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如何更好發展的呼聲,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年兩會期間,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石嘴山市市長張作理就此接受了《寧夏畫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當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運行與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還有明顯差距,應進一步推動,并加快發展步伐。
記者:作為市長,你對民營經濟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如何理解的?對進一步推進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又有哪些打算和政策出臺呢?
張作理:從宏觀上講,市場經濟如果不是以民營經濟為主導就不叫市場經濟。拉動內需,必須發展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就業廣度和居民的富裕程度。生產關系越簡單,生產力就越發達。與國有經濟相比較,民營經濟管理方式簡潔明快、便于決策,因此,民營經濟是一種適應市場特性的實體經濟。民營經濟本身不僅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企業家的搖籃。
石嘴山市過去國有經濟比重較大,面對未來發展,如再不培養民營經濟,再不培養民營企業家,就會阻礙石嘴山當地經濟的發展。一個地方企業家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這個地方的繁榮程度。企業化是最好的專業化。企業家的精力投向哪兒,哪兒就會發展繁榮。所以,企業的發展進步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改造著社會。企業改造社會不聲不響,政治改造社會疾風暴雨,軍隊改造社會非常殘酷,文化改造社會太慢,企業改造社會最溫和,它會讓人們在幸福中推進社會進步繁榮。企業本身既是經濟組織,也是社會組織,他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歸宿感,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一個團隊,并由此推動社會進步和繁榮。
我們重點有兩個政策。一個是加快促進全市小微企業健康成長,提升民營經濟比重的“育龍工程”20條;一個是為加快推進石嘴山“工業強市、轉型發展”戰略的“強龍工程”30條。其中“育龍工程”20條主要是對進一步解放思想,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環境;培育“苗子”和“種子”,奠定“育龍工程”基礎;加快產業孵化平臺建設;加大擔保貸款支持力度;支持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產業配套和延伸產業鏈等作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
記者:溫總理在兩會前征詢黨外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時,公開承認關于民企發展的《36條》沒有得到落實,遭遇了玻璃門、彈簧門。這樣的問題在你們那里遇到過嗎?
張作理:沒有。這和我們寧夏經濟發展的大氣候有關系,寧夏提出創業、再就業,一連多年來常抓不懈,而且逐年加大推動力度,在這種情勢之下,石嘴山的小微企業、民營經濟在發展進步中和全區總體情況一樣,還是積極推進的。
記者:你認為民企發展面臨著哪些不足?
張作理:就全國總體情況看,有4個不足: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訓學習不足;遭遇困難時收到的幫助不足。其中,信用不足導致企業很難獲得銀行的低息貸款,而遇到困難時,很多民企失去政策的“托底”,無法得到資金的“輸血”,往往只剩下破產一條路。這是導致民企發展艱難的重要因素。
記者:目前來看,石嘴山市的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如何?你認為小微企業、民營經濟應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
張作理:目前還不太理想,它僅占到石嘴山整個經濟比重的60%,而全國平均數以達到75%~80%。當然這主要表現在經濟產出和財政收入上,在當地20個納稅大戶當中民營經濟僅占四分之一。
民營經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功能還是就業,不能簡單的用納稅來考量,如果把納稅多少用來考核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那方向就錯了。我們都說民營經濟是社會的穩定器,就是要從這個角度去加以認識和思考。
由于民營經濟的門檻低,適應各個層次的人員就業,再加上它的領域廣,涉足服務業,用工數自然就高。而國有企業管理古板僵硬,用人要講名分,動輒就是研究生,這其實是對人才管理的的一種扭曲。
記者:在你的意識中,您認為民營經濟發展到什么樣的一個程度才是比較好的?
張作理:結合西部地區具體情況來看,我想民營經濟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所占經濟總量應該在70%這個水平上。從企業結構看,它不僅僅只局限于社會服務業,一般的加工業與制造業,它還應該在高附加值上有所發展進步,且所占比重要進一步加強。同時,要盡快涉足流通領域,強化和加大流通性企業的比重。
我在這里要強調,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企業要辦托拉斯,要把一個企業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甚至深加工統統都包下來。這不符合專業化分工的原則。我們要強調企業之間的產業鏈,不是在一個企業上游下游全干了,如果都是它的話,搞綜合經營,那么它在人才市場就要受制約,如果是企業間的產業鏈,你搞上游產品我搞下游產品,只有專業化才會高效。