿經貿論壇推介會,取得了豐碩成果。請您談談寧夏將如何建設內陸向西開放試驗區?
王正偉:“走出去”舉行經貿推介活動,是我們在第一時間,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年初訪問阿拉伯國家的成果。這既是一次友誼之旅,得到了沙方各界的熱烈歡迎,增進了友誼,加深了了解;又是一次商貿之行,簽約項目總投資46.14億美元,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了向西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寧夏是個內陸省區,選擇向西開放,建設內陸向西開放試驗區,既是寧夏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我們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歷史責任。這一戰略,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去年被全國人大確定為重點督辦的11件建議之一,由11個國家部委組成的調研組,認為試驗區將國家所需與寧夏所能有機結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今年1月,李克強副總理到我區視察工作時,指示“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支持,通過設立內陸向西開放試驗區,利用優勢開拓與阿拉伯國家的經貿等合作。”這讓我們倍感鼓舞,倍受啟發,倍增信心。
我們對試驗區的定位,是立足寧夏、服務全國,使之成為促進中阿經貿合作的戰略平臺、面向阿拉伯國家展示我國綜合國力的形象窗口。總體構想是搭建一個平臺,形成兩項機制,建設三大基地,打造五個中心,拓展五項合作。具體地說,就是在中阿經貿論壇的基礎上創辦中阿博覽會,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的經貿合作、文明對話搭建一個平臺;形成哈拉相互認證、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準入兩項機制;建設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產服務、國內外產業轉移承接和人才培育三大基地;打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認證、加工設計、國際商貿博覽中心,以及向西開放的物流中心、休閑度假中心;拓展能源領域、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承接投資、文化旅游五項合作。
沿黃經濟區的發展,就是要建設“四帶一高地”,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又好又快發展探索一條新路,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記者:《求是》2012年第四期刊發了您撰寫的《沿黃經濟區:打造富裕寧夏的新高地》一文,從中可以看出,您更多地將沿黃經濟區的定位置于全國乃至全球的大視野中。您認為沿黃經濟區在未來的國家利益格局中將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您對沿黃經濟區的發展如何定位?
王正偉:寧夏沿黃經濟區被列入國家18個重點開發區之一,就已經充分表明它在西部、在全國的重要戰略地位。我認為,建設好沿黃經濟區不僅事關寧夏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大局,而且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也有利于推進我國向西開放,為國家的大外交戰略服務。
著眼于新的定位、新的目標、新的要求、新的任務,沿黃經濟區的發展就是要建設宜居城市帶、現代產業帶、內陸開放帶、民生保障帶和政策聚集高地“四帶一高地”,打造現代產業聚集區、城鄉統籌示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內陸開放試驗區和民族團結進步和諧區,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又好又快發展探索一條新路,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記者:近段時間,以寧夏做法為雛形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全國連片特困地區試點,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據我們了解,在您的親自關注和推動下,寧夏從為貧困學子每天免費提供一個雞蛋開始,進而在全國率先為山區農村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這項舉措是一次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您是怎樣考慮的?
王正偉:應該說,為山區孩子提供免費早餐和午餐,不是一時之舉,也不是隨意而為,而是我們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財政實力不斷增強、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做出的必然選擇。
我們雖然是一個西部欠發達民族地區,底子薄,欠賬多。但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在教育上堅持大投入,確保孩子能上學、上好學。為了孩子能安全上學,我們累計投資近百億元,新建改建和加固校舍227.8萬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辦學條件,各級學校成為山川城鄉最美、最好的建筑,最安全、最放心的場所。為了孩子不輟學,我們投入資金5億多元,建立了覆蓋各類教育、較為完善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率先在全國將“兩免一補”政策擴大到“三免一補”,使99萬多名中小學生受益;全面實施了“技能致富”計劃,為所有升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的貧困地區學生提供免費職業教育。這些工作在西部都是走在了前面的。
在初步解決了孩子能上學的問題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山區孩子的營養健康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和環境制約,寧夏中南部山區山大溝深,貧困面大,這些地區的學生普遍生活條件差,僅能維持溫飽,營養還跟不上。這些孩子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一步營養跟不上,就會影響一輩子。要真正為孩子著想,為下一代著想,從拔窮根著想,我認為必須重視貧困地區學生的營養問題,保證孩子不但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不在起點上被落下。因此,從去年開始,我們將營養早餐和午餐試點納入十項民生計劃,自治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在中南部地區全面推廣,惠及37.8萬名學生,效果非常好,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贊譽。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范圍、提高標準,讓所有孩子都能夠吃得飽、吃得好,安心上學,健康成長。
記者:當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新調整的扶貧標準,寧夏還有過百萬人口需要脫貧,請問自治區在這方面的制度設計上有什么特點?
王正偉:客觀地講,這些年寧夏的扶貧工作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按照原先的國家扶貧標準,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減少了118.4萬貧困人口,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超過16%,高于全國、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但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我區還有100余萬人口仍然處于貧困線以下。
結合寧夏實際,我們通過采取“兩種模式”、實施“三大移民”、做好“四項扶貧”等具體措施,打好一場“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役”,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三不愁、四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安全飲水,義務教育有保障、醫療有保障、住房有保障、冬季取暖有保障。
根據貧困人口居住的條件和具體情況,采取“兩種模式”。一個是“異地開發模式”,通過生態移民、教育移民、勞務移民“三大移民”,把35萬不適宜人居地區的貧困人口,遷居到引黃灌區和揚黃灌區定居就業,整合項目資金,配套基礎設施,發展致富產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另一個是“就地開發模式”,就是對留在中南部地區,具備生存發展條件的66萬貧困群眾,采取打造黃河善谷,實施整村推進等措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就地實現脫貧致富。要綜合運用好產業扶貧、金融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四項扶貧”,確保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與全國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